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时作业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生物必修1同步讲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生物必修1同步讲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结构模型(1)图中a ⎩⎪⎨⎪⎧ 名称:磷脂双分子层地位: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特点:具有流动性(2)图中b ⎩⎪⎨⎪⎧ 名称:蛋白质分子位置⎩⎪⎨⎪⎧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3)图中c ⎩⎪⎨⎪⎧ 名称:糖蛋白,又叫糖被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作用: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细胞膜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的探索1.仔细观察教材P66[思考与讨论]中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提示:C 、H 、O 、N 、P 。

(2)磷脂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提示: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

(3)依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讨论并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头部”向下与水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2.判断正误(1)膜的成分中只有脂质和蛋白质。

(×)(2)从所有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模型构建探索(1)观察教材P66图4-4,分析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分别是指什么物质? 提出了怎样的生物膜模型?提示: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静态结构。

(2)观察教材P67图4-5,分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提示:被标记荧光的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2.判断正误(1)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全部都平铺在脂质表面上。

(×)(2)细胞膜内外表面上都有糖蛋白分布。

(×)(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1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1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附答案)

必修1课时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基础过关】1.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A.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分子 B.细胞内维生素D的浓度过低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细胞膜上能识别维生素D的糖蛋白多2.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A.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B.变形虫的变形运动C.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D.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朝向两侧,亲水端朝向内侧4.在透析型人工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

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A.流动性特点B.信息交流功能C.磷脂双分子层结构D.选择透过功能5.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细胞膜模式图(局部)。

请据以上模式图回答问题。

(1)A代表________分子;C代表________,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

(2)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 ]__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脂溶性物质是借助图中________(填字母)进出细胞的。

(4)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能够运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________,与生物膜上的________有关。

【能力提升】1.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2.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所以它们的通透性是相同的B.因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所以组成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中是均匀分布的C.所有生物膜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组成D.模拟生物膜可以处理污水,淡化海水3.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为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种细胞在37 °C下融合,40 min后,发现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解析

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解析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巩固1下列模式图示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为亲水的头部在外侧,疏水的尾部在内侧。

[答案]:A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或分布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答案]:B3下列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A.以双层磷脂为支架B.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的糖被镶在膜表层C.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两侧,亲水端和蛋白质在膜的中间D.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内侧,亲水端在膜的两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C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

[答案]:C5下面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的现象是()A.白细胞吞噬病菌B.变形虫伸出伪足完成运动C.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融合D.甲状腺细胞内积累碘[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B、C三项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项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021-2022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阅读教材P65~67时间 实例(试验)结论(假说)19世纪末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将膜分别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楚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全部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试验 细胞膜具有流淌性1972年 流淌镶嵌模型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二、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阅读教材P68 1.结构模型(1)图中a ⎩⎪⎨⎪⎧名称:磷脂双分子层地位: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特点:具有流淌性(2)图中b ⎩⎪⎨⎪⎧名称:蛋白质分子位置⎩⎪⎨⎪⎧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3)图中c ⎩⎪⎨⎪⎧名称:糖蛋白,又叫糖被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作用:爱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结构特点:具有肯定的流淌性。

[共研探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什么样的结构打算了这种特性呢?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争辩材料1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的通透性试验,发觉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洁通过细胞膜。

(1)由材料得: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依据相像相溶原理,苯(非极性)和Na+(极性)中,苯更简洁通过细胞膜,为什么?提示:依据相像相溶原理,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脂类是非极性的,所以苯优先通过。

【拓展】相像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相像相溶原理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像者可能互溶。

2019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第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第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选择题(12小题)1.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不相符的是()A.乳酸菌细胞 B.放线菌细胞C.酵母菌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2. 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糖类和蛋白质 B.纤维素和糖蛋白C.磷脂和糖蛋白 D.蛋白质和磷脂3.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这些说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A.具有流动性 B.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4.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A.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5. 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图是()A.A B.B C.C D.D6. 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7. 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两种细胞融合后,放到37℃的恒温箱中培养40min。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每课一练: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每课一练: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答案)

第2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达标】1.下列(如下图)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2.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

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 A.糖蛋白B.磷脂C.糖脂D.胆固醇3.下列对于生物模型建立的完整过程的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现象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B.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C.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完美无缺D.随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研究更加细致入微,有利于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功能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B.磷脂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要一样C.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D.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④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⑤变形虫能伸出伪足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6.下列关于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支架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7.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完成问题:(1)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一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作业

