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临床治验举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汤为《伤寒论》方,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

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收效良好,举例如下。

1 颈椎病
患者,男,52岁,2017年11月7日,因“颈肩强痛5日”前来就诊。

素有颈椎骨质增生病史,颈部活动受限,5日前因外出淋雨后,出现颈肩部强痛,不能转侧、俯仰,局部怕风畏寒,热敷后好转,舌淡白苔白润,脉弦紧。

西医诊断为颈型颈椎病(非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为痹病,痛痹,寒湿阻络。

治以散寒除湿,宣痹通络。

药用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5g,芍药15g,制川乌、制草乌各15g(先煎30分钟),羌活15g,姜黄10g,伸筋草25g,川芎20g,细辛10g,生姜6g,炙甘草10g,大枣20g。

5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次煎熬时间不少于30min。

5日后复诊,症状减半,继以原方去制川乌,减细辛为6g,川芎加量至30g,加川牛膝12g,续断15g。

继服5剂,症状消失。

按:颈椎病属中医“痹病”范畴。

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或椎体后缘等部位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各种症状。

病机为风寒凝滞,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患者年逾半百,卫阳不固.冬季外出淋雨,风寒侵袭患疾。

局部怕冷,热敷缓解,舌淡白苔白润,脉弦紧皆为寒湿之象。

葛根汤疏风散寒,舒筋通络,其君药主要成分葛根素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

川草乌、细辛散寒止痛,羌活、姜黄、伸筋草散寒通经,川芎袪风活血。

诸药合用,使风散寒祛,气血运行通畅,痛疾渐除。

2 头 痛
患者,女,42岁,2017年12月5日因“反复巅顶、前额疼痛5年,加重5天”就诊。

因反复巅顶、前额疼痛,在多家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经西药止痛、补充维生素、口服正天丸等治疗罔效。

此次因外出滑雪后发作,头顶、前额紧痛 、胀痛反复交替,时热时寒,无汗怕风,伴颈项强直、失眠、多梦,痛苦异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此乃葛根汤证。

诊断为风寒头痛,治宜疏风散寒镇痛。

药用葛根40g,白芍30g,桂枝10g,麻黄10g,当归12g,川芎30g,夜交藤20g,炒酸枣仁20g,全蝎6g,天麻10g,白芷20g,藁本15g,蔓荆子10g,甘草10g,大枣15g,生姜5g。

5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12日复诊,偶有头痛,痛时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减少,夜寐已安,余症大减。

原方再服5剂,病告痊愈。

按:刘渡舟先生在《经方临证指南》中指出葛根能疏通阳明经络,又能启阳明津液以濡养经脉,仲景用葛根作为止痉专药[2]。

研究证实,葛根可以改善脑血流,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配全蝎、天麻共奏解肌镇痉袪风之效。

久虚必瘀,用川芎、当归养血活血,酸枣仁配夜交藤安神定志,白芷、蔓荆子、藁本上行头部而止痛。

3 周围性面瘫
患者,女,32岁,2018年2月5日因“左侧面部麻木伴舌味觉减退2天,加重1天”初诊。

于2天前出差至渝东南雪区,受寒后感舌味觉减退,左侧面部稍感麻木,未重视,亦未做任何处理,今日感以上症状加重,进食后有食物遗留口腔,遂来就诊。

查左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不能闭嘴鼓腮,针刺左侧面部,感觉减退。

舌淡白苔白厚腻,脉浮弦,重按无力。

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

中医诊断为口僻,寒湿痰阻滞经络。

药用葛根30g,麻黄12g,桂枝15g,芍药15g,制白附子15g(先煎30min),全蝎6g,僵蚕6g,羌活15g,苍术15g,石菖蒲15g,川芎15g,防风15g,红花10g,生姜6g,炙甘草10g。

5剂,每天1剂,水煎服。

5日后复诊,面部冷麻感明显好转,味觉稍改善,舌苔白腻,其他体征无明显改变。

原方将全蝎加至9g,增加当归15g,继服5剂。

2月15日复诊,左侧面部感觉恢复正常,味觉恢复,进食后无食物遗留口腔,查口角歪斜不显,左侧眼睑能完全闭合,闭嘴鼓腮稍漏风,左侧鼻唇沟较病初加深,左侧额纹未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重按无力。

