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设计(沈慈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与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整合而成的专题学习。
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矩阵及其迁移应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期中检测发现:学生对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
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图文信息,描述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条件)。
3、学会依据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说明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与治理措施。
●知识矩阵:
《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核心理论: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流域的自然背景
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系水文特征、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
(1)水系特征:源地、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和湖泊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等。
(2)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汛期、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3)生态环境:植被、土地、河流的水源和水质等。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包括:河流的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河流的利用方式(经济效益)
①供水——建坝蓄水,保证农田常年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②养殖——库区发展水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③防洪——湖泊、水库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
④发电——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⑤航运——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⑥旅游——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①植树保护——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②水源利用——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教学方法:
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手段,学生学会联系所学地理知识点与思维链,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构建相关的地理知识矩阵(建模)。
运用“评析、提能”教学方法,学生学会“先抓地理要素、再找关联因子”的地理思维技巧和“分点描述和综合阐释”的地理答题能力(用模)。
●学习过程:
环节一:【案例引入】
通过闽江流域的旅游、防洪、发电、航运等情境与设问,引出《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
开发》核心理论,说明课堂学习目标。
环节二:【试题演练】
通过提问、纠错等手段,展示与评析学生试题演练存在的知识迁移应用问题,师生共同剖析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特征;梳理归纳河流开发利用方式、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知识点与思维链,构建《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知识矩阵”。
提高学生的区域空间定位、统计图表判读、等值线图判读、综合分析思维和对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能力。
【试题演练】(2011年原创试题)
材料一 我国某流域水系、城市、水电站、各河段污染指数(污染程度越重指数越大)和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 )的分布图。
材料二 M 河流域S 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统计图。
流域界线 河流/测站 水库 等年降水量线 水电站 省会 城市
山峰/海拔 2158
117°
118°
119°
28°
27°
26°
2158
1858
1856
1822
1675
1442
220020001800
18001800
17001800
1800
1800
18001800
1800
1600
1800
1800
170
017
00170
0170
1700
1600
16
0016
00160017
0016
00160016
001600
1500
1500
1400
1400
A
S
M
180
01800
污染指数1
污染指数3
污染指数5
污染指数3
污染指数3
材料三M河流域A河段建成大型水电站的景观图。
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M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分布规律: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多。
主要成因:该流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和山地丘陵地形层层阻挡抬升(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的影响。
(2)描述M河流域的水系特点。
①M河发源于西北部山区;②流向呈西北向东南;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支流众多(呈格子状水系),多水库(人工湖泊);⑤河流落差大。
(3)分析M河的水文特征。
①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流量大;②流经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快;③汛期集中
3—9月,水位季节变化较大;④汛期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较大;⑤地处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4)说明图中M 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综合开发方向:供水、养殖、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
生态环境保护:①(植被保护)中上游山区保护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②(水质保护)限制河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副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山区发展林业,河谷平原发展种植业)。
(5)简析M 河流域大量建设小水电的有利自然条件及其环境意义。
有利自然条件: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
②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③山区河流峡谷多,有适合建设小水电站的坝址。
环境意义:发展小水电建设可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一方面减少山区农村因乱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因利用矿物能源而造成的大气污染。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1、知识矩阵: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流域
自然
综合
地形 气候 河流 资源 生态环境
河流利用 资源开发 生态保护 供水 养殖 防洪 发电 航运 植被保护
水源利用
土地利用
旅游
教学内容,搭建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的纵横联系的知识点与思维链,构建专题知识矩阵。
专题知识体系采用“填充式”回答,地理思维链采用“演练式”建构。
但是,可能存在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足和试题难度较大等问题。
2、教学环节:体现“两先两后”教学法,设置“课前预习”和“试题演练”,通过课堂建模、用模方式,力求提高学生的区域空间定位、统计图表判读、等值线图判读、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能力,呈现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可能存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和阐释地理问题等能力不足。
3、学科特点:注重地理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的相关要点;注重利用教材、地图、案例、多媒体、学生等地理学习资源;注重课堂提问、用图、答题等学生活动与反馈。
但是,可能存在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水平受限等问题。
4、试题编创:根据学习专题的知能体系,参考地理学术刊物论文,创编课堂演练试题“福建闽江流域的河流特征及其综合开发”;创编课后习题“尼罗河下游流域的及其综合开发”。
注重试题情境新颖、提供资料详实、图表材料并举、主干问题创设合理、设问行为动词明确、设问之间明显关联递进,应答要求及要点清晰,参考答案科学合理。
但是,可能存在试题难度过高,图文信息过量等问题。
【课后习题】(2011年原创试题)
材料一非洲某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游两条支流流
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成为该河水源的主要补给来源,下游
流经甲国(如下图),在A工程(如右图所示)建成之前,
该河每年6月至10月定期泛滥,当洪水消退后,田野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淤泥。
材料二 非洲某河的下游水系及其流经甲国的城市分布图。
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描述该河下游的水系特征。
①流向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②流域面积狭长;③落差较大;④支流和湖泊稀少;⑤干流河道较为平直;⑥河口三角洲水流分叉多。
(2)运用所学知识,简述A 工程建成后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
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防洪抗旱、库区养殖、水力发电、河流航运、发展旅游等。
(3)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该河下游地区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①上游地区降水丰富,下游流量较大;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缓;③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河流不结冰,全年可通航。
等高线 国界 河流
首都 城市
运河 沙漠 500200
1000
200
200
200
200
200200
500
500
1000
500200
0500
甲
A
30°
30°
200
省会 水库
社会经济条件:①A地修建水坝,调节与稳定下游的流量;②沿河城市分布密集,航运需求量大;③河口地带有著名港口和运河,江海联运畅通。
(4)联系相关知识,推测A工程建成后对河口地带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4)①下游输沙量减少,导致海岸线后退,三角洲土地面积缩小;②减少河流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③下游径流量减少,降低河口水位,导致海水倒灌,三角洲土地盐碱化;④减少河流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导致河口海域鱼类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