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理论简答题
⽂学理论简答题
第⼀章
⼀、唯物史观对⽂学理论作为⼀门独⽴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①马克思创⽴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法论的基础。
②唯物史观的创⽴,为⽂学活动发⽣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向。
⼆、列宁在哪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理论?
1、⽂学发展的新⽅向: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伟⼤导师和领袖,即列宁,他提出⽂学“为千千万万劳动⼈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党对⽂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由:①党对⽂学事业的领导,必须尊重⽂学艺术事业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
②要把作家团结到⽆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③要努⼒改造旧的⽂学乃⾄整个⽂化出版事业④只要从⼴⼤⼈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每个⼈都有⾃由写他愿意写的⼀切”。
接近⼯农群众与创造新⽣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①列宁认为艺术典型的⾸要特征在于反
映社会⽣活的本质。
②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位真正伟⼤的艺术家,那么他在⾃⼰的作品中⾄少反映出⾰命的某些本质的⽅⾯(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命的镜⼦》)
4、批判继承优秀的⽂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化:①列宁尖锐地批评了“⽆产阶级⽂化派的观点”,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论⽆产阶级⽂化》②在继承⼈类的⽂化遗产问题上,列宁提出了“两种民族⽂化”的观点。
③列宁关于批判地继承优秀⽂化遗产的理论,进⼀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化观和⽂学理论。
5、马克思主义⽂学批评的典范: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美学的、历史的⽂学批评传统,并结合俄国⽂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于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批评中,为我们开展⽂学批评树⽴了榜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发展。
第⼆章
⼀、为什么说⼈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民?应当如何理解⽂艺与⼈民的关系?
1、①邓⼩平指出“⼈民是⽂艺⼯作者的母亲。
⼀切进步⽂艺⼯作者的艺术⽣命,就在于他们同⼈民之间的⾎⾁联系。
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命就会枯竭。
”
②⼈民群众给予⽂艺家以精神的哺育。
⼈民群众是⼈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的客观物质⼒。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这种历史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场、态度,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趋向。
不间断的劳动、⽃争和创造也铸造和培养了他们种种优美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④因此⽂学家、艺术家必须密切联系⼈民群众,接受他们精神的哺育,使⼈民群众的⽴场、态度成为⾃⼰的⽴场、态度,。
2、①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艺思想突出了⼈民群众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决定性作⽤、在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建⽴的丰功伟业,强调⼈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艺创造的丰厚⼟壤好和源头活⽔,⼈民是检验⽂艺作品的最终仲裁者。
②坚持⽂艺反映⼈民⽣活,为⼈民群众服务,是马克思主义⽂艺理论的⼀贯主张。
⼆、加强⽂学队伍建设,要求⽂艺⼯作者具有哪些⽅⾯的思想艺术修养?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①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学习社会结合起来。
②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熟悉实际⽣活结合起来。
③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尊重艺术规律统⼀起来。
⾼度的社会责任感:①不把⽂艺事业看做作个⼈的事业,⽽是看做社会的事业,⼈民的
事业。
②⼴⼤⽂艺⼯作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理应具有⾼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的⼈格修养,做到德艺双馨。
深⼊实际、深⼊⽣活和深⼊群众:①⽂艺事业是社会的事业,⼈民的事业,是为社会主
义服务、为⼈民服务的;⽣活是⽂艺的源泉,⼈民是⽂艺⼯作者的母亲。
②要求⽂艺⼯作者深⼊实际、深⼊⽣活和深⼊群众,这样才能真正从⼈民⽣活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和强⼤的精神动⼒。
第三章
⼀、⽂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学作为⼀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
