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和加强经济责任审
计-
一、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内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适应工作的需要,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限紧、要求高、责任重、风险大、群众期望值高的综合性审计工作。

国企大部分单位没有配备专职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专业审计人员少。

现有审计队伍现状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审计人员知识有限知识结构单一只熟悉财务知识缺乏企业业务流程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不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面的评价包括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情况、遵纪守法情况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现有的水平及能力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责任及风险意识不强存在怕得罪人和走形式的思想意识。

部分单位和部门领导不重视审计资源缺乏而任务重是限制内审工作开展、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需要安排6-8个审计人员工作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些企业集团公司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涉及面广需要安排更多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

目前每年的常规审计任务和专项审计工作十分艰巨而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人员一直得不到审计部门往往抽不出足够的人员和时间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由于人员和时间的限制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得不深入或者时间上滞后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和时效。

(二)缺乏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国企所属行业、业务性质、经营特点千差万别而对经济责任的评价涉及到业务管理、财务收支、重大决策等众多方面因此对于评价的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确定也必然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才能在审计工作开展中有的放矢、取证才能最终体现出真实客观的审计评价。

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往往是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既没有在离任人任初就予以明确在任中或离任审计工作开始时又没有就此予以充分的协商沟通。

造成的结果要么就是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健全、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要么就是评价结果难以取得被审计人的认可。

更有甚者报告中压根不提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没有最终的评价结果审计成为白做功。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
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往往缺乏系统的计划性很多情况下是临时追加的离任审计工作由于工作安排的突然性和临时性往往与预先制定好的年度审计计划发生撞车会导致前期准备及沟通工作不足从而对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甚至工作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全部建立监督合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纪委、组织部门对单位及人员的考核也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由于审计的滞后性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常见的一种结果就是该离任的已经离任并到新的岗位走马上任了审计结果还没出来或是任中审计做归做结果要么是避重就轻要么是报喜不报忧完全成为走过场。

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机制在企业的考核体系中没有将经济责任
或其他类型审计的最终结果与考核挂钩也就是说审计结果好坏并不会对被审计者或被审计单位产生任何影响结果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审计结果越是得不到重视审计工作越是走过场审计工作越是形式化审计结果越没有运用的价值。

二、做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开展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促进廉洁自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办规定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和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机制切实将先审计后离任的干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审任脱下。

(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正确界定审计评价的范围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是要对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它有别于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的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但经济责任审计仅对财务收支、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是不够的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其他经济事项进行审查并对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作出评价。

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查清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企业领导人员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有无侵占国
家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

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不能等同于财务收支或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

按照上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可确定为责任指标是否全面完成财务状况是否真实良好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重大决策是否合规科学财经法纪是否严格执行个人行为是否廉洁自律。

经济责任审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做到审计什么反映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反映到什么程度重要性原则就是要抓大放小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必须评价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无重大影响的事项可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

(三)建立起科学、完备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
由于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性质、资产量大小、领导人员任期长短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的标准、衡量的尺度也应有所差异。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定性和定量的责任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减少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定性责任指标是指要正确区分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领导责任包括疏于管理导致本单位和有关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内控制度不严、执行不利造成损失浪费或违反财经法规。

主管责任包括领导人员本人分管的工作在集体研究重大决策时提供了不适当的依据或独断专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职责范围内主管的工作失察导致下属部门、单位和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造成损失浪费。

直接责任包括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失职、读职或滥用职权造成损失浪费直接组织指
挥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他人违反国家财经法规。

在区分这三种定性责任时还要分清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过失责任和故意责任等。

定量责任指标主要依靠一系列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责任目标、行业颁布的经济业务标准、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前任离任时实现的经济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的最高经济水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要求考核的一些量化指标等。

浅析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负责企业内部的收支情况、制度管理、经营活动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效益方面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定期做好全面审计报告或专项的审计报告。

事实上,内部审
计部门在地位上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平等的,但是没有受到法律机构的认定,失去了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审计的结果一般对公司决策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方面,缺少对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与事后处理,导致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无法实现全程监控,不利于做好风险预测与防范工作除外,企业的财务审计的周期大多以年为单位,导致资金非法挪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很多违规人员只需在年度审计之前将资金缺!!补上即川。

因此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加上审计周期较长,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3、经营管理与审计职责相混淆
很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与内部审计部门不相分离,无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主要职责在于企业的治理,而内部审计部门则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给予适时的评价与建议,预防管理中违法违规情况的发生。

但一者在企业中经常出现职责混淆的情况
(二)国有企业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从国家审计局角度现阶段,国家审计局主要由国务院、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构成,在对国用企业进行审计时都可进行指挥领导,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而且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工作往往出现经费不足的现象,使审计工作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

国家审计局在法律法规方面也不够健全。

很多国有企业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袒护,即使在审计中查出有不良的经营管理及资金运作问题,也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
行惩治。

2、从社会审计机构角度
尽管国家在审计方面已经做出相关规定,无论国家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都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但真正能够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较少,而且涉及到的审计内容覆盖面较小。

国有企业往往会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同时,也需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造成交叉审计的情况,无法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而且为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工作童与负担。

此外,社会审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时,都实行对外封闭运作的方式,缺少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审计信息也无法实现共享。

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需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分离,而且审计师应被赋予充分的话语权,对审计的结果能够及时通报企业经营情况合理的预判。

同时要不断优化企业的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得以实现,有效地将经营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应。

2、扩大审计业务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索质
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内部风险也越来越多。

因此,内部审计需处理好事前、事中与事后预防与处理工作,淘汰年度审计的方式,可采取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和,使审计结果的质量有所提高。

审计工作的内容不能仅在有形资产中进行,应将无形资产也纳人审计工作范畴之内,促进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同时,要注意审计
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针对不同的业务范围,能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审计处理或相关处罚工作。

3、国有企业董事制度的完善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由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指导与管理,而且能够为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审计能力与监督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应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进行职责上的分离,促进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外部审计工作的完善
1,国家审计局相关制度的完善
关于国家审计局的审计责任、法律责任等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对违规部门及违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时,政府机构应减少对国家审计局,督促其他国家部门与国家审计工作的相互配合,保证审计工作更具公正性
2、社会审计机构方面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审计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力度,尤其在财会信息方面,应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加以完善,使企业在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下健康运行。

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的审计中,社会审计机构也应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决策具有合法性。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审计工作也需越来越规范。

企业组织与相关审计部门应从整体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健康运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索质,为企业竞争力与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