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
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与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与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
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
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
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
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与抗生素
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
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
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装的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带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9.拟核〔nucleoid〕: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
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至细胞壁外的一层
黏液性物质,与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为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是细菌的毒力因子.
11.鞭毛〔flagellun〕:细菌细胞表面由蛋白质构成的波状弯曲的细
长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2.菌毛〔pilus〕: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表面存在的一
种比鞭毛细、短而直的丝状物,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与细
菌黏附有关.
13.性菌毛〔sex pilus〕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比普通菌毛长而粗,
数量少,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有关.
14.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
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
称为繁殖体.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ABC转运〔ABC transport〕:革兰阴性菌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位于
周浆间隙,革兰阳性菌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位于细胞的外表面.营养物与特异性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后,引起后者构型的改变,继而将营养物转送给细胞膜上的ATP结合型载体,导致ATP水解,提供的能量打开膜孔,使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内.
2.自养菌〔autotroph〕:该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
三氧化二碳离子作为碳源,利用N2、NH3、二氧化氮离子、三氧化氮离子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的称为光能自养菌.
3.易养菌〔heterotroph〕: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
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
4.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细菌突然暴露于高出适宜
生长温度的环境时,可暂时合成热休克蛋白,这种蛋白对热有抵抗性,并可稳定菌体内热敏感的蛋白质.
5.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
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6.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在低氧压〔5%-6%〕生
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幽门螺旋杆菌、空肠弯曲菌.
7.兼性需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
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8.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
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9.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胞分裂数量倍增所有需要的时间.
10.迟缓期〔lag phase〕: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菌体增
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11.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以恒定的几
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12.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
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是细胞壁的脂多糖.
13.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
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的蛋白质.
14.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
白质.
15.菌落〔colony〕: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对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
为菌落.
16.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
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7.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
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8.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
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9.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
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0.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
般不死亡.
2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
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
方法.
22.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
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23.种〔species〕: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第三章噬菌体
1.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
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征,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胞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
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3.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
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4.前噬菌体〔proghage〕: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
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5.溶原性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
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6.溶菌空斑〔噬斑phage〕:当噬菌体和细菌共同培养后,在固体培
养基上,噬菌体由于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无细菌空斑.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致病岛〔PAI〕:指病原菌基因组中存在编码与病毒毒力或致
病性相关因子的外源DNA片段,其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插入序列或mRNA,可经水平传递.
2.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
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只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识别反向重复序列,催化转座元件自基因组中解离,可独立存在也可称为转座子的一部分.
3.表型回复突变〔phenotypic reversion〕: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
向突变的DNA序列,只是在第二个位点发生突变抑制第一次突变效应,从而使突变株重现野生型的表型.
4.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bination〕:发生在序列相同或相近的
工体和受体DNA片段之间的重组.
5.水平基因转移〔HGT或LGT〕:DNA可以从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生
物,整合至染色体,改变其遗传信息的组成,这种基因转移方式叫水平基因转移.
6.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
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7.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
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8.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
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
都有同等机会进入被装入的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菌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10.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是前噬菌体从宿主菌
染色体上脱离发生的偏差,将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染色体基因转移到受菌体,使受菌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11.R质粒〔R factor〕: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耐药传
递因子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与转移;耐药决定子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
2.钝化酶〔modified enzyme〕:一类由耐药菌株产生、具有破坏或
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
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2.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
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3.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
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
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
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5.毒力〔virulence〕: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6.半数致死量〔LD50〕: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
的微生物数量或毒素剂量.
7.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菌发生
感染的微生物数量.
8.侵袭力〔invasiveness〕: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
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
9.定植〔colonization〕:黏附素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发
生特异性的结合,介导细菌进入宿主组织细胞间繁殖生长,形成细菌群体,称为定植.
10.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由细菌与其所分泌的胞
外多聚物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
11.超抗原〔suoerantigen〕: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
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与其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
增殖的能力是植物凝集素的数千倍.
12.黏膜免疫系统〔MIS〕: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与其他部位黏膜下
的淋巴样组织,构成了机体局部黏膜防御系统.
13.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
繁殖,只在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4.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
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15.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
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6.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
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7.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
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18.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
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集体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19.带菌者<carrier>: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
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
20.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血液中有革兰阴性细菌大量繁殖或
感染灶释放内毒素入学等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激肽等,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也可活化凝血系统导致DIC,严重时导致以微循环障碍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甚至死亡.
21.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
内发生的感染.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1.人工免疫〔artificial immunization〕:用人工的方法给机体输
入抗原性物质或直接输入免疫效应分子,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2.灭活疫苗〔killed vaccine〕:是用化学、物理方法杀死病原微生
物,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常用的有伤寒、霍乱等灭活疫苗.
