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
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
(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意暇甚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3.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
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
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径去________
(3)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
”乃酬①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
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⑤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
②宿:一夜。
③遑:忧虑。
④帐:遗鴨。
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国人道之 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
③咸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
④遂闻于楚王 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
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
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
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6.课外阅读
蔡洪赴洛
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
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③,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④握之璧⑤不必采于昆仓之山。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圣贤所出,何必常⑥处。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⑦,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
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
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
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
④盈:满,满满的。
⑤璧:圆形的玉。
⑥常:通常的、固定的。
⑦邑:城市、县。
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采贤俊于岩穴/贤哉,回也
B.亡国之余/亡处亡气
C.有何异才而应斯举/逝者如斯夫
D.何必常处/将复何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
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7.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
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及事讫 ________
④须期乃入 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止于野亭其一犬坐于前
B.计日告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D.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
(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②其为人若此。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
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①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杂事一》)【注】①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母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B.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
C.恐他人又见/恐前后受其敌
D.吾闻有阴德者/不若无闻也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②戾:凶暴。
③甘: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A.坐山观虎斗
B.狐假虎威
C.虎口拔牙
D.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是()
A.君子之行日月之行
B.静以修身可以为师
C.年与时驰学而时习
D.学须静也思而不学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认为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学习,三是惜时。
B.《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说明“俭以养德”与“静”无关。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缀行甚远(点缀)
B. 其一犬坐于前(狗)
C. 夸父与日逐走(行走)
D. 欲得饮(喝水)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一犬坐于前/弃其杖
B. 方欲行/欲得饮
C. 久之,目似瞑/学而时习之
D. 意暇甚/意与日去
(3)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饱含着讽刺的意味。
B. 【乙】文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这一情节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C. 【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愤怒之情。
D. 【乙】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未至,道渴而死。
(5)①【甲】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面对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快速运行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
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情况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D
解析:(1)D
(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D
2.B
解析:(1)追随、追赶;看,视;这里指神情、态度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B
3.C
解析:(1)C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作为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领导,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
4.B
解析:(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回头看);径直
(3)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B
5.(1)国都;使唤;都;知道,听说(使……知道)
(2)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①听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②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4)省(节省、节约);“令人问之于丁氏”;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
6.C
解析:(1)C
(2)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蔡洪:连举事例,从侧而回应,给对方有力的反击,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手法,增强语言气势。
陈元方:针锋相对,从正面直接回应友人的无信无礼。
7.A
解析:(1)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舍弃;完毕;约定的日期
(2)A
(3)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
②他做人就是这样。
(4)行部既还 / 先期一日 / 伋为违信于诸儿 / 遂止于野
(5)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描写
8.C
解析:(1)当时;通“否”;回头看
(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C
9.A
解析:(1)A
(2)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3)“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
10.A
解析:(1)A
(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11.D
解析:(1)D
(2)①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A
12.D
解析:(1)D
(2)B
(3)C
(4)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5)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
②勇敢(拼搏)精神。
需要。
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