⽂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学的情感性,是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性是⽂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学作为审美活动是⼈的⼼灵的⾃由的活动。
情理交融是⽂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种局限于感性⼼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起。
2、形象性:⽂学的形象性,是指⽂学创造具体⽣动的⽂学形象反映社会⽣活的特性。
⽂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学的超越性,是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的精神境界、获得⼼灵⾃由的特性。
①对⼈与⾃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我的超越
⼆、谈谈你对⽂学性质的理解。
⽂学的性质是指⽂学本⾝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在特性。
⽂学是⼀种历史现象,⼈类对⽂学性质的认识也⼀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等⽅⾯,深刻揭⽰了⽂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学以⾃⼰特有的⽅式在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
①⽂学作为⼀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②⽂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③⽂学是语⾔的艺术,体现为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第四章
⼀、何谓⽂学价值?⽂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1、①⽂学的价值主要是指⽂本价值,它是作家艺术表现⽣活所创造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相统⼀的价值。
⽂学价值是⽂学作品满族⼈和社会的属性,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是主客观统⼀的产物。
⽂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成不变的。
⽂学价值还具有多样性。
②⽂学价值的两个层⾯:科学认识:⽂学的有⽤性和重要性。
主体判断:⽂学属性在何种意义上满⾜⼈的需要。
2、①价值的⽣成过程(创作):⼀⽅⾯,只有在⽣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本⾝的价值中才能找到它的根源与动⼒。
⼀⽅⾯,⽂学的价值除了来⾃表现对象中的价值因素外,其⾃⾝也是
⼈类活动的⼀种价值体现。
②价值的实现过程(接受):读者通过对⽂本符号的解读,充分感受作品所展⽰的现实价值关系,也感受作家在整个⽂本建构中所起的价值主导作⽤。
读者总是以⾃⼰的⽣活经验、审美⽔准作为前提来感受作品、理解形象,并在⽂本的引导下完成⽂学的“⼆度创造”。
⼆、什么是⽂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1、认识功能:①指⽂学可以帮助⼈获得多⽅⾯社会和⼈⽣的知识,可以丰富⼈的⽣活经验,加深⼈对社会和⼈类⾏为理解的功能。
②作为“认识”的弱点:含蓄性、虚构性、多义性、歧义性。
③特点:⾸先,⽂学的认识功能更多的是通过审美意识活动⽽获得的⼀种评价性认识。
其次,⽂学对⼈的认识作⽤更直观、更全⾯、更⼊微。
再次,⽂学往往是最早透露出社会变⾰信息的领域。
2、教育功能:①指⽂学作品具有影响⼈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们的⼼理境界、增强⼈们改造⽣活的勇⽓和信⼼的功能。
②根源:⽂学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学对⽣活的反映和表现中渗透着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些倾向体现为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等⼼理趋势,⾃然成为⼀种对读者影响⼒和牵引⼒。
第五章
⼀、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创作动机:在⽂学理论中,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的
创作冲动:主要是指⼀种迫使作家进⼊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理躁动。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艺术直觉:在⽂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式或⼼理能⼒。
认知直觉(科学直觉):不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内在性质和本质规律。
直接性(⽆逻辑推理过程)、⽆意识性、创造性。
三、艺术情感与⽂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艺术情感:主体在⽂学艺术活动中产⽣并促使这⼀活动进⼀步展开的⼼理体验。
具体到⽂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关系:①⽂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②⽂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③艺术情感与⽂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四、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①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②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五、艺术理解在⽂学创作过程有哪些作⽤?
