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圆形石锄是用石头磨制而成的,中间的圆孔内装上柄就可用于锄地(如图1)。

最有可能使用这种工具的中国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仰韶人
2.《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时,“令民皆则禹。

不如言,刑从之。

”据《孔子集语》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材料说明当时
A.国家雏形的特征已呈现
B.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建立
C.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
D.“私天下”已取代“公天下”
3.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些规定
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
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
4.下表是孟子和庄子对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思想的评价。

据表可知,这一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5.“(秦朝)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疲)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陈王(涉)奋臂为天下倡始。

”材料表明陈涉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
A.刑法严酷
B.实施暴政
C.战乱频繁
D.土地兼并严重
6.右图反映出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的意图是
A.维护等级制度
B.保证王位世袭
C.凸显皇权至上
D.加强中央集权
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山东六国十二万户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各地的豪强富户迁徙至咸阳,将以冶铁致富的梁人孔氏和赵人卓氏迁到南阳与蜀地临邛。

这一举措
A.平衡了各地经济发展
B.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
8.自《周髀算经》等早期数学算经著作出现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算经的传统,用来计算土地面积、粮食与土功的体积、里程与时间,若干不同项目集合群等。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是
A.体系完备
B.理论性强
C.注重实用
D.服务于手工业
9.西汉《盐铁论·水旱》篇中写道:“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

”这反映出西汉盐铁专营
A.提高了铁器铸造数量
B.加重了百姓负担
C.增加了政府田赋收入
D.巩固了专制统治
10.(北魏)东阳王丕,年已七十多岁,他不愿意汉化,孝文帝“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

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犹常服列在坐隅”。

这从侧面说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缓解了民族矛盾
B.灵活变通
C.果断强硬
D.促进了社会繁荣
11.历史学家钱穆在评论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在此制度下,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此制度
A.公平竞争、择优参政
B.消除了士族对政治的影响
C.以家世、道德为选拔标准
D.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12.唐太宗总结“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的教训,提出“静民务农”的基本国策。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开门纳谏
B.任人唯贤
C.整顿吏治
D.轻徭薄赋
13.盛唐某一书法家无楷书传世,身居佛门却基本无写佛经之类的书作,其书法雄强狂纵,剑拔弩张,中锋行笔。

该书法家可能是
A.颜真卿
B.怀素
C.柳公权.
D.王羲之
14.隋唐两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闹话题。

据记载,唐宋时期,政府经常举办三教辩论大赛,书籍上也经常出现“三教”的字眼。

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出三教之间的矛盾尖锐
B.为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表明儒家思想已失去正统地位
D.说明三教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15.宋太宗在军事力量部署上实施“守内虚外”政策,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内地,注重对内部的防范,而减少了边境的防守力量。

宋代“守内虚外”政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实现中央与地方分权
B.军队数量不断地增加
C.边患问题层出不穷
D.政府对地方管理失控
16.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沿袭。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B.核心内容是扩大财源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仍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17.元代的行省完全不同于过去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的划分方法,其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地。

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
A.密切全国各地经济文化
B.贯彻犬牙交错的原则
C.扩大地方的统治区域
D.防止分裂割据现象发生
18.宋代从真宗开始,工商税的收入就超过了农业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农业税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至绍熙年间(1174~1194年),非农业税更是惊人地接近85%。

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占经济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农业生产逐渐衰败
19.中国古代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中国古代“节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影响
B.封建文人的倡导
C.政府政策的推动
D.个人的价值取向
20.市民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繁荣,戏曲、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这反映了
A.宋朝民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文学作品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C.城市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D.新文学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21.王其榘在《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对明代164名内阁大臣的籍贯(按现在省区范围)进行了统计(如表1)。


中能够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京畿附近之人更受信任
B.阁臣分布与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
C.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思想
D.北方地区人才受到朝廷有意排斥
22.清政府在制定相关边疆政策时,采取了这些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据此可知,清政府采取的边疆政策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实现了民族平等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D.消除了民族矛盾
23.读京剧脸谱寓意表(如表2)。

京剧脸谱的寓意表明京剧表演
A.凸显教化功能
B.大多具有虚拟性
C.受到政府控制
D.具有固定的程式
24.虽然清政府下令土地自由买卖,商品经济的侵入也松动着土地交易的宗法秩序,但直到晚清,吉昌土地出卖与外族的契约中,依然会声明:“先问亲族,无人合意,才卖与外族者。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活动受宗法秩序制约
C.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
D.宗法力量已经趋于瓦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12分)春秋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认为当务之急莫过于想方设法地挽救摇摇欲坠的“礼治”,从这一目的出发,他严厉谴责各种破坏和违反周礼的言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主张和法律思想。

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认为人们受礼的约束,就不会有僭越行为,所以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只有文化的教学还不够,还得受“礼”的约束,这样统治阶级才不会出乱子,老百姓就得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但对于那些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行为,特别是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孔子是坚决主张镇压的。

——摘编自闫希伦、孙志军《先秦儒家治国思想论略》材料二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董仲舒认为,只有儒家仁义思想最适合作为思想统一的基准,而《春秋公羊传》最集中地体现了儒家仁义精神,便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阐发儒家仁义及统一之必要。

针对时弊,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6分)
26.(14分)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之前,虽有过类似的三省机构设置,但作为一个有机行政系统存在的三省制度,始于隋文帝。

三省中的尚书省是中央政务总机关,但无参与政令制定之权;内史省负责诏令撰写,但无发布之权;门下省虽无政务执行和诏令撰写之权,但有诏令的审查、签署和封驳权。

——摘编自万昌华《重评隋文帝其人》第12卷材料二
贞观时,因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号为宰相。

宰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让任职位较低又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宰相职务。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

“由是鲜有败事”。

——摘编自白寿彝《白寿彝文集》
(1)与三公九卿制相比,指出隋文帝所创的三省制有何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中央行政决策的变化及实施意义。

(8分)
27.(12分)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辽北宋夏对峙时期、金南宋夏对峙时期、元朝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2、图3、图4的形势图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2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返回时,遣使随行来朝贡的就有苏门答剌、古里、满刺加、小葛兰、阿鲁等国;永乐二十年(1422年)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亦有暹罗、苏门答剌、哈丹等国遣使随行来贡方物。

翌年九月,又有西洋、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刺哇、柯枝(今印度柯林)、加异勒等16国遣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

郑和下西洋所需的物品,如丝伫缎匹、磁器、船舶等,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在洪武、永乐时期,明政府所控制的官营手工业有五个系统,即工部、内务府、户部、都司卫所及地方官府领导的官营手工业,其工匠人数在80万人左右。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

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郑和随行人员马欢、费信、巩珍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和《郑和航海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法,把沿途经过的山川河流、岛屿浅滩、码头港口、城镇庙宇等一一形象地标明在纸上。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14分)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