人教版必修一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作业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下图是人体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③表示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在细胞膜上都是静止的B.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答案】A【解析】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A正确;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B正确;②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C正确;③磷脂的单分子层面积小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名师点睛】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2.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均不同B.b可表示02进入细胞内的跨膜方式C.黄瓜的花粉落到丝瓜花的柱头上不能萌发,可能是①在起作用D.若图示为红细胞膜,则a可代表O2,b可代表葡萄糖【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则Ⅰ代表细胞膜外,Ⅱ代表细胞膜内,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③表示蛋白质,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②磷脂双分子层相同,而①③的种类不同,A错误;a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则为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则为主动运输,a表示O2由内环境中进入细胞内,B错误;①表示糖蛋白,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具有特异性,不同种植物花粉落到花的柱头上不能萌发,C正确;b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但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能用b表示,D错误。

3.下图是真核生物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

生物人教版必修1习题: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生物人教版必修1习题: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65~67内容,体会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结合教材图4-6,阐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重难点击]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如何?请阅读教材P65~67内容,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1)材料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脂溶性)和Na+(非脂溶性)中,苯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材料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如图)画出它在水—空气界面上的分布情况(用表示磷脂分子)。

答案(4)材料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静态结构模型的提出材料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结论:生物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该模型缺点:认为生物膜是一个静态结构,无法解释细胞生长、变形虫运动、摄食等现象。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1)材料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结果如下图。

结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①在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中,将温度维持在0 ℃,与37 ℃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答案两种荧光不能均匀分布,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布均匀,因为温度降低减慢了蛋白质运动的速度。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寒假作业:(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寒假作业:(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寒假作业:(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

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

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2、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罗伯特森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

20世纪初通过对红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提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C.欧文顿认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D.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A.AB.B C。

C D。

D4、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C。

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D。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5、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莱登和施旺6、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练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练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测控导航表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C )A.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D.两种模型都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是三层结构模型的内容;不论是三层结构模型还是流动镶嵌模型都是建立在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一基础之上的;三层结构模型是静态统一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2.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容易出现排异反应,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B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细胞排异的前提是生物体识别“自己”和“非己”,这种识别作用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3.如图为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①的空间结构是稳定不变的B.①在②中均匀分布C.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有关而与②无关D.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解析:①是蛋白质,其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①是蛋白质,②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不是均匀分布;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和磷脂都有关;③是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等功能。

4.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亲水性B.c指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头部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解析:磷脂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c和疏水性尾部a组成;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山东平度市第九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答案

山东平度市第九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答案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独立操作水平)。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分小组制作模型
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实物投影展示)。
小结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膜结构总结
进行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
评价
分发课堂达标测试题
限时完成
(1)纸笔测试
(2)实物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材料三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材料四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
利用以上材料,提出蛋白质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排布假说,并用画图来表达。
利用电子白板画出空气和水界面上单分子排布,
在水溶液中形成的相对稳定排布
分析图片推测脂质蛋白质分子的排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本节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其中的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同时渗透生物科学史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 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 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精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人教版含答案

精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人教版含答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巩固1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②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D.细胞识别与①糖蛋白有关答案:A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朝向两侧,亲水端朝向内侧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或分布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答案:B3下列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A.以双层磷脂为支架B.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糖被镶在膜表层C.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两侧,亲水端和蛋白质在膜的中间D.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内侧,亲水端在膜的两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C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一样,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膜。

答案:C5下面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的现象是(..)A.白细胞吞噬病菌B.变形虫伸出伪足完成运动C.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融合D.甲状腺细胞内积累碘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对生物膜结构和特性的探究1.在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罗伯特森和桑格B.桑格和尼克森C.尼克森和欧文顿D.尼克森和罗伯特森[答案] 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A.高尔基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用于对外来物质的识别,而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是将细胞与外界隔开的屏障,因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最多。

]3.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O2的吸收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②③④⑤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①正确;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O2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但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③错误;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没有经过膜结构,所以不能反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④错误;吞噬细胞吞噬病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⑤正确。

]4.在人体机体局部发炎时,由发炎部位细胞发出信号,使该处的毛细血管壁细胞表达其膜上的P选择蛋白(一种跨膜蛋白),血浆中的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识别、粘附并移出血管如下图,最后进入感染部位的组织中,吞噬病原体。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____;不同细胞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成分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课时演练·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无关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B.某合成酶进入细胞核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D.变形虫的运动解析:某合成酶由核孔进入细胞核,该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B2.人的成熟红细胞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为血影。

