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对创伤性湿肺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

方法:对2l例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患者,快速建立人工气道,采用低潮气量,高呼吸频率辅助通气方法治疗,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及时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措施,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进行R、SpO2及血气分析等监测。

结果:21例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患者经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救治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效果显著。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监护病房有创机械通气
我院ICU自2008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因创伤性湿肺并发ARDS患者21例,经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积极的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l例患者,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浅快,SpO2下降,常规吸氧后,低氧血症难以纠正。

查体双肺闻及散在细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氧合指数<200mmHg,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

胸部X线表现:肺内斑点状及片状或弥漫性浸润影。

CT示肺血管影增浓增粗;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小片絮状稍高密度灶,边缘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的云雾状浸润影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整,模糊状浸润影。

诊断均符合2006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

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0~76岁,平均56.8岁;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

伴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8例,多根单处肋骨骨折14例;肺挫伤并血气胸16例;伴脑损伤5例。

伤至就诊时间1~10小时。

监测项目:重点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4小时的自主呼吸频率、SpO2值、PaO2值、PaCO2值等。

用美国Premier 3000型血气生化分析仪检测动脉血得出相关数据。

救治方法:入院后采用半卧位、氧疗,限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合理使用激素、抗生素、胶体、利尿剂、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纠正电解质紊乱、镇痛、镇静等综合治疗。

双侧多根肋骨骨折者予胸带同定胸部,有血气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合并伤做相应处理。

21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机型号:美国PB-840。

机械通气方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气末正压(PEEP)。

参数:吸入氧浓度(Fi02)40%~60%,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RR)12~20次/分,压力支持(PS)10~15cmH2O,PEEP 5~10cmH2O,吸呼比(1∶E)为1∶(1.5~2.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
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过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各种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05),见表l。

讨论
创伤性湿肺是指胸部损伤引起的肺组织充血,间质水肿,或出血的综合性病变[1]。

严重胸外伤时,胸腔内压力突然增高,末梢小支气管和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水肿、出血,而外力消除后,胸廓回到原来位置,胸腔瞬间负压,使原损伤区进一步加重。

胸部受严重损伤后,末梢小支气管肺泡肺间质大量渗出液潴留,发生支气管堵塞而进一步加重呼吸道阻力,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缺氧,使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更多液体进入肺部,肺泡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形成换气功能障碍[3]。

给予有效的有创机械通气后,可积极改善通气及换气障碍,尤其创伤后昏迷的患者,可保持气道通畅并促进痰液的引流,另外可保持胸壁的稳定性[4]。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创伤性湿肺的诊断并不难,常易诱发ARDS,主要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CT已成为广泛采用的诊断肺实质创伤的较准确的方法。

本组21例患者中,均行CT检查及血气分析检查,提示有1型呼吸衰竭或2型呼吸衰竭。

早期给予积极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采取肺保护性通气原则,给予一定的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有效地改善肺泡及肺间质水肿,防止肺泡塌陷,促进不张的肺复张,提高肺顺应性,保证充分的供养及换气,同时对浮动的胸壁有固定作用。

呼气末正压的调整应根据病情进行调整,以免影响心脏的回流及排出量。

ARDS是危重症病常见的疾病,各种病因均可导致ARDS的发生。

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可避免呼吸衰竭期及终末期的发生,同时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并可减少其他器官缺氧的发生,对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93.
2 马晓春,王辰,方强,等.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6.
3 林峰,郑显秋,许崇永.创伤性湿肺的CT诊断[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34(1):59-60.
4 韩玉龙.创伤性湿肺的诊断和治疗.中原医刊[J],2001,28(9):38-39. 表1 21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比较(n21,X±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