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广东梅州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广东梅州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问:甲、乙、丙、丁4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种生物
A: 乳酸菌、青蛙、水稻、衣藻
B: 水绵、青蛙、水稻、衣藻
C: 乳酸菌、颤蓝细菌、青蛙、水稻
D: 颤蓝细菌、青蛙、水稻、衣藻
【答案】D
【解答】分析表格可知:甲有叶绿素和核糖体,但没有核膜、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结构,可推测很可能是蓝细菌,如颤蓝细菌;乙有
核仁、线粒体、心体和核糖体,无叶绿体和叶绿素,并且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说明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能
为青蛙;丙有核仁、线粒体和核糖体,并且纤维素酶处理外层结构被破坏,说明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是没
有叶绿体和中心体,推出该细胞可能是水稻中的非叶肉细胞;丁有核仁、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低
等植物细胞,可能为衣藻。
综上所述,A、B、C错误,
D正确。
故选D.
第2题.
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B: 细菌细胞中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转移至线粒体
C: 吞噬细胞中高尔基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D: 浆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可直接转移至细胞膜
【答案】C
【解答】解:A.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构成中心体的成分中没有磷脂,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不能转移至中心体,A错误;
B.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
C.溶酶体中的酶来自高尔基体,吞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C正确;
D.浆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需通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再经囊泡转移至细胞膜,D错误。
故选:C。
第3题.
在酶的催化水解过程中,酶与底物会形成复合物,最终把底物水解,形成产物。
已知酶催化水解的反应时间和产物生成量的关系如图。
那么,在反应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变化曲线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分析图可知,在反应前5分钟内,产物生成量非常快,说明底物浓度足够高,有足够的底物与酶结合,从而使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在前5分钟基本不变。
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逐渐消耗,与酶的结合量减少,当反应进行到20分钟时,底物耗尽,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即为0,B符合题意。
故选:B。
第4题.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文顿发现易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B: 将人体白细胞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
C: 磷脂分子的头部是疏水的,尾部是亲水的
D: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答案】A
【解答】A、欧文顿发现易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正确;B、将人体白细胞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2倍,B 错误;
C、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C错误;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D错误。
第5题.
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其形成途径之一是DNA分子内部分碱基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DNA分子中C甲基化,比例为30%,则一条链中A的最大比例为20%
B: 表观遗传现象是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C: 基因表达时,需要RNA聚合酶识别并启动转录
D: DNA分子甲基化改变了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答】解:A.若DNA分子中C甲基化,比例为30%,双链DNA中A=T,
C=G,则一条链中A的最大比例不超过40%,A错误。
B.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不属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表达时,需要RNA聚合酶识别DNA序列并启动转录,C正确。
D.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中,甲基化没有改变碱基序列,D错误。
故选:C。
第6题.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
B: 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秋水仙素作用后会使幼苗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D: 秋水仙素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与其浓度有关
【答案】
【解答】
第7题.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成分中有 CO_2、尿素、神经递质、呼吸酶等
B: 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C: 内环境中 Na+和 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D: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A
【解答】解:A.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人体淋巴细胞位于淋巴和血浆中,所以其所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或血浆,B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 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 Na+内流,故维持内环境中 Na+和 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兴奋性,C正确;
D.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A。
第8题.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抑制脂肪细胞形成的蛋白质M。
人体的干细胞先形成充质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
当蛋白质M与某些充质细胞连在一起时,就会发育成肌肉细胞:但当蛋白质M消失时,上述细胞又会重新变成脂肪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中都含有控制蛋白质M合成的基因
B: 蛋白质M能影响充质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
C: 已分化的细胞不可能再转化为其他功能的细胞
D: 促进蛋白质M的表达是解决肥胖问题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答】解:A.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都是由充质细胞分化而来的,所以都含有控制蛋白质M合成的基因,A正确;
B.当蛋白质M与某些充质细胞连在一起时,会发育成肌肉细胞,说明蛋白质M能影响充质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B正确;
C.已分化的细胞也可能再转化为其他功能的细胞,如人体的干细胞,C错误;
D.据题干信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抑制脂肪细胞形成的蛋白质M可知:促进蛋白质M的表达,可以抑制脂肪细胞的形成,从而解决肥胖问题,D正确。
故选:C。
第9题.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B: 战士通过训练长时间不眨眼,不需要大脑参与
C: 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 排尿反射完成需要自主神经系统参与
【答案】B
【解答】解:A.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
(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战士可以练就长时间不眨眼,这是因为大脑参与这个反射活动,通过训练,然后成为机体的条件反射,B错误。
C.植物性神经即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正确。
D.排尿反射受到脊髓的控制,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D正确。
故选:B。
第10题.