如果将血影中的脂质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则测得的脂质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A.1/2B.1倍C.2倍D.4倍解析: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将脂质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其表面积约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

答案:C3.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科学家通过提取红细胞中的脂质实验,得出结论:膜的脂质分子是双层排布C.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D.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解析:欧文顿是通过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的推理得出结论的。

答案:A4.下图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 )解析:磷脂分子的结构是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所以构成磷脂双分子层以疏水性尾部相对,外部是亲水性头部。

答案:A5.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鉴别细胞膜的内外侧的有效依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对于细胞膜来说,糖被只能分布在外侧,这是区分细胞膜内外侧的重要依据。

答案:A6.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这个细胞最可能是( )A.人的白细胞B.鸡的红细胞C.蛔虫的体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解析:生物膜含有两层磷脂分子,如果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说明该细胞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他的生物膜。

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练习: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练习: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训练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夯实1.下图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答案:C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A.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D.蛋白质和核酸答案:C3.不同植物间不能完成传粉过程,原因之一是不同植物的花粉和柱头细胞间不能相互“识别”,使花粉管不能萌发,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A.硼B.磷脂双分子层D.蛋白质答案:C4.三种血细胞中,白细胞体积最大,却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白细胞完成这两项生理活动是依靠()A.变形运动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渗透作用和细胞膜的流动性C.变形运动和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5.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6.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答案:A7.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A.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答案:C能力提升8.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子药物,优先让生物大分子物质通过答案:B9.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基本支架B.组成膜的物质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球形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镶嵌、贯穿于其中答案:D10.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答案:D1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C.全部蛋白质分子都镶嵌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也可运动答案:C1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A.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C.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答案:C13.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学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学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Word版含答案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 探讨在建立生物模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1.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1.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时间(人物)实验依据 结论或假说19世纪末 欧文顿 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①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②组成的1.模型结构 (1)图中a名称:① 地位:细胞膜的② 特点:具有③ (2)图中b名称:④ 位置:⑤ 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部分或全部⑥ 磷脂双分子层中⑦知识点二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知识点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基础预习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的(3)图中c名称:⑨,又叫⑩位置:细胞膜的○11作用:保护、润滑和○12 等13 。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预习自测】结合已学过的知识,举出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生物学实例。

【预习反馈】合作探究使用说明: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桌交流,用红笔做好标记。

②小组交流,总结本组内的看法和观点,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和点评。

③按照互动要求,及时思考,展示到位,认真点评。

问题探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问题导学】阅读课本P65—P67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思考如下的问题:1.19世纪末,欧文顿做了什么样的实验?他得出了什么结论?2.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根据磷脂分子的特性,绘出磷脂分子在空气和水界面及水溶液中的排布:———————空气和水界面(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排布)3.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细胞所处的环境画出磷脂分子在细胞中的排布:(磷脂分子在细胞中的排布)4.1959年,关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布,罗伯特森大胆提出了生物膜的什么模型?该模型有何不足之处?5.1970年,科学家利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做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什么特性?6.1972年,科学家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模型?【典例导悟】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

高中生物 第12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12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海导航】1.知识方面(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能力方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基础整理】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基本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

(1)基本支架: ,具有 性。

(2)蛋白质分子①分布:有的镶嵌在磷脂分子层 ,有的则部分或全部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②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 。

2.糖蛋白(1)位置:细胞膜的 。

(2)组成: 和 结合而成。

(3)作用:与 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 和 作用。

【跟踪训练】1.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A .单层排列B .均匀稀疏排列C .双层排列D .均匀紧密排列2.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 .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3.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 .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易涨破B .此类细胞容易得到C .此类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D .此类细胞内无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4.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B .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 .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 .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5.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而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细胞膜( )A .细胞进行分裂时B . 显微镜视野调亮时C .发生质壁分离时D .细胞吸收水和离子时 6.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 .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C .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D .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7.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 .选择透过性B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C .专一性D .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8.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A .它们是疏水的B .它们是亲水的C .它们迅速吸水D .它们头部是亲水的而尾部是疏水的9.人体组织液中的O 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至少要通过( )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2021-2022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十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十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十四) 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基础题组】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排列是不对称的B.组成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使膜具有肯定的流淌性C.磷脂具有爱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D.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2.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精确的是( )3.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S1=2S2B.S1<2S2C.S1>2S2 D.S2<S1<2S24.下列不符合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说法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淌性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D.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淌性5.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

