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可编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古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是
1乌孙国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2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4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6楼兰国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8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9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10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11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12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13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14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15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16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17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18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19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20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21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22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23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24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25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26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27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28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29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30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31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32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33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34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3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36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说明
笔者在收集整理汉代史料中发现网上所发有关西域三十六国的许多文章和回帖谬误繁多不一而足故而将旧作翻出来参照《西汉时期全图》《东汉时期地图》《东汉时期西域长史府和乌孙地图》以及《汉书西域传》《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核对整理难免存有谬误或持异议愿与同仁切磋不当之处殷切期望行家里手不吝指正文中对在西域古代史上影响较大存活较长的大国介绍从祥对那些弹丸之地匆匆过客的小国简略带过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
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
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同样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列明不属都护
依据
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第二章云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甚至西亚部分地区狭义的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即主要指新疆广大地区是汉朝政府设官建制驻兵屯田统一管辖的地方2《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3《汉书杨雄传》引杨雄语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
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五藩属二》载考《汉书》云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所
谓城郭诸国者指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三十六国而言东自车师西迄疏勒其直北境皆与乌孙相接特乌孙在山北诸国在山南耳
5《汉书西域传》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大宛国地处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而城郭诸国则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
6《新疆历史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指西汉西域都护所辖治国数但后来增多一说五十余一说五十四具体含哪些国家历来说法不一致
7《西域地名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西汉时期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在今新疆境内置城郭国和行国到东汉时又增至五十余国
8《后汉书西域传》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廷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9《汉书西域传》中有介绍但不属于都护管辖的载明例如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
综上所列班固在《汉书西域传》开篇之首所言的一段话有四层意思
其一文中所指西域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旨在说明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其二西域三十六国均在乌孙以南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不包括葱岭内外附近地区那些属于汉朝管辖的国家这里并没有把乌孙等西域国家排斥在汉朝管辖范围之外的含义
其三西域三十六国是在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本来就有的汉武帝之后这些国家在历史风云中变动较多既有西域各国相互兼并的原因也有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的管辖划分而西域三十六国具体指那些国家自然有所不同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大致还是三十六个国家此时的三十六国就不再是汉武帝之前的三十六国了对照《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列西域国家名称和数目差别之大就不难看出这种变动性班固所云本三十六国一语对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原本就
有三十六国是肯定的
其四班固所云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文中所说稍后这个变动期《后汉书西域传》已经载明是到哀平二帝时期即公元前6年到公元5年这十年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因此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时期的范畴后人和今人往往把乌孙和大宛也算在其内都是不符合《汉书西域传》本义的片面揣测
正是由于西域三十六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此消彼长分解加剧状态也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均未列出汉武帝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的名录其具体范围所指不免令人困惑见解颇多乃至误解
此外西域三十六国所说的国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散布于西域各地各自为政的不同政治势力
乌孙国简介
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
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
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
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
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
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
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
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
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
大宛国简介
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
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
其次大宛既破外国振恐上欲遂困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便渐渐巩固起来随着汉朝大统一的局面的巩固发展中亚的历史就不再是来自西方的征服者的历史了由于中西交通的畅通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频繁发展中亚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亚的历史从此也就更多地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西汉王朝历史上在西域有三次最重要的战争其一汉朝西伐大宛的战争其二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和乌孙联兵大败匈奴其三建绍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剿灭盘踞在康居国的郅支单于毫无疑问这三场战争同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大致分布如下