3.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
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减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如鼠疫等.
4.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
免疫无关或有害的成分,但仍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纳瑟菌.
5.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ered vaccine〕: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6.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也成DNA疫苗,是将编码保
护性抗原的基因重组到质粒真核表达载体上,经肌内注射或黏膜免疫等方法导入宿主体内,外源基因在体内所表达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7.类毒素〔toxoid〕: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免
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8.抗毒素〔antitoxin〕:将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进行多次免疫后,
待马产生高效价抗体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其免疫球蛋白精制成抗毒素制剂.抗毒素注入体内可与外毒素结合,中和毒性作用.常用有白喉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
第八章球菌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
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与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链球菌溶素O〔streptolysin O,SLO〕: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
胞和血小板的作用,为含有-SH基的蛋白质,对O2敏感,遇O2时,-SH基被氧化为-S-S-基,失去溶血活性.若加入亚硫酸钠或半胱氨酸等还原剂,溶血作用能逆转.SLO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
抗体.活动性风湿热病人中血清SLO抗体显著提高.
第九章肠杆菌科
1.肥达试验<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
抗原,以与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与其效价的试验.
2.S-R变异:细菌菌落从光滑的膨滑状态转变为粗糙而皱缩的状态,
称前者为S型,后者为R型.几乎对所有的寄生细菌,当将其从动物体中分离转入人工培养基中培养,尤其是移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连续培养时,往往会看到这种现象.
3.肠热症〔enteric fever, typhoid fever〕: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
的伤寒,以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第十章弧菌属
1.神奈川现象〔KP〕: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或只产生
α溶血,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盐的人O型血或兔血与以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
第十一章螺杆菌属
1.空泡毒素〔VacA〕:是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一种细胞毒素,能诱导细
胞空泡形成,干扰组织细胞损伤修复.干扰机体保护性免疫,引起细胞凋亡和细胞骨架重排.
第十二章厌氧菌属
1.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
中生长时发酵乳酸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2.Nagler反应:在蛋黄琼脂平板上,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周围出现乳
白色浑浊圈,是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称为Nagler反应.
3.TAT:即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
治疗和紧急预防.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1.抗酸杆菌〔acid-fastbacilli〕:分枝杆菌属细菌细胞壁中含有大
量脂质,难以用一般染料染色,需用助染剂并加温使之着色,着色后又不易以含有3%HCL的乙醇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
2.卡介苗〔BCG〕:将有毒力的牛型分枝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
马铃薯的培养液中,经过230多次移钟,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一种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3.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抗结核免疫力的
持久性,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消亡,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第十四章嗜血杆菌属
1.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
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后者可以合成较多的V 因子,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因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通常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远则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越小,称之为卫星现象.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1.波浪热〔abortus fever〕: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后进入血流,出现菌
血症,患者发热,随后细菌进入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逐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可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导致体温升高.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的发热呈波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
第十六章其他细菌
1.假膜〔pseudomembrane〕: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时,细菌和毒素导致
炎性渗出和组织坏死,凝固形成的称为假膜.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如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
2.百白破三联菌苗〔DPT〕: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
毒素组成的混合剂,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3.锡克试验<Schick test>: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原理,用少量白
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内皮试验.
第十七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中流出的
脓液中每克涨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
的菌落.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可看见放射状排列的菌丝,自盎司菊花状.
2.足分支菌病〔mycetoma〕:巴西诺卡菌可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
脓肉芽肿,表现为肿胀、脓肿与多发性瘘管.感染好发于腿部和足,称足分支菌病.
第十八章支原体
1.支原体〔mycoplasma〕: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
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冷凝机实验〔cold agglutination test〕: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
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与O型血红细胞或者自身红细胞在4℃下过夜后发生凝集,而在37℃时凝聚又分散开,但仅50%患者出现阳性.
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1.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
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小细菌.它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2.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和恙虫
病东方体与普通变形杆菌的某些X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顾可用这些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试验称外斐反应.
第二十章衣原体
1.衣原体〔Chlamydiae〕: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
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原体〔elementary body,EB〕:衣原体繁殖过程中观察到的一种小
而致密的颗粒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高度感染性.
3.始体〔initial body〕:又称网状体,衣原体繁殖过程中较大的增
殖型颗粒,不具感染性.
4.包涵体〔inclusion body〕: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形成的网
状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经染色后可在光镜下观察到,被称为包涵体.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1.螺旋体〔spirochete〕:一类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运动活
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2.梅毒疹〔syphilid〕:梅毒螺旋体感染到达二期后,全身皮肤与黏
膜出现梅毒疹,有大量梅毒螺旋体.
3.硬下疳〔hard chancre〕:梅毒螺旋体感染约三周后,局部出现无
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渗出液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