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现状
1)、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低碳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新能源汽车由于其节能减排的显著特征,已经被确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予以优先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更大的优势是进一步统一能源消费方式,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间接的支持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发展。
根据国家电网的清洁发展规划,到2020年,以国网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二氧化碳减排可以超过16亿吨/年。
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提升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发展电动汽车可以直接减排。
当前,以混合动力(H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纯电动(EV)汽车为主要动力方式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行业共
识。
各个国家、各大企业、相关配套系统都在为抢占行业的制高点而努力,相关的投资政策、消费补贴、税收优惠开始陆续到位。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被寄以厚望,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非常看好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看好其“弯道超车”的前景,占领全球产业的制高点。
就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美国于2009年以来,在其能源部的主导下,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主要涵盖了企业贷款、研发支持、消费补贴等几个方面。
美国能源部将设立20亿美元的政府资助项目,用以扶持新一代电动汽车所需的电池组及其部件的研发。
到2015年美国要有100万辆充电式混合动力车上路。
同时,为鼓励消费,购买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车主,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抵扣;同时政府还投入4 亿美元支持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欧洲作为传统汽车生产的重要地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不甘落后。
欧洲技术平台(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ETP)制定出了乘用车的EV化蓝图。
计划分3个阶段导入EV行驶距离达到50km 以上的EV和PHEV,2012年将导入极小一部分,争取2016年累计导入100万辆,2020年累计导入500万辆。
德国政府已经宣布了2020年之前在德国国内累计普及100万辆EV和PHEV 的计划,整个欧盟推进EV普及的机会越来越成熟。
日本是汽车生产大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以丰田Prius 为代表的车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当前时点,日本的企业也在积极准备调整战略,开发PHEV 和EV,并且成绩显著。
三菱汽车的电动汽车i-MiEV已从2010年4 月1 日开始面向个人用户销售。
日产汽车的纯电动汽车Leaf于2010年12月上市,订单势头良好,预约后3周内日本的订单量就达到了3754辆,已超过预定年销售6000辆的一半。
在
美国,预约后3天内就有6635人订购该车,订单量相当于年产量5万辆的10%以上。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被寄以厚望,行业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受到了巴菲特的青睐。
目前情况来看,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非常看好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从09年以来,我国相关的动态情况为:2009年1月国家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计划》提出系能源汽车战略,安排1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同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通知》中推出“十城千辆”计划,对13个城市公共领域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2009年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未来形成3年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使其占乘用车总销量5%左右,并形成10亿安时动力电池产能的目标;同年12月,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将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
择5个城市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汽车行业今后5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要达到百万辆的目标。
近日获悉,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会签阶段,审议一经通过将及时组织实施。
草案中提到,在未来10年之内,国家将持续投入近1000亿元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这将是史上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手笔,它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国内各地方为促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上海市建立并完善集研发、制造、检测、试验、示范运行为一体的嘉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金桥、临港基地,以及金山区域重点发展成为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基地;闵行、松江、浦东新区等区域则重点发展成为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
深圳市政府投入超过
5000万元,规划3条公交线路、每条线投放10辆混合动力客车,并在特区内投放20辆电动小汽车,建立相应的充电与测试设施,制定管理规范和评价方法,完成其商业运营的政策环境评估等;政府每年从市财政安排2.5亿元,连续五年共12.5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并从2008年开始连续五年市财政对公交公司采购新能源汽车给予每台15万元的财政补贴;以深圳市政府名义向科技部申报"十城千辆"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行的国家"863"计划,深圳市财政拿出2亿资金配套支持,并责成发改、交通、财政、环保、科技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推动此项工作;同时计划出台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广州市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向各部门征求意见,方案暂定在2010~2015年期间,对购买符合规定的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单辆补贴金额按节能率和减排量具体确定,补助总量预设上限。
