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
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下棋。

③神格: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
粮”是对联。

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

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

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

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

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能服于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2)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3)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致”是“到达,达到”;“广”是古今异义词,“增长”的意
思。

(2)本题①句中的“静(摒弃干扰,宁静专一)、以(用来)、养德(修养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勿(不要)、以(因为)、恶(坏事)、为(做)”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诫子书》一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

【乙】文写先帝告诫儿子要从小善做起,成就大德;要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据此对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作答即可。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⑵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⑶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

(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

)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聊斋志异》)
(乙)
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②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④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注释】①荛(ráo):打柴。

②虚:通“墟”,集市。

③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

④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布囊其口________
⑤去逾四十里________
⑥贼易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
B.乃悟前狼假寐(才)
C.之虚所卖之(代其中一个强盗)
D.以缚背刃(把)
(3)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B.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C.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D.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翻译下面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5)屠夫和区寄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说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2)C
(3)D
(4)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
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5)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缀”,连接,紧跟;“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暴”,突然;“囊”,捂住;“易”,轻视。

(2)C.有误。

“之虚所卖之”的第一个“之”字解释为:到,去。

故选C。

(3)句子翻译为: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

故可断句为: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故选D。

(4)重点字词:“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微伺”,暗暗看;“以”,把;“绝”,断。

(5)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得出:机智勇敢。

然后写出启示,围绕对狼和强盗等恶势力“不妥协,不退让,要敢于斗争,敢于战斗”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⑵C;⑶D;
⑷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⑸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逐项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lwz的内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
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

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

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

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

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

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