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开心阅读
蕉香满怀
有个衣着朴素的老婆婆神情谦顺地站在检票口旁边。
等旅客都走光了,才将我拉到一边,怯怯地把用报纸包着的一些东西送给我,并颤抖地说:“小姐,这是我家自己种的山蕉,跟你们平常吃的香蕉不一样,给你吃吃看。
我特地从山上带来给你的,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真的很好吃,希望你不要嫌弃。
”
她恭敬地抱着两串山蕉,请我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可是我跟她素昧平生,怎么好意思收?她将山蕉小心翼翼地摆在检票口边上,拉着我的手说:“小姐,你不记得我了?上个月我来这里找儿子,不小心把钱包弄丢了,而我儿子的电话号码在钱包里面。
我在候车室坐了几个小时,你请人去买面给我吃,还帮我买回家的火车票,你忘了啊?”我赶紧在脑海里搜寻,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小姐,我回家后,每天都想快点来跟你说谢谢,顺便还面钱给你。
”
她越说,我的脸越红。
一碗面才几块钱,她却牢记在心,实在让我不好意思。
“多谢您,钱您收回去。
面我请,山蕉您请,好吗?祝您身体健康。
”
她见我收下山蕉,开心地跟着儿子走了,我抱着山蕉进办公室,满怀的蕉香,让我不禁想: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
(1)老婆婆为什么要给检票小姐送山蕉呢?()
A.因为老婆婆喜欢漂亮的检票小姐。
B.因为老婆婆想求助检票小姐。
C.因为“我”曾给过老婆婆无微不至的帮助,老婆婆专程来对“我”表示感激。
(2)“我”对老婆婆没有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短文中的“我”和老婆婆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________。
老婆婆:________。
(4)找出短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解析:(1)C
(2)在检票口工作,遇到的人、类似的事情太多
(3)热情、不图回报。
;知恩图报、朴实、善良。
(4)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解答此题一要联系短的内容,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6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C(2)在检票口工作,遇到的人、类似的事情太多(3)热情、不图回
报。
知恩图报、朴实、善良。
(4)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猫(节选)
季羡林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wěi);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zhēn zhuó)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quán)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
(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
它从来不怕任何人。
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
我举一个小例子。
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
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
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
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
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
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1)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这句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________处。
(填序号)
(3)作者先写了老猫的_______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事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C.作者善于对比,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
D.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的另一只猫
解析:(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解析】【分析】(1)外貌描写即对描写对象的容貌、神情、体型、姿态等的进行描写,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3自然段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点评】(1)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
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①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②“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1)“有些人”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
B.“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
C.“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收了钱不会送米
D.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
(3)对画线部分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
B.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
C.其他学者威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
D.女老师以谦逊和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
(4)画线部分②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1)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
(3)D
(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
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解析】【分析】(1)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①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②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1)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
(3)D;
(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
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
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点评】(1)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4)①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②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
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________
②纳米技术: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
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
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26岁,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的董颖吓坏了。
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
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
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
一个男子倾尽全身之力把她顶上救生筏。
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
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
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
董颖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
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
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
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________的情况。
(2)第一段中的加点的“居然”表示________ 。
用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
作者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解析:(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解析】【分析】(1)把“筏子”比作“秋千”是比喻,写出了当时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的情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故答案为:(1)1、比喻 2、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1、出乎意料 2、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 3、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第一空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第二空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6.课外阅读。
春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
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句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句②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1)①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1)①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
②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课外阅读。
窗
①我喜欢窗,它可以把我引往有花鸟林木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的地方,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②透过那方方的窗格,你也许看到对面人家围墙上有早起的牵牛花,那娴雅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滋润过的清新;你也许看到电线那儿有一两只麻雀在跳上跳下,也许是三四只,恰像一小串轻盈俏皮的音符;你也许看到一株芭蕉舒展着它肥大的绿叶,悠闲地在微风中轻荡,或者是一株朴实的木瓜树,那直直的树干把大片大片的叶子高高地举向天空。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段淡灰色的围墙,下面是深红或浅绿油漆的门顶,而那淡蓝色匀净
的天空,就轻轻地填满了剩余的空间。
③不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而那均匀的窗格就是当初构图时所画的虚线。
④有风的时候,那拂动的枝、抖颤的叶,加上那飒飒的声音,那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首歌。
⑤下雨的时候,你可以欣赏窗外那斜斜的雨丝、淡淡的雨雾,以及那朵朵的花、片片的叶,都怎样由于雨水的湿润而加深了颜色。
⑥每一扇窗都有它不同的画面,每一扇不同画面的窗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都有它不同的姿态。
(1)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了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窗,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在作者眼里,窗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
下列选项中,( )不是作者描绘的事物。
A.牵牛花
B.燕子
C.芭蕉
D.木瓜树
(4)从第②自然段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你看到的色彩有________。
(5)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选项()。
A.当外面条件发生变化时,看到的窗外的景致也不相同。
B.无论何时,你都会发现眼前的一切永远是美好的。
C.暗含了对窗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比喻;拟人
(3)B
(4)紫色、绿色、淡灰色、深红、浅绿、淡蓝色
(5)A,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把“麻雀”比作“音符”是比喻;连用三个以上(也许……)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把“音符、芭蕉、木瓜树”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
寻找文句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