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后的聚首——英雄后代“寻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7
年,大安接待游客55万人次。
依托生态引来八方游客
山有山色,水有水韵;村有村情,民有民风。
近几年,大安将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资源等有机结合,巧打“红、绿、古”三色旅游牌,以“古”带“绿”,以“绿”促“红”,变单一的观光游为观光体验游。
村民们也都忙碌起来,有的开餐馆,有的种植土特产品,在这里,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村民暨喜华每天一大早就要到乡里的市场采购。
“我开了一家农家乐,早上起床就忙着买菜、洗菜、备菜,招待住店的游客。
”暨喜华说,接下来,旅游旺季就要到了,客人会越来越多。
如今,生意越做越好,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谈起在家坐地生财,老暨笑得合不拢嘴,“日子好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
在大安,像暨喜华这样“靠山吃山”做农家乐生意
的村民越来越多。
50多岁的鲁桂梅在大安源景区经营休闲农庄5年了,生意一直十分红火。
2017年,鲁桂梅又开了一家农家乐。
“以前,就算有游客来玩,也很少在这里过夜,现在条件好了,住上十天半个月的都有。
”鲁桂梅在店里卖自家产的农产品,销量十分可观。
生态旅游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暨喜华、鲁桂梅一样尝到了甜头。
得益绿水青山衍生的效益,大安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了一个“让城里人向往,让乡村人依恋,让游人痴迷”的大美山乡,乡村旅游新业态快速崛起。
去年,大安村集体经济收入60.4万元,人均纯收入11494元。
江秀萍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大安村决心发挥“红”“绿”资源优势,打造一个集运动、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村,带领村民致富,实现绿色发展。
“从今后,我们就是亲人,一定要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好下一代。
”2017年7月15日下午4时左右,范光彩、王金龙两家后代迎来了72年的聚首后,临别时彼此手拉着手,谁也不愿松开。
秘密救治结深情
1945年6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王金龙的新四军伤
员,被组织安排在范光彩家里养伤。
范光彩,家住江苏省淮泗县新袁区陈集乡(今泗阳县裴圩镇陈集村)。
1943年正处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17岁的范光彩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表现突出,经陈集乡妇救会主任张英介绍,范光彩担任陈集乡公所妇救会副主任。
1944年春,范光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姜田兵
年后的聚首
72
——英雄后代﹃寻亲﹄
记
2017年7月15日,范光彩、王金龙两家革命后代在泗阳县裴圩镇陈集村新四军战士王金龙养伤地堂屋旧址前合影
铁军·传承(盐城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协办)
TIEJUN·CHUANCHENG
2019.7
1944年至1946年间,范光彩先后在家里秘密照顾6名新四军伤病员,每天给他们喂饭、买药、熬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王金龙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因伤势较重,受她精心照料长达三个多月。
伤员们一个个伤愈归队了,范光彩也于1949年初在党组织安排下,由两名同志护送一路南下,由苏北秘密转入上海从事革命工作。
范光彩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向亲友说起当年这段经历,但她一直惦记着那几个伤员,想再看看他们。
但那些伤员随部队南征北战,无法寻找。
而王金龙他们也一直念念不忘救命恩人范光彩。
遗憾的是,在双方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彼此。
2012年,86岁的范光彩病重时才把这一心事告诉了子女,她说:“我的一个愿望就是寻找到当年护理过的6名新四军伤员。
没有战士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新中国。
你们要继续寻找,一定要见见那些亲人,看看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其中,她提起伤员王金龙的次数最多。
范光彩的大儿子李宏伟在上海工作,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姐弟4人立即开始寻找。
遗憾的是,时隔不久范光彩老人就病逝了。
五年寻找为母圆心愿
李宏伟说:“根据母亲的叙述,我开始寻找王金龙等新四军伤病员。
但母亲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只知道王金龙他们在泗阳境内打过仗,其他都不清楚。
”
在其后的5年里,李宏伟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王金龙:去过派出所打听;去过江苏各地的纪念馆了解;几次向央视寻亲栏目《等着我》及其他平台寻求支持;还在百度网上发帖寻找,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亲消息。
每天,他都要打开电脑、手机,查看是否有人在他的寻人启事后面跟帖提供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7年6月初一天早上,李宏伟又像平常一样打开了电脑,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一直苦苦寻找的线索终于出现了。
2007年8月29日,《淮海晚报》第7版曾发表一篇文章:《寻访“老战友”感受“烽火硝烟”》文中有王金龙的线索。
这篇报道在10年后被一位热心人贴在了李宏伟的网上寻人启事后面,让他激动万分,他立即致电《淮海晚报》,与作者孙连洲取得了联系。
孙连洲是资深媒体人,曾采访过王金龙的家人。
当时王金龙已去世多年,孙连洲采访的是其老伴李素珍,时年81岁。
得知王金龙是淮阴区南陈集镇高陈村人,生于1926年,1941年参军,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曾多次负伤,最
重的一次,是1948年在山东的一次战斗中失去右腿。
1950年退伍回乡,育有9个子女,1988年病逝。
2017年6月6日,孙连洲应李宏伟之托,专程前往高成村寻找李素珍老人,可她已于一年前去世了,她的子女们有的在村里有的在外地。
他最终在南陈集镇街上见到了王金龙的女儿王秀兰母子。
王秀兰之子吴华为回忆说:“外公身高一米八几,身体强壮,脾气比较火暴,喜欢下象棋,棋艺很高,晚年眼睛看不清了,但和别人下棋仍然没有对手.退伍回乡后,曾做过多年村干部,有时候会讲自己当年在战场杀敌的故事。
”
得知王金龙及其家人的情况后,李宏伟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终于找到了王金龙的后代,难过的是王金龙叔叔很早就过世了。
他告诉孙连洲,他一定要去看望王金龙的后人并到王金龙的坟前拜祭,代替母亲向她的老战友问一声好。
两家后代喜相聚
2017年7月15日,两位革命先辈的后人在淮阴区南陈集镇的王金龙家见面了,实现了范光彩未尽的心愿。
当天上午8:30左右,在南陈集镇高陈村委会门前,王金龙的74岁大女儿王秀兰带着8个弟妹和儿孙们不时地向路口张望着,等待来自上海的贵客。
李宏伟和两个姐姐及叔叔李恒久一下车,王秀兰和弟妹们立即燃放鞭炮,拥上前迎接。
两家革命后代泣泪相逢,深情拥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下午,他们到泗阳县裴圩镇陈集村范光彩的老家缅怀纪念,当年照料新四军伤员的老房子还在。
范光彩的大女儿李洪兰说:“我听母亲说,王金龙叔叔有几个月时间在这里养伤,后来伤好后就随部队开拔了。
”王金龙的大儿媳郝瑞兰说:“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公公在这里养过伤,要知道我们早就来看了。
”
看到这所旧房子,王金龙的小儿子王传中不禁热泪盈眶:“感谢范阿姨一家人的照料,如今我们两家人团聚了!”王金龙的大孙子王淳说:“看到爷爷当年养伤的这所房子,想起范奶奶服侍过我爷爷好几个月,我心里很激动。
”
王金龙的二儿子、三儿子代表家族向李宏伟赠送了一面锦旗:“精心照料情似海,铁军精神代代传。
”李宏伟接过锦旗深情地说:“找到你们,也了却我母亲的心愿了。
希望我们两家后代弘扬革命精神,一代代发扬光大下去!”
(本栏目责任编辑
姚定范)
铁军·传承(盐城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协办)
TIEJUN·CHUAN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