对照这两张图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和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的差异一天山北麓为主的行国自西往东排列
丝绸之路中段新北道走向
新北道指南北朝以后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也是草原丝路的一个分支即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米泉]张堡守捉[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沿伊犁河谷到达弓月城[今霍城]涉过伊犁河南下到达碎叶[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再由此西行径康居国的撒马尔罕前往安息[今伊朗]直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丝路的开辟是在北匈奴西迁欧洲之后逐渐形成的
汉代天山北麓的大多是游牧国家以下国家大多处在丝路中段新北道沿线上1乌贪訾离
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王治在南山一带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初本单桓国地后属车师汉朝又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2西且弥
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新疆和静县之北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
3东且弥今阜康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4单桓今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
8郁立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今吉木萨尔县以南大龙沟河谷一带后并入车师后部
以上称为山北六国均经营畜牧业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算为两个国家
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10蒲类后国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1蒲类前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达坂城及其邻近地区农业畜牧业兼营
13车师后国现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
14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该国位于天山南麓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一带该国位于天山南麓
16小金附国在今吐鲁番东20余公里的胜金口一带《汉书西域传》未详细记载也未单独列出《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地节二年[前68]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车师积谷欲攻车师直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攻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请击破小金附
《汉书匈奴转上》也有反映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
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众东徙不敢居故地由此可见小金附国在汉宣帝时期已经规模不小
地节二年[前68]到元康四年[前62]汉朝和匈奴激烈争夺车师长达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把车师国的民众和国王迁到渠犁一带加以保护匈奴把车师国的民众裹挟到车师国东部车师国都所在的地方空无民众只剩下汉朝的屯田部队和匈奴军队对抗
上述事实印证了小金附国的规模汉朝在神爵二年[前60]再次攻破车师后只是将车师民众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因为当时汉朝没有全部兼并北道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小金附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单列而已
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车师后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除蒲类前后国外其余六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车师六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2000余同时有移支人入居蒲类东汉后蒲类先后为突厥鲜卑属地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与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有所不同
车师六国
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
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东部地区
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于西汉时期略有不同参看《西域都护府地图》《东汉西域都护府地图》
车师古道
古代连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便捷通道因这条路线沟通了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故称车师道唐代称他地道此道走向为由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镇大龙沟南行之天山山口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冰达坂经石窑子沟塔尔朗沟至吐鲁番的鲁克沁车师古道地处重要交通位置东接丝路中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到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到柳中为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乌孙车师道
《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有一条从车师国都交河城到达乌孙国的秘密通道即由车师国都交河故城经阿拉沟巴仑台巩乃斯沟过新源巩留特克斯再西行到达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国都赤谷城车师王乌贵不堪在匈奴的奴役下当傀儡曾带领数名精骑连夜逃亡乌孙国寻求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保护
二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
[由东往西排列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
1山国
又称墨山国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其山出铁兼营畜牧业冶铁业寄田粮食依赖于焉耆危须国该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南缘在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的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征和四年[前90] 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焉耆渠犁和山国凡六国兵别击车师降服车师王迫使车师臣属汉朝汉宣帝时期郑吉经营西域多次进攻车师前王庭交河故城行军道路也都是循墨山国之路越库鲁克塔格山直捣车师后方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班超曾发诸国兵讨伐之更立其王2焉耆
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据《汉书》所载人口3021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汉初属于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年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归属匈奴东汉班超在西域赶走匈奴后焉耆又归属汉朝唐初附属突厥后被唐军所征服设置为焉耆都督府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朝所置安西四镇之一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焉耆为吐蕃所据唐末为西迁回鹘所建的高昌回鹘国兼并
汉代焉耆城南的开都河上有一座芦苇桥乃是通向龟兹等地的唯一咽喉成为汉代丝路北道必经的一道天险
在唐代焉耆龟兹道也很著名其路线大致同于今焉耆至库车的公路线或从焉耆经库尔勒沿孔雀河右岸经策大雅等地沿塔里木河北岸直达库车老城3危须今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后并入焉耆国
4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境内王城治所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人斯坦因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后来并入焉耆国
5渠犁今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汉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基地东汉并入焉耆国
6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大雅[今改名策云]一带与汉朝在渠犁的屯田部队相邻前60年开始为西域都护府治所两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国王贤以龟兹则罗年少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东汉在此设立都护后遂直属都护府
另《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奏言中提到轮台以东的捷枝实际上是个地名不是国名捷枝故地在今轮台东面的库尔楚一带班固也未将其列为国家叙述
7仑头也称轮台曾经是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国故址在今轮台县城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古尔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因沿途小国不肯给汉军提供粮草到轮台后又久攻不下强攻数日得手后屠城灭其国大宛战争取胜后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校尉驻军轮台渠犁屯田护道以便接应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政府机构西域史料上所称的南轮台就是此地另外唐代贞观年间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督府此为被轮台故址在昌吉市米泉市至乌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