安徽省临泉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临泉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②展望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

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③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

在发达国家, 1945年左右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

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他们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然而,也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④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⑤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

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

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⑥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

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

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

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

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

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

⑧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

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

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

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

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⑨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

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

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一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失常。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2012年,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但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网络的流行,使得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D.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
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发达国家,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
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
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
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D.郊区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会把穷人从城市里
挤走,也将出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B项答非所问,第三段原文“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
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推断出”表明它是一个推断,而非
依据。

A项在文本第三四段,C项由文本第六段总结得出,D项由文本第八段提取出来的。

2. 以偏概全,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原因至少有三,公交发展、网络流行、21世纪城市化。


文“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3. 把未然当成已然,原文第九段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难度系数】4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也。

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

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

荔幼聪敏,有志操。

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垂,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又尝过.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①,无容拜谒。

”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

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

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

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

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以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

寻领大著作。

②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

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

荔生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③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

文帝哀而谓曰:“吾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

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

令荔
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
手敕中使,相望于道。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
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④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

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注:①板刺,即名片。

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尝过.徽士何胤过:责备。

B.帝命勒.之,立于馆勒:勾勒。

C.淡然无营.营:谋求。

D.当时荣.之荣:荣耀。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
/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
B.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
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
C.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
/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
D.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
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

九岁时便受到陆垂的赏识,当时名士何胤也慕名而来,要一睹其风采。

B.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C.虞荔为人至孝,因为母亲在世时未能尽孝,所以母亲死后他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
乐也不听了。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
虞荔团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2)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

【答案】
4.C
5.B
6.D
7.(1)陆垂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对他的才华十分惊奇(诧异)。

(2)文帝不许可,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
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

【解析】
4. 勒:雕刻。

5.B.又以荔蔬食积久,介宾结构。

非羸疾所堪,被动句。

乃敕曰,“曰”是断句的标志。


敦布素,动宾结构。

乃当为高,判断句。

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主谓结构。

今给卿鱼肉,
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主谓结构。

6. 此项,“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错,原文意思是文帝哀怜他。

7.关键词此题考的是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采点给分,要把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翻译正确,还要掌握翻译的技巧。

(1)凡:共。

辄:就。

异:以---为异。

(2)许:答应。

令:让。

敕:皇帝下诏书。

中使:宫中的使者。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难度系数】4
【参考译文】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

祖父虞权,在梁朝任延尉卿、永嘉太守。

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

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操守。

九岁那年,随从堂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垂,陆垂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对他的才华十分惊奇(诧异)。

又曾经拜访不就朝廷征聘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去拜访何胤,何胤把虞荔的情况告诉衡阳王,衡阳王要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准备见客的名刺(言示曾做官),不可拜见。

”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素来极为敬重他,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到成年时,有漂亮的风度仪表,博览古代典籍,善于作文章。

脱去平民布衣,署理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

梁武帝在京城西边设置士林馆,虞荔于是就写作碑文,呈上朝廷,梁武帝命令将碑文刻在石上,陈列于馆中,便任用虞荔做士林学士,接着任用为司文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

当时梁武帝左右任职的官员;多参与权力中枢,朝廷内外的军政大事,互相间交错兼管,惟有虞荔和顾协平静淡泊恭谨地退避,居住在宫中西边的官署里,只以通晓叉史为人所知,当时号称清白。

接着领大著作的职务。

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接着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责盛,而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追求。

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顾问。

虞荔性格深沉谨慎,少说话,凡是诤言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当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

文帝哀怜而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不肯遣送。

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五帝几次亲往看望。

命令虞荔将家中人,搬进宫中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文帝不许可,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

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疲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老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坚持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

”虞荔最终不听从。

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官衔,谥号叫做“德子”,到他的丧枢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对此感到非常荣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蕲:求。

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5分)
9.诗歌最后两联从哪几个方面写黄几复的品德和才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8.答案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
9.三个方面:为官清廉,富有政治才华,好学不倦。

(3分)
情感:赞扬了黄几复廉洁干练,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

(3分)
【解析】
8.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
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
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触觉和视觉等、渲染、烘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比兴、
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渲染、烘托);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本手诗歌就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先指出写作手法是
对比,然后再解析怎样对比的,如,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形成对比;最后再说说对比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 此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指的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

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的
意像、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家徒四壁,治病不请良医可以看出,可以看出
其清廉。

想见读书头已白,体现其勤奋好学。

隔溪猿哭瘴溪藤,是黄几复的生活环境,体现
其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

【知识点】诗歌鉴赏->诗
【难度系数】4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表明自己的心志是不可以挫败的,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的人格。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或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对于名家名篇,同学们不仅要能背得出,还要能正确默写出来。

学习时注意理解记忆,这样能记得牢固,做题时仔细辨认,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形似字,力求正确作答。

【知识点】名句默写->诗;词
【难度系数】1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⑴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

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

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⑵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⑶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

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⑷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⑸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

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

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

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⑹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

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

”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

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
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⑺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

”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⑻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

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

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

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

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⑼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⑽“没有。

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⑾“是呵……是呵。

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⑿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⒀“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

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⒁“你怎么说?”
⒂“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

但……我不同意!”
⒃“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⒄“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⒅“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⒆“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⒇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

”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21)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22)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23)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24)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25)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实。

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形象,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B.这篇小说人物形象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C.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D.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