重庆市则是由长安汽车领衔的重庆市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产业联盟6月2日正式成立,该联盟整合了30多家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及科研院所,致力于打造中西部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示范运行基地;重庆市政府将拨付10亿元财政资金,为进入基地的企业提供资本金补助,并在土地、税收、物流配送、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对个人用户进行购车补贴:购车环节弱混享受国家4000元的补贴,油电中混享受国家3.6万元的补贴,每车免除三年路桥费共计6900元。
武汉市对本区域生产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路桥通行费;对于一次性购买新能源轿车超过3辆的企业和单位给予节能减排奖励。
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以福田汽车为依托成立,占地1000亩,总投资50亿元,具有年产各类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客车5000辆、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能力。
长春计划首批建立两个、总规模不少于200辆的混合动力客车示范车队。
在国内主要汽车企业行动方面,比亚迪汽车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商业化双模电动车F3DM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上市,2009年推出纯电动轿车E6,2010年3月F3DM低碳版面向个人发售,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比亚迪计划以新能源汽车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全球领先企业;上汽集团计划到2012年,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上市,实现节油50%以上;其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将于2012年推向市场;广汽集团推出的新能源VIP-Lounge概念车将于今年进行量产,广汽丰田混合动力版凯美瑞目前已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重庆长安的杰勋混合动力轿车已于2009年6月11日正式上市,该车是长安打造的国内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研发技术的混合动力轿车,2009年底推出纯电动mini奔奔,已在重庆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长安汽车在2011年将推广1100辆长安新能源汽车,其中700辆长安志翔气电弱混出租车,300辆长安杰勋和长安志翔油电中度混合动力公务用车,100辆
油电混合动力私家车,2014年长安汽车将实现产销新能源汽车15万辆,2020年达到新能源汽车产销50万辆以上;东风汽车计划动投入330亿,用10年的时间来发展一系列环保车辆,东风日产日前表示已经基本将在2011年从日产导入电动车项目;一汽集团已确定以混合动力为主导的新能源发展战略。
2008年已推出混合动力版B70,2012年将建成年产1.1万台混合动力轿车生产基地;奇瑞多种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涉及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柴油多个领域。
2008年已推出轻混、中混版A5,2009年推出QQ、S18、瑞虎等多款纯电动轿车。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量产和即将量产的新能源汽车,最成功的车型是丰田prius,累计销量超过200万辆,基本上暂时还找不出竞争对手。
但Prius 是混合动力技术,采用镍氢电池,容量仅1.3KWH,不能
外部充电,主要节能来自能量回收和混合动力,在运行里程和使用便利性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
2)、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发展现状
目前,动力电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国际国内众多厂商和研究机构正在全力开发各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
其中,就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而言,各个国家各有侧重,日本以锰酸锂为主,日产Leaf、三菱I-MIEV都使用;美国则同时发展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通用的volt就采用LG提供的锰酸锂电池,而fisker公司的产品使用A123 的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我国目前以比亚迪为首的企业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应用车型包括F3低碳版、E6 等。
现在,美国还少有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一争高下的大的锂离子动力充电电池厂商。
美国政府对这种状况拥有较强的危机感,美国奥巴马政
府的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拨款14亿9190万美元用于电动车辆用充电电池生产。
该ARRA投资的条件是,接受投资的企业必须另行出资与政府投资金额大致相同的资金,因此在美国,将有总额约3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车载充电电池生产。
接受 ARRA 资金提供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包括以下6 家: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A123 Systems、KD ABG MI、Compact Power、EnerDel、Saft America。
其中,江森自控和Saft 在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方面为合作关系。
在日本,新能源汽车配套用锂电池生产也已经拉开大幕,GS 汤浅、三菱商事以及三菱汽车的合资公司Lithium Energy Japan (LEJ)抢占了先机。
该公司从2009年6月开始量产面向三菱汽车的电动汽车“i-MiEV”的锂离子充电电池。
目前,1 号生产线的产能为年
均20万个单元(相当于2300辆i-MiEV 的电池用量),该公司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启动2号生产线,将产能增加至年均40万个单元。
此外,还计划向位于GS 汤浅京都事业所内的京都工厂进行设备投资,除了预定从2010年12 月起以年均100万个单元(相当于1万1000辆i-MiEV 的电池用量)的规模开始供货外,还将在滋賀县栗东市内建设新工厂,到2012年度初期实现年均生产440万个单元(相当于5万辆i-MiEV 的电池用量)的规模。
日产汽车和NEC 集团的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负责生产Leaf 配备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日产汽车除了在日本建设年产5 万辆的生产体制外,还计划2012年开始在美国生产,实现日美合计年产20 万辆的规模。