药用葛根30g,麻黄12g,桂枝12g,芍药15g,制白附子10g(先煎30min),全蝎9g,僵蚕6g,石菖蒲15g,当归15g,黄芪30g,鸡血藤30g,川芎15g,红花10g,生姜6g,炙甘草10g,大枣15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2月22日复诊,左侧额纹、鼻唇沟体征未恢复正常外,其他症状及体征消失,上方继服5剂,3月1日复诊,诸症消失。

按: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僻”、“口眼歪斜”范畴。

主要病因是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不调,筋脉失其濡养,肌肉纵缓不收。

治宜袪风散寒,调气活血,搜风通络。

牵正散由白附子、全蝎、僵蚕组成,具祛风通络化痰之效,然无散寒调营卫之
葛根汤临床治验举隅
刘小利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8)10-1271-02
阴茎根部偶有压痛,大便溏薄、日1~2次。

热邪渐退,方中清热药须减量,上方去栀子,改黄柏12g,加入益智仁15g,14剂。

六诊(2018年1月10日),会阴部及阴茎根部疼痛消失,大便成形,排尿爽利,舌质淡红舌尖边瘀点明显变淡、苔薄白,脉缓。

前列腺B超示前列腺体积为34mm×31mm×41mm,尿常规示白细胞(-)。

上方再服14剂收功。

按: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淋证”范畴,良性前列腺增生属中医“癃闭”范畴。

前者临证表现以腰骶部酸胀,少腹隐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尿末涩痛,尿细分叉等为主。

病机为脾肾亏损,精室湿热,瘀血阻络。

治疗依据“湿、热、瘀、虚”特点,采取中医辨证综合治疗。

后者临证为夜尿频数,每次尿量不多,排尿迟缓,尿细无力,尿液中断,尿后余沥等为主。

病机为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症积阻滞。

治疗根据虚、实两大类,采取攻消和扶正相结合。

顾文忠经验方前列清汤,与经方抵当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苍术、淫羊藿、巴戟天补养脾肾,黄柏、制大黄、薏苡仁、苦参、红藤、败酱草、地丁草、栀子、石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木香、香附、荔枝核、水蛭、桃仁、王不留行、路路通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皂角刺、牡蛎、鳖甲软坚散结,干姜以热监寒,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清利湿热、理气止痛、凉血解毒、活血通络、软坚散结、通调水道之效。

方证合拍,药病相应,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顾文忠,顾勇刚.顾文忠医疗经验选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105.
[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77.
[收稿日期]2018-07-05
临证心得
湿邪为患,内而脏腑、上中下三焦,外而躯体、四肢、头面、肌肉,均可侵犯。

湿性粘滞、易阻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笔者在跟随王辉武教授学习过程中观察到,常见一些患者有胸闷、脘痞等湿阻气机之症,也有头晕、疲乏、耳鸣等阳气不升之症,还有恶寒、肌肉润动等阳气不能达于肌腠之症。

不同于中焦湿滞证,亦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所致眩晕有别,王教授称之为“湿阻综合征”。

治以化湿益气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内生湿邪是湿阻综合征的病因。

王教授认为,现代人居处条件日益优越,如空调的大量使用,四季显而不明,当夏无暑,当汗不汗,腠理紧束,汗窍密闭,湿邪不得外泄,容易导致外感风寒湿、内蕴暑热湿之证。

而冬日室内过热,室外冰天雪地,更易造成寒湿内蕴。

再者,今人食饮丰盛,瓜果生冷,肥甘厚味,加上运动量少,痰湿壅盛肥胖较多,脾虚内湿,再感外湿。

过度用药保健,滋阴补血,地黄、阿胶叠进,滋腻碍脾,水湿何以运化[1]。

石寿棠云:“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

”(《医原·百病提纲论》)。

思虑气结,血脉不畅,致湿邪内生。

四季湿邪均可为患,如雷丰云“土寄于四季之末,四时皆有湿病”,王孟英亦认为“湿无定位,分旺四季”。

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性喜燥恶湿,故湿邪为患,首先困脾。

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症见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

阳气有生发、推动、温煦、摄纳、气化、敷布、卫外、司开阖等功能,并具有轻灵、向上、向外的生理特性,故又称为“清阳”。

与阴液的重浊、向下、向内的特点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协调和制约,保持动态的平衡,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湿邪阻滞,导致升清无力,水谷精气不能上输头目,则阳气不足而引起“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阳气不能散布肌腠、四肢,则出现体胖臃肿、精神萎靡、倦怠嗜卧、肢体软弱等。

