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学前教育心理学年版0088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

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

“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p39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p40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2。

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p41
(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

并且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恩物”
(3)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1907)
3。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P42 (1)皮亚杰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发生认识论”
(2)维果茨基反对生物学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
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幼儿学习心理
2.幼儿教学心理
3.幼儿教师心理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

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2. 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
2.预测与控制
3.理解与说明
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 p47
区别:1.科学观察有目的性,主动对特定事物加以观察。

日常观察大多没有目的性,表现为消极的接受种种现象。

2.科学观察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全面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表现,用专业的知识判断、理解观
察获得的结果.
日常观察只限于短暂的“注视”,并以尝试或经验对所获接过进行分析和总结。

3.科学观察依据研究任务需要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以便对研究对象的
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日常观察则无需如此。

(以上为归纳)
(二)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 p48
(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1。

时间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时间单位分解
(2)行为分类系统
(3)记录表格的设计
2。

事件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
(2)确定观察范围
(3)记录表格的设计
二、实验法 p49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类型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
1.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与评价阶段
2.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
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的类型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景法等。

四、测量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测验的类型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的自编测验问题
自编测验在使用时其应用范围和结果可信度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

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能力的含义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二)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
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
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

数学领域:教育科研能力
(三)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
1.观察与领悟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一)教师人格的涵义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二)教师的人格特点
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
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
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
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
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
6.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p63
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2.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
3.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格兰布斯:“教育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转播者”角色
吴康宁:社会代表者和同事
芬斯特马赫和索尔:第一种执行者;第二种治疗者、辅助者;第三种解放者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
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一、情绪劳动的界定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1)情绪以商品的形式
(2)从内部来看
(3)从外部来看
(4)是否付出了心智努力
二、教师的情绪劳动
1.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
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
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
(一)幼儿园组织氛围
(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
(三)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
(四)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
四、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五、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
(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
1.保教工作负担过重
2.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
3.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
(二)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及成因 p69
(三)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 p69——p70
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
一、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广义: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

狭义: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师幼互动的类型
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
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型师幼互动
(二)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
(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教育观念:卡根
(2)教育水平:豪斯
(3)反省能力:郝忆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