①艺术理解与创作⽬的:艺术理解⼀经形成,就会贯穿作家整个创作过程,对作品的形象、情节、主题乃⾄形式诸因素都产⽣重要影响,并引导着创作过程向着既定的⽬标前进。
②艺术理解与选材:选材是指作家在⼤量的⽣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
艺术理解是判断⽣活材料有⽤性的主要⼿段。
③艺术理解与构思: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
六、为什么说⽣活体验对⽂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活体验是指个⼈对社会⽣活的亲⾝体察与感受。
⽑泽东认为,社会⽣活是“⼀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之不竭的唯⼀的源泉”。
离开社会⽣活,⼀切⽂学创造都⽆从谈起,所以,作家必须深⼊⽣活。
作家的⽣活体验越丰富,他对⽣活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其创作越有利。
七、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①创作个性:是指⼀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②创作个性是作家的个性⽓质、独特学养、⽣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多⽅⾯因素所导致的他在⽂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
作家的性格特征、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独特的艺术追求。
③创作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
第六章
⼀、请联系具体⽂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1、⽂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的、以暗⽰为基本艺术⼿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学象征的分类:①寓⾔式象征:是指通过⼀则故事象征或暗⽰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具
有情节性。
海明威:《⽼⼈与海》中国古代寓⾔:刻⾈求剑,郑⼈买履等。
②符号式象征:⼀类是抽象符号象征:鲁迅的“铁屋”。
另⼀类是具象符号象征:⽼马,骆驼,海燕等。
⽂学意境的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第⼀、景中含情式:作家藏情
于景,⼀切都通过逼真的画⾯表达。
“⼀切景语皆情语”。
李⽩:《送孟浩然之⼴陵》
第⼆、情中见景式:往往直抒胸臆,有时不⽤写景,但景象历历在⽬。
陈⼦昂《登幽州台歌》第三、情景并茂式:抒情与写景浑然⼀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虚实相⽣(意境的创造特征):“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称“真境”、“物境”等;“虚境”则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称“情境”、“神境”或“灵境”。
“实境”与“虚境”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韵味⽆穷(意境的审美特征):由物⾊、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试述⽂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①哲理性:《精卫填海》隐含着以⼩持⼤、奋⽃不息的哲理。
《变形记》表达了对现代社会⼈
性异化的思考。
歌德《浮⼠德》的故事是⼈类精神的象征。
②暗⽰性: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戴望舒《⾬巷》;贝克特《等待⼽多》。
臧克家《⽼马》
③荒诞性:⼀是形象的荒诞:如:刑天;埃及狮⾝⼈⾯像;华沙美⼈鱼等。
⼆是⽣活情理上的荒诞:西⽅现代派⽂学:《等待⼽多》《城堡》《秃头歌⼥》等。
④多意性:⽂学象征与公共象征不同:公共象征的意义是⽂化赋予的,意义⽐较明确。
如:龙,⼗字架,玫瑰,鸽⼦等。
⽂学象征往往是在⼀种⽂学形象中蕴含着多种意义空间。
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举例说明⽂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1、⽂学作品的意蕴,指⽂学语⾔和⽂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2、由于整个⽂学作品及其艺术世界时作为有机的⽣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的有机系统。
例:
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阳⽆限好,只是近黄昏。
”
①直接呈现的是美好的黄昏景⾊以及遐想(审美情韵层)
②在乐游原的今昔对⽐中,联想到⼤唐帝国江河⽇下、⽇薄西⼭的历史境况(历史内容层)
③最后引出哲理沉思(哲理意味层)
《西游记》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①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批判。
②对⽣活真相和社会逻辑颠倒的揭⽰。
③对明代社会结构的深刻认识。
四、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1、诗歌:是⼀种以富有韵律的语⾔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学体裁。
2、艺术特征:①凝练且富有⾳乐美的语⾔②强烈的情感③跳跃性的⾔语结构
五、⽐较⼩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
1、⼩说叙事:①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定的叙述⽅式来结构⼀系列事件。
不同的叙事决定了⼩说不同的性质和⾯貌。
②⼩说叙事以作者对⼈⽣的经验和对现实⽣活的观察、体会和理解为基础,这种虚构中的现实正是⼩说的特别之处。
③⼩说是虚构的叙事作品,⼩说叙述的故事是作家想象的结果,因此,虚构也是⼩说叙事区别于其他⽂体的重要特征。
2、剧本叙事:①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式,它以对话(对⽩)为主,还有独⽩和旁⽩。
②戏剧冲突是剧本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体现了剧本的叙事性和这种叙事必须适应舞台演出要求的特点,也是戏剧叙事不⽤于⼀般叙事之处。
③剧本的叙事主要由⼈物语⾔即台词来完成,具有性格化,动作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
第七章
⼀、如何理解⽂学接受的构成?