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
为降低甜菜夜蛾幼虫对玉米产生的危害,人们喷施有机磷农药消灭甜菜夜蛾幼虫,但几年后药效下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玉米释放的吲哚、萜类等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它们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B: 农业生产中,可利用化学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幼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C: 有机磷农药诱导相关基因突变,使甜菜夜蛾个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 为延缓农药药效下降,可以在不同年份交替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
【答案】C
【解答】解:A.吲哚、萜类等物质能传递化学信息,据题判断,这些物质能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
B.利用化学信息素也能防治害虫,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
C.使用农药前,甜菜夜蛾种群中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突变,而有机磷农药对甜菜夜蛾具有选择作用,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另外基因频率是种群范畴的概念,不属于个体范畴,C错误。
D.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延缓农药药效
下降,D正确。
故选:C。
第11题.
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该细胞进行解离
B: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酒精的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
C: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观察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需用显微镜
D: 一个渗透系统达到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可以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
【答案】A
【解答】解:A、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A错误;
B、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酒精的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B正确;
C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在细胞内,需用显微镜观察,C正确;
D、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是因为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进入漏斗内的水比渗出的多,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进出漏斗的水相等,但由于压强差的存在,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D正确.
故选:A.
第12题.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吃酸梅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答】解:A.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其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唾液腺,B正确;
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经中枢,C错误;
D.吃酸梅分泌唾液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C。
第13题.
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数量可以增加一倍
B: PCR反应过程中需要3个不同的温度范围
C: PCR反应过程中加入的酶的显著特性是耐高温
D: 模板DNA和引物能在每一次扩增中重复使用
【答案】D
【解答】解:A.PCR过程中DNA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所以一次循环可使目的基因的量增加一倍,A正确。
B.PCR反应过程中需要3个不同的温度范围,90℃~95℃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60℃复性
(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0℃~75℃引物链延伸,B正确。
C.PCR反应过程中加入的酶的显著特性是耐高温,C正确。
D.PCR中模板DNA序列可反复在每一次循环中用作模板;而每一次循环用到的引物都会一直成为产物DNA中的一部分序列,在下一个反应循环中作为模板DNA,所以不可重复作为引物,D错误。
故选:D。
第14题.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答案】B
【解答】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A错误;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 Na+
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而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来传递兴奋
,C错误;
静息时,维持细胞外正电位的主要是钾离子,所以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没有变化,D错误。
故选B.
第15题.
已知玉米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一粒黄色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请选择一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能保持纯种的方案()A: 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其成分
B: 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C: 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
D: 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
【答案】C
【解答】根据表现型不能确定基因型,并且分析化学成分也不能判断基因型,A错误;
杂交后不能保持纯种,B错误;
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异花,因此可以进行同株异花传粉,但不能进行自花传粉,C正确、D错误。
故选C。
2.解答题
第16题.
某研究小组利用同种植物的盆栽苗进行实验研究。
首先将该盆栽苗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高 CO_2浓度 (5000\mu LCO_2\cdot L-1 )下,乙组置于自然空气CO_2浓度 (360\mu LCO_2L-1)下,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培养9~10天后,再把甲乙两组都放在自然空气 CO_2浓度条件下,测定两组植物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高浓度和低浓度 CO_2处理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100μ molm-2s-1时,两组都有气体向外界释放,甲、乙两组释放的气体分别来自于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
其中甲组的判断理由是:光强为100μ mol m-1\cdot sl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结果可知,甲组总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判断的依据是:甲乙两组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相等,但甲的净光合速率一直低于乙,所以甲组总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
(4)播种甲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乙组的条件培养,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乙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甲组光合作用强度与乙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高 CO_2浓度引起的,而非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造成的。
【答案】'
(1)植物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
(2)线粒体和叶绿体', '甲组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有\ CO_2的释放
(3)呼吸速率
(4)遗传物质'
【解答】解: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 CO_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
(2)光照强度为100μ molm-2s-1时,两组都有气体向外界释放,甲、乙两组释放的气体分别来自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其中甲组的判断理由是:光强为100μ mol m-
1\cdot sl时,甲组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有 CO_2的释放。
(3)由于甲乙两组植物的呼吸速率相等,但甲的净光合速率一直低于乙,所以甲组总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
(4)播种甲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乙组的条件培养,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乙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
的初步结论是:甲组光合作用强度与乙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高 CO_2浓度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第17题.
