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II)卷(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一下·仙桃月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梨。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这反映出()
A .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 .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 .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2. (2分) (2017高一上·重庆期中)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A . 君主昏庸
B . 皇权至高无上
C . 地方权力过大
D . 行政规则受干扰
3. (2分) (2016高一上·宜春期中)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C .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D .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4. (2分) (2017高一下·万州期中) 1767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
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
这本质上体现了()
A . 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
B . 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
C .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 .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
5. (2分) (2017高一上·湖南期中)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
“这个宣言”()
A .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 .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 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 . 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6. (2分) (2018高一上·贺州月考)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 . 刚刚开始设立
B . 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 . 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 . 逐渐失去其作用
7. (2分) (2017高三上·淄川开学考) 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
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 . 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 . 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
C . 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 . 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8. (2分)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 .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 . 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C . 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D . 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9. (2分)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
A . 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B . 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
C . 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D . 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10. (2分) (2019高一下·深圳期末) 王莽执政后,针对西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状况,提出“一夫授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
这种限制土地兼并的主张()
A . 保护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B . 消除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 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 意在稳定国家赋税收入
11. (2分) (2017高二上·中牟月考) 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比柳(永)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暗暗点头,主要是因为()
A . 被人恭维
B . 准确理解了两人的词风
C . 扬苏贬柳
D . 广为流传
12. (2分)(2017·天津模拟)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 . 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 . 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50分)
13. (5分)(2019·河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为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酝酿产生与转型的时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专制社会中,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的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
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等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
在他们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籍中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对“天下”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
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在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早期维新人士的宣传中逐渐输入到中国。
而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
从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激进青年陈独秀纷纷都聚焦于国家问题,不约而同的解析阐述国家要素理论,树立了比较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
——摘编自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 (10分) (2018高三上·佛山月考) 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
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继丹麦的奥斯特和英国的法拉第揭示电、磁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奥秘之后,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物质的电子学说、电磁辐射等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
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电机、电动机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2)材料二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一特点?这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有何影响?
1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
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有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对天主教神学。
16.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
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
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
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
我相信,我们能。
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
地立即付诸实现。
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
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17. (10分)(2019·湖北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
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50分)
13-1、
14-1、
14-2、
15-1、
15-2、
15-3、
16-1、
16-2、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