1、⽂学接受是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学活动的最后⼀环。
2、读者、作品是构成⽂学接受的两⼤要素。
3、⽂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
读者的作⽤:①读者在⽂学接受中尽⼒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②读者在⽂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与发现。
4、⽂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①读者与作者所⾯对的事物不同。
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式不同。
③读者可以⼀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创作。
5、⽂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①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
②作品⼀般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空⽩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谈谈⽂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1、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①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定的差异。
②⽂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学⽂本字⾥⾏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2、审美评价: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①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有所不同。
②审美感受是⽂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以感性⼼理为主。
审美评价则是⽂学接受活动的⾼级阶段,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理性因素更多。
三、谈谈⽂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1、⽂学接受的差异性:⽂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境下对同⼀作品的阅读都会产⽣不同的阅读效果,这就是⽂学接受的差异性。
2、⽂学接受的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作品的接受⼜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的⼀致性,这就是⽂学接受的共通性。
表现为:⽂学语⾔的把握、⽂学形象的把握、⽂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学⽂本的价值评价。
3、联系:①共通性保证了⽂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②差异性是⽂学⽣命延展的动⼒和表现。
③缺少共通性,⽂学接受⽆法达成;④缺少差异性,⽂学接受将⾛向死亡。
第⼋章
⼀、怎样理解⽂学批评与⽂学理论的关系?
1、⽂学理论:对于⽂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概括。
(普遍性)
2、⽂学批评:注重具体或个别⽂学现象的分析和概括。
(当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3、互动联系:①都属于⽂学的研究、传承、传播、发展等环节,属于社会的⽂学教育与⽂化发展活动的⼀部分。
②⽂学批评是⽂学理论的⼀部分,同时⼜是它的具体运⽤。
③⽂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法,拉动和引导⽂学批评前进。
④⽂学批评反过来促进⽂学理论的进展:⽂学批评的新发现被总结提炼成新的⽂学理论。
⽂学批评向旧的⽂学理论发出挑战。
⽂学批评推动当代⽂学理论⾛向跨学科化。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学批评的步骤。
1、反复阅读和复述⽂本。
2、选取突破点。
3、条理化布局。
4、提炼核⼼观点。
5、⽂字表述。
第九章
⼀、简析劳动、原始思维、神话意识与⽂艺发⽣的关系。
1、劳动与⽂艺发⽣:劳动为⼈的⽣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为⽂艺发⽣创造了客观的⽣存条件。
劳动还为⽂艺发⽣创造了客观的发展条件。
劳动分⼯为⽂艺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2、原始思维与⽂艺发⽣:原始思维具有极强的表象性、形象性与情感性。
神话思维的⽡解,是拟⼈化原则与理性因素结合,发展艺术思维,并产⽣了⾃觉的审美意识。
⾃觉的审美意识与⾃觉的语⾔意识结合在⼀起,促使⽂学进⼀步⾛向成熟。
3、神话意识与⽂艺发⽣:神话意识具有主、客体不分的混融性。
⽂学萌⽣于神话原型。
⼆、如何理解⽂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推动⽂学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个民族⽂化⽣⽣不息的两个重要轮⼦。
2、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离开创新和继承中的任何⼀⽅,⽂学都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3、中华⽂化的⼀⼤特点重视继承与创新的统⼀,努⼒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命⽂化传统,坚持⽴⾜⾃我、博采众长、古为今⽤、洋为中⽤。
4、同时,应当致⼒于在继承基础上的⼤胆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三、有哪些因素决定着⽂学流派的聚合?
1、⽂学流派:是⼀种群体结构,是由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定数量的作家组成的,⼀般要有代表⼈物,有或紧密或松散的结构。
2、因素:①相近的题材,如宫体诗派、⼭⽔⽥园诗派②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体,如豪放派和婉约派,五⾔绝句、七⾔歌⾏体③相近的社会⾝份和社会阶层,如:“九僧诗派”
④相近的艺术⽅法和技巧,如“三⼀律”⑤⾃觉结成的⽂学社团,如“京派”、“海派”⑥时代和民族状况
第⼗章
⼀、如何理解⽂学⽣产的两重性及当代⽂学⽣产的新特点?