一辆Leaf将配备由196个单元组成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因此需要确立年产5 万辆时生产980 万个单元、年产20万辆时生产3920万个单元
的量产体制。
以2012年的规模进行比较,AESC 制定了生产LEJ 的6倍以上单元的强大计划。
欧洲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在全球范围内订购,欧洲汽车厂商多采用联合电池企业方式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
如戴姆勒—奔驰公司就联合比亚迪(中国款EV电池)、江森自控-Saft(高级电源解决方案、S400Hybrid)、三洋电机(HEV、EV电池)、东芝(EV电池);大众集团联合比亚迪、江森自控;宝马联合SB Limotive、能元科技等。
国内,一方面,我国小功率锂离子电池早已产业化,形成上下游结合相对完整产业链,正极材料应用于小型电池的产品产能渐渐趋于饱和,电池产品超过世界市场的1/3,中日韩三国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主要用于做手机、笔记本电脑、MP3、摄象机、照相机等小型电器上使用的小功率锂离子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钴酸锂LiCoO2为主,占正极材料生产总量的80%左右;还有少量尖晶石锰酸锂
LiMn2O4,三元材料Li(Ni、Co、MnO2和磷酸铁锂LiFePO4刚刚进入市场。
我国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国。
国内的产能约3万吨。
我国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和产量见表1所示。
表2 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产量表
产
序号
产品
企业名称
量(吨/年
1 北京当升科技4000 LiCoO2
2 湖南杉杉新材料4000 LiCoO2
3 湖南瑞翔新材料2000 LiCoO2
1000 LiFePO4
4 中信国安盟固利1800 LiCoO2
500 LiMn2O4
100 LiNiO2
5 深圳比亚迪2000 LiCoO2 LiFePO4
6 北大先行1500 LiCoO2
200 Li(Ni,Co,MnO2
500 LiFePO4
100 LiMn2O4
7 宁波金和(余姚金和)1600 LiCoO2
8 常州博杰新能源1400 LiCoO2
9 天津斯特兰1000 LiFePO4
10 广州鸿森1200 LiCoO2
Li(Ni,Co,MnO2
LiMn2O4
11 西安荣华1000 LiCoO2
12 深圳天骄500 Li(Ni,Co,MnO2
13 石家庄百斯特600 LiMn2O4
14 云南汇龙500 LiMn2O4
15 天津巴莫500 LiCoO2
16 苏州恒正500 LiFePO4
17 深圳贝特勒300 LiFePO4
18 中国宝安1500 LiFePO4
19 河南新乡200 LiFePO4
20 其它1500 /
合计30000
另一方面,在国家科技项目的重点支持和良好产业前景的推动下,大功率动力锂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锰酸锂动力锂电池研发企业——中信国安锰固利,已经成为领军国内外大功率锰酸锂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
中国航空集团所属的中国空空导研究院计划投资17元亿的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研发企业,已经完成第一、二期投资,投资完成后,有望形成年产值逾100亿元的大容量磷酸铁锂龙头企业。
深圳比亚迪、北大先行、深圳比克、天津力神、万向电动汽车、苏州星恒、北京神州巨电、深圳雷天、辽源锂源新能源、咸阳威力克、东莞新能源(ATL)寰宇、海霸等一批动力锂电池企业正在崛起。
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具有二十余年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设备研究经验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在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
单体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已经具备推广应用的条
件,也已具备动力锂电池系统集成的技术能力。
虽然在小容量高倍率功率型动力锂电池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国大容量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开发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内外现状来看,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势已经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产业在5年内实现爆发式发展已经确定无疑,这一时期对于公司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期。
但同时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在动力电池材料领域已经存在了众多先行先试的具有很强实力的知名企业,对公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威胁。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着技术瓶颈,受制于电池性能的不佳,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又在于电池材料和成组技术。
因此,公司要想作为电池正极材料的知名供应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当前乃至后续的几年中必须集中各
方面资源全力进行技术攻关,力争全面解决工艺的可行性、产品性能的领先性和稳定性问题,培育出企业强大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败,实现发展壮大。
(2)、发展趋势
在市场需求方面,国际油价上涨到70美元后,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开始显现。
世界原油供应紧张,而且价格持续上涨,是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加速开发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直接动因。
同时,国际能源环境的变化,也为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是混合动力汽车)登场,创造了市场条件。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镍氢电池技术最成熟,未来2年内仍将是新能源车的主流,之后镍氢电池技术将和磷酸铁锂、氢燃料电池三分天下,5年后将逐渐被锂电池及燃料电池所取代。
电池巨头松下和三洋也均认为,锂离子动力电池不可能在2年内取代镍氢动力电池,主要原因是镍氢动力电池便宜安全,已经达到规模化生产。
锂电池还
有技术课题需要继续攻关,因此商业化尚需时日。
据日本富士经济分析,镍氢电池的主流地位将可延续至2012年,之后锂电池将逐渐侵蚀镍氢电池的市场份额。
至于各种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据“锂电中国”分析,总体方向是:一是钴酸锂材料的使用量会持续减少,让出市场首位只是时间问题;二是锰酸锂材料和三元材料在未来几年会成为主流;三是磷酸铁锂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可能要到2015 年之后;四是其他新型正极材料短期内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不大。