假如将血影中的脂类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开放,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则测得的脂类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A.1/2倍 B.1倍C.2倍 D.4倍6.借助电子显微镜观看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精确的是( )A.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成分是脂质B.明带的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脂质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与脂质B.细胞膜具有肯定的流淌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C.流淌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D.细胞完成分化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8.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淌性的是( )A.白细胞吞噬病菌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C.萎蔫的植物细胞消灭质壁分别D.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力量题组】9.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肯定的流淌性,下列实例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A.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C.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D.变形虫伸出伪足10.对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规律挨次正确的一组是( )①膜主要由膦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②膜具有肯定的流淌性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④膜内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11.人鼠细胞融合试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生物膜的“三合板式”静态结构不能解释下列哪一种现象()A.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B.变形虫的变形运动C.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D.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解析:生物膜的“三合板式”静态结构把膜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无法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答案:B2.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A.单层排列B.均匀稀疏排列C.双层排列D.均匀紧密排列解析: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呈双层排列,因此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答案:C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正确的是()A.磷脂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B.磷脂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C.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D.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决定不同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因素。

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上的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

答案:C4.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B.核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D.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解析: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两种膜中含有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答案:C5.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 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具有流动性C.生物膜上的糖蛋白起识别作用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解析: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磷脂分子易与细胞膜融合,并将药物运至患病部位。

答案:B6.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支架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解析:生物膜主要由脂质(50%)和蛋白质(40%)组成,糖类较少,约占2%~10%。

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

因此,不同生物膜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功能不同,二者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答案:D7.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物质进出无关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构成细胞膜的结构成分及其相应功能。

图中①为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②代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镶在膜的表层或嵌插、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是运动的。

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脂溶性物质容易进入细胞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磷脂分子密切相关。

细胞膜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隔离开,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保证了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答案:C8.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所以它们的通透性是相同的B.因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所以组成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中是均匀分布的C.所有生物膜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组成D.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是细胞成为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解析:不同的膜结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通透性不同。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D9.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解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因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10.下列有关膜结构的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模型的论述错误的是()A.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具有流动性B.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内外表面C.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D.不同膜的厚度没有明显差异解析:膜结构的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模型认为:①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不同膜的厚度没有明显差异。

这和电镜下看到的膜结构构象不相符合。

②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是静止的。

这显然和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具有流动性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答案:A1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朝向两侧,亲水端朝向内侧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或分布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膜中可做多种形式的移动。

答案:B12.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将两种细胞融合后,放入0 ℃的恒温箱中培养40 min,其结果和说明的问题是()A.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不受环境影响C.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解析:0 ℃时,细胞膜受温度影响流动性很小,因此荧光点不能混合均匀。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右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

(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斥,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________具有识别功能有关。

(3)线粒体双层膜的结构及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类似,但在线粒体内膜上,图中3的含量远远高于细胞膜,因为线粒体是细胞________的主要场所,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膜上的多种酶的参与。

(4)若该图表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________(填“A”或“B”)侧。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少量和细胞识别与信息传递等有关的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面。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2)2糖蛋白(3)有氧呼吸(4)A14.(15分)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细胞核的________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在物质上分开,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通过________实现生物大分子的转运。

(2)脂溶性物质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

通常分泌到细胞膜外的蛋白质需经过________的加工和修饰后,以分泌小泡的形式排出。

(3)红细胞膜内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是膜内的6倍,K+、Na+的这种不均匀分布是由膜上的________所控制的;红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支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这些糖支链,就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说明细胞膜表面的这些糖蛋白是______。

(4)(多选题)人工生物膜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

A.污水处理B.食品保存C.海水淡化处理D.人造器官材料解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的所有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如分泌小泡形成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

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专一性,体现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支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在工农业生产和医学实践等方面,生物膜也有重要用途,如生物膜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及作为人造器官的材料等。

答案:(1)核膜核孔(2)脂质高尔基体(3)载体蛋白抗原(4)ACD15.(13分)物质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下融合,40分钟后,发现融合后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

有人认为该实验没有完成,请你继续完成该探究实验:(1)补充未完成步骤:____________。

(2)请指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实验结果:①相同时间之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的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预测该实验最可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主要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温度为自变量,而其他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

对照实验设计的步骤一般有四步:第一步:分组编号:取若干人和小鼠细胞,并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平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二步:设臵对照实验:将A、B两组分别臵于不同温度下,让两种细胞发生融合。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设臵观察标准,即相同时间内荧光物质的分布情况或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1)分别将细胞放在温度低于37 ℃(如0 ℃)、高于37 ℃(如60 ℃)的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2)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时所需要的时间(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