1、⽂学⽣产的两重性:①当代⽂学⽣产作为精神⽣产活动,创造着满⾜公众审美⽂化需求的精神产品。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产活动也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者带来商业利润。
2、新特点:①⽣产规模庞⼤②受众群体⼴⼤③⽂化品位趋向通俗化④依托⽂化市场运作
⼆、如何理解⽂学消费的两重性及当代⽂学消费的新特点?
1、⽂学消费的两重性:①需要付费才能占有物品从⽽具有商品消费的⼀般性质。
②具有精神享受与意识形态再⽣产的特殊性质。
2、新特点:①⽂学消费对⽂学⽣产的反作⽤越来越⼤②⽂学消费的快餐化趋向明显③⽂学消费出现“夸⽰性消费”现象
三、媒介对于⽂学活动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
1、⽂学媒介是⽂学传播的物质载体,构成了⽂学的感性存在⽅式。
2、⽂学媒介对于⽂学的创作与欣赏、⽣产与消费有着重要的塑造与规约作⽤。
3、⽂学媒介是⽂学⽣产与传播能⼒的延伸。
四、全球化语境下⽂学的跨⽂化交流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平等交流和对话中扩展民族⽂学的国际视野。
2、以我为主,合理选择,在开放与引进中坚持应有的批判态度和主体⽴场。
3、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在跨⽂化交流中推进民族⽂学的繁荣发展。
⽂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四章
1、⽂学价值观:是⼈作为主体于彼时彼地基于⼀定思想⽂化和实践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对于⽂学价值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尺
度,也可以说是不同主体对待⽂学价值的选择和态度问题。
2、⽂学的认识功能:指⽂学可以帮助⼈获得多⽅⾯社会和⼈⽣的知识,可以丰富⼈的⽣活经验,加深⼈对社会和⼈类⾏为理解的功能。
3、⽂学的教育功能:指⽂学作品具有影响⼈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们的⼼理境界、增强⼈们改造⽣活的勇⽓和信⼼的功能。
4、⽂学的审美功能:指⽂学可以具有满⾜⼈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在⽂学的审美体验中进⼊⾃由的境界,从⽽推动⼈的个性和才能朝着⾃由⽽全⾯解放⽅向发展的功能。
5、⽂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学可以给⼈带来⾝⼼⾃由和轻松,带来精神与情绪的愉悦快适,带来怡情养性、消愁解闷的欢欣和抚慰的功能。
第五章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种迫使作家进⼊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式或⼼理能⼒。
4、艺术情感:主体在⽂学艺术活动中产⽣并促使这⼀活动进⼀步展开的⼼理体验。
具体到⽂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创造出艺术形象的⼼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的分析、判断、识别、⽐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创作个性:是指⼀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第六章
1、⽂学语⾔:是经过作家精⼼选择和加⼯,⽤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的语⾔系统。
2、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具有相对独⽴性的⽂学形象。
3、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4、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5、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6、情境:⼀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有时,作品中某⼀局部的场⾯或插曲产⽣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
氛围⼀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氛或情调。
7、寓⾔式象征:是指通过⼀则故事象征或暗⽰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具有情节性。
8、⽂学典型:指叙事⽂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物形象,它是显⽰出特征的富有魅⼒⼈物性格。
9、意蕴:是指⽂学语⾔和⽂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0、诗歌:是⼀种以富有韵律的语⾔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学体裁。
11、⼩说:侧重刻画⼈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
⼩说的基本特征: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体的杂糅性与未完成性。
12、剧本:⼀种通过⼈物台词和舞台提⽰、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盾冲突的⽂学体裁。
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度集中的戏剧结构,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
13、散⽂:古代把除韵⽂、骈⽂之外的⽂体都称为散⽂。
“五四”以来,散⽂与诗歌、⼩说、戏剧⽂学并列,成为⼀种以审美的⽅式⾃由地抒发⼈⽣感受的⽂学体裁。
感受真挚新颖,题材⼴泛,结构灵活,语⾔⾃然优美。
第七章
1、接受动机:指在⽂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接受活动的⼼理内驱⼒。
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量展开对⽂本的接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