上世纪80年代,某地到处是沙丘,一片荒漠,毫无生机,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近百万亩的草原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际,已经成为旅游观光之地。
如图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治沙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因素有________。
(2)假设该食物网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均等分配,能量传递效率按照10%计算,则鹰和狼同化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若被标记的鼠更容易被蛇捕食,则调查的鼠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________。
【答案】
【解答】
第18题.
黑腹果蝇的翻翅与正常翅受一对等位基因
(A、a)控制,红眼与白眼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B、b)控制,其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
现选择表现型相同的多对雌雄果蝇进行杂交,所得\mathrm F_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翻翅与正常翅的基因位于_______ 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丁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的上述性状表现中,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现象的性状表现是________,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若将 F_1中翻翅红眼雌雄个体混合培养,随机交配,则后代成活个体中翻翅白
眼雄性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3)请利用上述杂交 F_1为材料,设计一组新的实验,证明翅型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
杂交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 'X', '\ F_1雌雄个体中,翻翅与正常翅性状表现一致,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性状表现不一致,可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翻翅', '\ AaXBXb、\ AaXBY
(3)1/12
(4)翻翅×正常翅
(或翻翅雌果蝇×正常翅雄果蝇,或翻翅雄果蝇×正常翅雌果蝇)', '子代个体表现型为翻翅∶正常翅=1∶1'
【解答】解:
(1) F_1雌雄个体中翻翅和正常翅的比例相同,故控制翻翅与正常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F_1雌性中没有白眼个体,由此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果蝇的上述性状表现中,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现象的性状表现是纯合翻翅,因为子代中翻翅∶正常翅=2∶1,若符合分离定律,分离比应为3∶1,故推断翻翅纯合不能完成胚胎发育。
由表格数据可知, F_1雌性中没有白眼,雄性红眼∶白眼=1∶1,故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Xb、 AaXBY。
(3)若将 F_1中翻翅红眼雌雄个体混合培养,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 F_1翻翅红眼雄性基因 AaXBY,产生含a配子概率1/2,含A的配子1/2,含Y的配子1/2;翻翅红眼雌性为1/2 AaXBXB、1/2 AaXBXb,产生含a的配子概率为1/2,含A的配子1/2,含 Xb的配子1/4,由于AA死亡,产生Aa概率为2/3,产生 XbY概率为
1/2×1/4=1/8,所以后代成活个体中翻翅白眼雄性个体
( AaXbY)的概率为2/3×1/8=1/12。
(4)若要证明翅型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选取翻翅Aa×正常翅aa,即采用测交方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若子代个体表现型为翻翅∶正常翅=1∶1,则说明翅型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9题.
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是当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图1是该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2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先抽水清淤、引进清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添加人工浮床能有效抑制藻类疯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上述生态工程建设中人工浮床上可种植观赏花卉或蔬菜,这样做的目的是生态工程可达到
__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同步发展。
(5)据图分析,该工程的建设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加水体透明度,便于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
(2)能快速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利于增强好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河道中的污染物加速降解
(3)人工浮床能遮光和与藻类竞争无机营养,抑制了藻类的光合作用
(4)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经济', '生态
(5)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
【解答】解:
(1)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某些藻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藻类繁殖迅速,种间竞争剧烈使得藻类的种类减少。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
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上述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调节过程。
(2)对于水体有机物污染降解的主力军之一是好氧微生物。
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有利于增强好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河道中的污染物加速降解,从而提高治污效果。
(3)从图示可以看出,浮床上的挺水植物根系没能扎入水底的土壤中,而沉水植物的根系是扎入水底土壤中的。
因此,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浸没,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植物的根系能够释放一定量的氧气,通过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4)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相比于直接投放到水体中,将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生物膜上具有防止微生物沉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
(5)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种多样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据图分析,该工程的建设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