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课也有厚薄-对《一双手》教学设计的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也有厚薄——对《一双手》教学设计的阐释最近,看了一些《一双手》的教学实录,先摘录一些如下:
《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一:
师: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什么,你们说说看,文章写什么。

生1:写林业工人的手。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有什么特点?
生1、粗糙、大
师:谁还有补充?
生2:布满老茧、肥圆、有很多纹络(lào)。

师:读lào 吗?
生齐答:luò。

生3:这手伟大。

师:我们说“手伟大”,是这样表达吗?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我们……
生3:精神伟大。

板书:
写什么:手──粗糙、大、布满老茧、肥圆、多纹络
精神──奉献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跟我们的不一样。

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人工人的奉献精神。

那么作家姜孟之怎么写特征呢?姜孟之采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写了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这《一双手》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写这双手的特点的。

板书:抓住特征
《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二:
生14:第7、8段,描写手的样子突出他的勤劳,第16、17、19段,用数字表现他的奉献精神。

师:强调用数字说话,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

生15:第17段,用数字具体描绘手的长、宽、厚,很准确。

师:很准确?也许长24、1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这里用数字有什么用?(停顿)点出手的“奇”,与前问形成呼应,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6:第16段,说明工作量大。

师:“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若把“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删去,好不好?不好。

比较点出他工作量大。

联想,给读者更具体真切的感受。

我八中的学生还说“亏得”表达了作者的惊诧。

这词很朴素,却融入感情,自己都没有心动又如何让别人动心?我们写文章也要投入。

生17:第16段:“一天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次!”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你非常细致,注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怎么恰当地表情达意。

在这里,作者非常吃惊,连用两个感叹号,很好地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

有的同学作文从头到尾,不是逗号就是句号,怎么能吸引人呢?要让标点符号为我们的文章服务。

生18:第13 段的省略号表现他对树苗的感情以及对工作的热爱。

师:是的,言犹未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生19:第13段写他的话,说明他对树苗很有感情。

师:写他对树苗很有感情,又为了什么?
众生:写人的奉献精神。

师:写人的奉献精神,要落实在细处,如语言。

正像同学说的,通过他的语言看他的内心——对树苗有感情,爱他的事业,奉献就显得真实可感。

而且,作者写语言很准确,很生活化。

如果说“栽树是手工活。

草要除,石块要拣出来,以保证树苗长得顺。

因为树苗要插进土里,每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所以胶布、手油没用。

”或者是专家似的理论,大家思考一下表达效果。

众生:不如原文。

师:有的同学写作文《变化》——“我”回家乡(乡村),发现它变化很大,接风宴上,没文化的奶奶说:“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们生活日新月异。

”生活变好这是生活的真实,可让奶奶在家庭的饭桌上说她不可能说的话,就失去了真实,假了。

为什么?文章中刻画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个性和身份。

生20:第5段,“裹”,写出手大,和前边的“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

那是天下第一奇手。

”呼应,始终扣住手很大的特点。

生21:老师,如果“裹”换成“擒住”好吗?
生22:不好,“擒住”有贬义。

生23:那“得逞”呢,不也有贬义?
师:“擒住”,老鹰抓小鸡呀。

不礼貌吧?他由“擒住”马上想到“得逞”,很机敏。

“得逞”在这里该是中性吧。

生24:第18段,“哗哗”拟声词,“火燎燎”“红了”写得好,表现他手的粗糙。

师:说得好。

作者的语言还很简洁呢:“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的痛,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

”“看看,红了。

”非常简省,干脆。

生25:第2段,为什么要写“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众生:用拟人呀。

师:为什么要拟人呢?有什么用呢?
部分学生:生动形象。

师:生动形象,这倒也是。

还有什么作用?
生26:写出工人内心里充满对树的喜爱之情,树像人一样醒来了。

师:拟人的确带来生动形象,还体现人的情感倾向,这里写出工人对树的感情,是不是还能表现工人勤劳?你们看,“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扛镐上山。

树木刚醒,可以上山了,工人就开始专忙活了。


陶行知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在这节课里,大家注意到了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会了一套自主学习,自主领悟的方法:能够圆熟地运用一些早已根植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语词,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

应该说,像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要说问题,恐怕是这节课上得太“薄”了!。

学生始终在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里打滚。

学生当然学得没劲了,教师也会感到自己教得没劲。

其实,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人忽略,它没有华丽的词藻、煽情的语言,它朴素极了,可它很耐嚼。

我们的教学博大精深,可是我们的老师往往固步自封,生怕被扣上一顶“拓展过度”的帽子,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教育。

有时候,有一些课是需要适度的旁逸斜出,否则,就显得太单薄了。

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从课的一开始就增加一种厚度的设计:一、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
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
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
二、【投影下列诗句: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之十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王维《老将行》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我想,介绍这些虽然会花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教的话,就把课文教得有厚度了。

也许同行们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定还会有更多精彩的东西。

让我们回顾一下──《一双手》。

写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奇手,大、粗糙、布满裂纹缠着线的手,赞颂这双手创造栽树奇迹的手,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主题容易把握。

作者采访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什么写手而忽略其它?是的,要表现人物一定要抓住特征,那双手太有特点了,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采。

种树靠手,要创造奇迹,一定有动人的故事,故事就从“手”上体现。

抓住了特征,作者从多个角度表现,视觉的、触觉的,正面观察的、侧面了解的如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介绍,实的、虚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通过细节体现。

人物的心灵就这样被艺术地表现。

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茶馆式的讨论中,如果学生注意力集中且能积极参与讨论,课堂就迸发出无限活力;在“松散”中梳理、归纳、整合、提升,让学生明确这一课“得”的是什么。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所在。

给人留下了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为了增加课堂的厚度,我们也可以学着写一写。

课就显得本色得多,古拙得多,却让人觉得丰满得多,厚实得多。

老师的这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高端水平,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之一。

总而言之,好的课必定是有厚度的,厚度并不是指数量的多,而是质量上的精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