2 临床特征
湿邪阻滞引起脾胃运化水谷和水湿功能障碍,导致纳食呆滞,恶心、脘痞、呃逆、噫气、大便稀溏或不爽或二便不通。

湿邪阻滞、脾不升清,导致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肢冷发麻、肢体软弱、形体肥胖、精神萎靡、倦怠嗜卧。

舌象以舌质淡红或淡、苔腻为特征,脉象以“浑脉”为特征。

《内经》有“浑浑”一词,但并非全指脉象。

《四圣心源》有“散伏”脉,与浑脉相近。

王师认为浑脉之象沉伏不细(非濡脉),状如汤糊之一遍不清而浊也。

3 治法方药
张仲景“治湿利小便”,张元素也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李东垣认为湿为阴病,利湿药为阴药,治湿利小便,复益其阴而伤其阳,可损伤脾阳;脾虚湿盛,湿易伤阳气,脾阳升则水湿行;升阳除湿可升清降浊,水湿之邪尽除。

所以,李东垣认为升阳除湿法是治疗脾虚湿盛的有效方法。

王辉武教授十分推崇李东垣的观点,对于湿阻综合征,以升阳除湿法治之。

升清即升发脾阳。

清阳能升散至肌腠、四肢,主要依赖脾阳的升清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阐述了饮食物经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升清转输至全身的生理过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李东垣重视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阳的升发作用。

对脾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作了系统而完整的论述。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于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创立升发脾阳法。

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柴胡、升麻、防风升发清阳或辅以泽泻寓升于降,辅以当归寓阳长于阴生,辅以黄柏泻肾中之阴火。

诸药合用,能益肺脾,升发阳气于头面、皮毛肌腠四肢官窍。

4 禁忌及调摄
忌用重镇潜降之品。

湿阻综合征常有头晕,而肝阳上亢是其常见证型,不可使用天麻、决明子、赭石等潜降之品。

忌用滋腻之品。

滋腻峻补之品既不利祛除湿邪,也有碍胃滞脾之嫌。

柴胡、升麻剂量不可过大,一般5~10g 即可。

忌饮食饥饱不节、过食肥甘厚味。

饮食方面过分饥饿,或吃的过饱,或饮食不规律,都不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忌劳倦过度。

包括体力与脑力劳动,不适当休闲与娱乐,均会伤及脾之运化,如《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之谓。

忌贪凉饮冷。

过多瓜果生冷与冰冻食品,均能伤及脾阳,致内湿壅滞。

5 病案举例
李某,男,45岁,于2018年1月5日初诊。

头晕、乏力、性欲下降3年余,多年工作繁忙,长期熬夜晚睡,嗜酒好肉。

身高1.75米,体质量95kg。

常感全身紧重,疲倦乏力,打鼾嗜睡,睡后头脑不清,头晕略胀,耳鸣,视物不清,记忆力明显下降。

胃纳好,胃略胀而不痛,也无嗳气反酸。

大便溏而不爽、每日3~4次。

BP135/78mmHg。

诊六脉沉滑不清,舌质淡胖多津,舌苔薄白。

查前医之药方,皆降脂及补肾补气中药。

此乃湿邪内蕴,清阳不升。

治当升阳益气,健脾化湿。

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味。

药用桂枝5g,石菖蒲10g,赤芍15g,黄芪30g,太子参20g,黄柏15g,甘草6g,升麻10g,
湿阻综合征的辨与治
江 望,王辉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10)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8)10-1272-02[基金项目]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技项目(ZY201703031)
功,单用疗效欠佳。

与葛根汤合用,取其散寒舒筋、调营和卫之力。

患者舌淡白苔白厚腻,脉浮弦,寒、湿、痰互结,加用羌活、苍术、石菖蒲散寒燥湿化痰,川芎、防风、红花袪风活血通络。

诸药合用,使风寒痰去,气血畅行,经络舒通,病自缓解。

三诊时舌象恢复正常,痰湿消除,重以养血,故去羌活、苍术、防风,加当归、黄芪、鸡血藤养血袪风,鼓正气助袪邪,以达邪去病安之效。

[参考文献]
[1] 周丕琪,沈霖,杨艳萍,等.葛根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3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1):80-81.
[2]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
[收稿日期]2018-05-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