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静脉穿刺的技巧
静脉穿刺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
临床上,对于普通的静脉,做到一针见血并不难,而对于特殊的静脉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
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以及营养状况不同,静脉的粗细、暴露程度也有所不同,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因穿刺失败而延误治疗和抢救。
为了能够提高穿刺技巧,通过了解他人一些新的穿刺技术,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现将一些技巧总结如下。
1.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1.1老年男性与血管硬化病人:这两类病人通常皮下脂肪较少,静脉虽很明显,但很粗硬,弹性也差,并且易于活动。
穿刺时则因管壁增厚,针尖不易刺入管腔,穿刺者可感到血管壁坚韧如绳束状。
对于这样的血管应该选用比较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如选用肘正中静脉等。
穿刺时针尖应在静脉的上方向下压迫直接刺入,这样较易成功。
如针尖在皮下沿静脉的侧面潜行刺入,则静脉容易随针尖来回拨动而移动,不易一针成功。
1.2女性和肥胖病人:此类病人静脉较细,皮下脂肪层厚,静脉多不显露。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选用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颈静脉或大隐静脉等部位进行穿刺。
穿刺时应了解静脉的走行方向。
1.3休克病人:休克病人的静脉塌陷,血管壁弹性差,管腔变小。
穿刺时肉眼很难见到充盈的静脉,但往往能隐约见到一丝浅蓝色的血管走行。
此时在静脉近心端扎紧止血带,再向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用一些物理刺激,如拍打局部或热敷等,可使局部静脉暂时充盈显露。
当静脉充盈显露时即可迅速进行穿刺。
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没有回血,若挤压血管近心端或抽动注射器活塞时,或可见到少量回血。
因此,穿刺者在穿刺时要细心体会,才能觉察到针头进入血管的落空感。
当觉察到落空感或见到少量回血后再注入部分药液。
如注药时局部不隆起,推药感觉无阻力,则证明针头在血管内,此时即可大胆地将药液徐徐推入,或将针头固定进行输液。
1.4新生儿:选静脉很关键,有时进针了无回血,这时先不要慌,用手挤一下针头端的输液管。
静脉选择:新生儿头皮有三根大的血管(1)正中静脉:粗直短,不滑动,明显。
(2)颞浅静脉:细直长,不滑动,明显。
(3)耳后静脉:稍粗直或略带弯曲,显露清楚。
穿刺要点:(1)皮肤绷紧: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或者中指)。
(2)进针要快。
(3)见血即停。
(4)固定牢固:为防止小儿输液途中躁动流汗导致胶膏松脱,针头滑出血管外,可将输液管前端固定于穿刺部位同侧耳廓上。
秋冬季会有多腹泻伴脱水的孩子。
很多孩子脱水严重后血管一点弹性都没有。
这时候千万别给他们扎留置针。
要选择一条直细的血管,这种孩子的血管回血很慢。
我们经常要用注射器回抽着打。
还有一种不用注射器的方法,就是打针前排尽所有的空气。
当进针后看不见回血,但是你仔细观察连接头皮针最前面如果有空气或者小气泡的话,那么就说明针已经在
血管里面了。
这时候固定好,打开调节器就可以了。
严重脱水的孩子不要打粗大的血管,越是粗大的血管越容易穿破。
因为这种血管弹性最差。
2.穿刺部位的选择
对狂燥不安不听劝阻的患者,如酒清中毒、阿托品化、颅脑损伤等,此类患者病情往往比较重,又不听护士的劝阻,为了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增加不必要的护患矛盾,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应选择腕关节3 cm以上处,肘窝2 cm以下处的静脉。
一般情况下不选择下肢静脉,迫不得已时,可以选择足背静脉及小腿静脉。
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活动时不方便。
这些地方远离关节对患者活动影响不大,可按常规穿刺,针头部位固定好后,距离穿刺点5 cm~10 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固定皮管,以防患者突然活动时针头被牵拉出来。
另外输液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留下一定的活动范围。
3.选用静脉的原则
慢性患者需要长期输液者,首先应考虑使用周围静脉留置针。
但有的患者不愿意接受这一方法,就必须要有计划的选用静脉,选用原则:从远端到近端,一般从手背开始。
其穿刺方法,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指静脉,穿刺时以不握拳时成功率高。
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骨骼隆突明显,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及不平整性。
不握拳则可避免上述这两个缺点。
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护士左手绷紧患者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
4.静脉穿刺的方法及进针角度
4.1肥胖患者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者,要熟悉静脉的解剖结构,在扎上止血带后,嘱患者反复握拳松手3~4次,或者拍打注射部位3~4次,还可以用大拇指按压静脉2~3次。
一般静脉受刺激后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即可明显暴露,如果暴露还是不明显,可用右手食指沿解剖部位触摸,静脉的感觉柔软且富有弹性,并呈条索状。
触摸好后稍做痕迹,即可穿刺,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
对深而滑且看不清的静脉,可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在静脉的上方,右手持针,沿静脉的上方进针,较易成功。
4.2老年患者穿刺的进针角度,对于老年患者原则上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皮肤组织松弛,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弹性差、脆性增加,对这些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进针角度为30°,这样穿刺成功率较高。
4.3凹陷性水肿部位的静脉穿刺,因无法感觉静脉的深浅度,穿刺前,可以不用扎止血带,只要用手指挤压穿刺部位,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即可看见静脉,在凹陷部位恢复原状前即可进行消毒,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调节器的位置可放置高一些,以加快回血速度,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4.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
而在行手背静脉
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
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
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
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5.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
5.1对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静脉,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慢支、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的静脉一定要选择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然后迅速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打开输液调节器,再松止血带。
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一些以减少回血量,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使输液通畅,不会延误治疗。
而对于严重脱水患者的静脉,穿刺时可将头皮针直接连接于针筒,边抽回血边进针。
以免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5.2大出血及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有时穿刺成功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但不要急于拔针,可在头皮针与输液管衔接处作分离状,如看到少量回血,表明穿刺成功。
拔针时用左手食指在针尖上方约2 cm处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并略将针柄抬高10°~15°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棉球压住穿刺点,再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
这样拔针患者疼痛较轻,也无回血现象。
6.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
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
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
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
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
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