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孔融、杀祢衡、处死杨修:曹操为何对他们痛下杀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斩孔融、杀祢衡、处死杨修:曹操为何对他们痛下杀手?
曹操常以“求贤若渴”的形象迷惑群众,包括名满天下的孔融在内,确实有不少人才甘心辅佐他,最终却没能得到善终,这是为什么呢?曹操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曹操“挥泪”斩孔融
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
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他让孔融主管工程、建设,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公元197年,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便迁怒于曾经和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
曹操诬陷杨彪企图废黜天子,上奏书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
他对曹操说:“《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
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
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杨彪经过拷打,谎称双腿筋肉萎缩,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
孔融不知趣,反而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
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
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非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
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决定干掉孔融。
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
这年的八月,曹操指使与孔融不合的郗虑搜罗孔融的过错。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了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
而且,从前孔融看到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的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
另一个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
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
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
曹操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除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
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连同妻儿一起诛杀。
辗转借刀杀祢衡
其实,早在孔融之前,曹操已经炮制过一宗谋杀案,被害者叫祢衡,青州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
论才学祢衡不及孔融,但和孔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诸事喜欢唱反调,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肆讥讽他。
曹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便召他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
这让祢衡大为不满,穿着不合礼仪的衣服来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训斥,说鼓吏应当穿特殊的服装。
祢衡点头称是,来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脱下自己的衣服,直脱到一丝不挂。
曹操尴尬得下不来台,强作欢颜地对宾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祢衡羞辱了。
曹操恼怒归恼怒,却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
于是他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法,派人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刘表。
刘表早知道祢衡的大名,奉为上宾,让祢衡掌管文书,并指出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
但祢衡仍然盛气凌人,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别的秘书,他们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衡一回来,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上,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
刘表当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也不愿担恶名,就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黄祖性情暴躁,刘表的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
可以说这宗谋杀案的主谋是曹操,刘表胁从,实施杀戮的是黄祖。
祢衡到了江夏以后,一开始,黄祖对他也比较看重,祢衡也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得到了黄祖的嘉赏。
然而,祢衡本性难移。
建安元年(196年)黄祖在战船上设宴会,祢衡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
黄祖呵斥他,他反而教训黄祖,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将他狠狠地杖打了一顿。
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当即下令把他杀掉了。
杨修死于小聪明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他是一个谦恭的人,而且从小就才思敏捷。
由于杨修聪颖过人,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成为一位高级幕僚。
但是,杨修的聪明多是小聪明。
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他辅佐的是曹植。
曹操命曹丕、曹植出邺城门去办事,事先又秘密下令城门守卫不得放行,这个安排却被杨修猜中了,他就事先通报曹植,说守卫如果不放行,你身负王命,可以杀了守卫。
曹植照杨修的话做了,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有出去。
杨修以为自己帮助曹植赢得了曹操的喜爱和器重,哪知这样一来,反而给曹操留下了“曹植残暴、曹丕仁厚”的印象。
公元219年,曹操亲率部队进军汉中,可是刘备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
部下向他请示口令,曹操说了两个字:鸡肋。
杨修听说后立刻收拾行装,大家问及缘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丞相心里已经决定回家了。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最忌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
半年后,曹操以杨修泄漏国家机密,结党营私的罪名,将其处死。
这是杨修的真正死因吗?准确地说,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两大政治因素: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夺嫡之争;另外杨修是袁术的外孙,他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