在增速上,2011 年仍会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年增长率可能会在10%左右;2012 ~2013 年全球经济将走上复苏轨道,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15%左右;2014 ~2015 年全球经济会迎来一个上涨空间,那时电动汽车以及车用动力锂电池的技术积累也到了开始释放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正极材料产业发展会较快,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20%以上。
到2015年,全球HEV、PHEV和EV销
量将占到整体的13%左右,达到千万辆产销量级别,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6%。
相应的正极材料年需求超过45万吨。
再考虑到新能源大巴、观光车、游艇等方面的需求,动力锂电池会再造一个巨大市场,行业机会显著,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将会迅猛增加。
在国内正极材料的需求量方面,估计到2015年将达15万吨以上,按目前普通质量的磷酸铁锂的市场售价18万元/吨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元。
与目前3万吨左右的正极材料产销相比,动力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产业将迎来兴旺期。
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国内亟待解决动力电池组电源管理系统、动力电池隔膜技术、以及锂电池电解液最为关键的电解质成分六氟磷酸锂(LiPF6)的生产合成等问题。
后续将围绕提高电池比容率、快速充放电、安全性、封装和成组、降低成本等方向展开大量的研究,不断
提升电池材料和电池的性能。
期间可能出现较为成熟的超级电容器等高性能电池材料和装置。
3、主业和主导产品国内外市场状况
(1)、主业和主导产品
根据公司设立时确定的经营范围,公司的主业是: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公司进行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初期主要围绕和依托磷酸铁锂离子正极材料展开。
因此,公司发展初期的主导产品是磷酸铁锂离子正极材料。
后续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开发新的锂电或电池材料,并逐步将其培育成新的主导产品,丰富主导产品的类别。
(2)、国内外市场状况
由于锂电池运作良劣以及质量与其所用材料息息相关。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通常被称为关键材料。
而其中,正极材料不管是从成本,还是从性能方面考虑,都是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材料。
自锂电池商业化以来,投入研发力量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也是正极材料。
表3是日本IIT公司拟出的锂电池成本构成表。
表3 锂电池成本构成
组成材料分类所在成本比例(%)
正极材料40~46
负极材料5~15
电解液5~11
隔膜10~14
其他18~36
从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讲,尽管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启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并规划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电动汽车生产能力,但是这一令人鼓舞的规划并未改变本土主要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望态度。
开发电动汽车不仅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大规模业务重整和巨大的建设投资,更让企业困惑的是,价格昂贵的电动汽车销路在哪里?基础设施能不能跟进?电源是否有保障?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应有的预期的情况下,奥运会试运营的成功,似乎已经“完成了任务”。
在传统燃油汽车产销两旺的情况下,谁也不愿贸然改变技术路线。
各个企业尽管都跃跃欲试,但
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
特别是本土主力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多观望、慎行动”的态势。
消费者则是期待、观望和等待。
2009年的中国电动汽车在快速预热后,却转而陷入产业化困境。
人们早有共识,电动汽车的发展应双轮驱动,一方面要依靠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特别是锂电池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电动汽车在短期内不可能取得规模化发展,但电动汽车是“政策车”,有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的“第一推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已上升到实质性的国家战略层面,支持研发、生产、需求端的政策会更加系统和有力。
因此,今后5年将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种看起来不利的现实状况下,中国正极材料产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钴酸锂材料2001年左右开始实现国产化,到了2003 年就基本能够实现自给,现在,中国钴酸锂材料的供应量占到了
全球的38%,产品的出口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三元材料的生产和供应这两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目前已占到了全球供应量的30%左右。
锰酸锂材料的供应已处于全球垄断地位,用于电动工具等方面的锰酸锂材料已经开始大量出口。
磷酸铁锂材料产业这两年的发展也非常快,产量和应用的增长都很明显。
造就这种“中国速度”的最大原因,主要在精神方面,中国企业的斗志普遍要比西方企业强得多,在未知新兴领域更敢于先闯先试。
从销售收入方面看,根据锂电中国的调研统计,2000~2009年,全球锂电池用正极材料的销售收入由4.7 亿美元增长至10.3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21%,发展迅速。
但同时仍与使用量的增长不成比例,主要原因是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导致价格和利润率的下降速度较快,另外,价格便宜的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较大影响了正极材料的整体销售收入。
进入到新的千年以来,锂电池用正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1 年之前,由于以中信国安盟固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实现了钴酸锂材料的国产化,几乎都是钴酸锂的全球正极材料市场因中国企业的强势介入,明显感受到了一个阵痛期,钴酸锂的销售价格短时间内呈现快速下降态势。
在销售量进一步上升的同时,整体销售收入却由2000 年的4.7 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3.9 亿美元,降幅达到了17%以上。
这个阶段之后,全球的正极材料和锂电池产业均开始了一轮洗牌过程,产业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
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2007年,市场适应了新的游戏规则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钴酸锂材料的国产化,推动了中国锂电池产业高速发展,迅速涌现出比亚迪、比克等一批优秀的中国电池企业,迫使日本电池企业步步后退,东芝甚至卖掉了整个锂电事业部,欧美的一些小型锂电池企业纷纷倒闭。
为降低成本,同中国企业竞争,日本主要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