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鸣佩环,心乐之——评张娜老师公开课《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鸣佩环,心乐之——评张娜老师公开
课《小石潭记》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题记
很有幸聆听了张娜老师讲授的一节《小石潭记》,张老师精心烹制了一碗鲜汤,让人尝之美味,品之回味。

丹麦有句俗语说:“好的榜样就像把许多人召集
到教堂去的钟声一样”。

张娜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召集我去钻研课堂的钟声,是引
领我教学成长的玉石,让我在教学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整理一下,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
张老师的教态温婉大方,声音亲切自然,缓缓而讲,不急不躁,将知识层层
铺开,慢慢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看之赏心悦目,听之动人心弦。

教学不同的文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脉络,张娜老师教学《小石潭记》,准
确把握了这样一篇贬官文学的情感特点,授课语调的运用以低回婉转为主,即或
遇“如鸣佩环”“青树翠蔓”之景,教者的语调也只是稍高一些,节奏稍明快一
些而已,绝不亢奋。

课文朗诵配合音乐,曲调低沉,切合了作者的心境。

教者匠
心独运,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怨氛围,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师生逐
渐进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地,抑郁悲怆的情感之场笼罩了整个课堂。

我想形成这种稳重而亲切的风格,必定是长久积淀的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及
课前成竹在胸的充足准备。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如果某节课备课充分,必然潇洒
而行,侃侃而谈,有睥睨天下的姿态。

反之,小心谨慎,甚至口不择言,课堂进
程也会慢下来,甚至完不成任务。

这就更督促我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备课,绝不
打无准备之战,更要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张老师的导入铺垫也非常值得学习。

他从介绍柳宗元的经历以及其写本文的背景入手,简单几句,不拖沓。

柳宗元的曲折经历,既吸引了学生,又创设了情境,也为后文讲解本文的思想情感做了有力的铺垫,同时这一事例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比较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这种导入既实用且知识丰富。

三.张老师立足文本与课标切中考点,知识点抓的牢而实,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她首先牵出一线——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游踪),然后沿着这一游踪而动全文,逐条讲解下去。

讲解时每一层次都从课文关键词句入手,引出写法,然后进一步明确情感,条理是多么明朗啊!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起来不忙乱,一目了然,所有学生都能扎实掌握,效果极好。

张老师的这堂课基本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流程,在对话文本的核心部分设计了这样四个文题:
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
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四个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部的景到内在的情,环环相扣,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生成状态相吻合,落脚点定在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贬官文化的主要特点上,可谓心思缜密。

在对作者写作心境的讨论过程中,教者从文章内容挖掘入手,密切联系文中所绘之景,先确定心境的大致路数在“悲”字上,又字酙句酌,细品柳宗元的情感。

学生真切地领悟到了柳宗元被贬永洲后的悲凉、凄怆,又似乎隐约感觉到作者的郁闷与清高。

张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知识生成状态和情感体验,课堂
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合作交流。

但我以为,教学古文,不应忘却古文固有的特
点与学生学习的基点,适度的接受学习是需要的,新课程不仅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相反,接受式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较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落实,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是一定要讲的,比如“去”、“佁然”的古今异义现象,“全石以为底”与“为坻”中“为”及其他一词多义
现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特殊句子的翻译等等。

我们的学生于古文可谓
一张白纸,白纸一张,基本词汇的积累,基本句式的掌握是必须的。

课文教学完
成后,对于柳宗元在《永洲八记》其他一些篇章中所流露出的类似情感,对于类
似于柳宗元遭遇的古代一些著名文人的类似的情感,也是可以简略地说说,适度
地扩展的。

在讨论“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时,教者总结了类似文章的写景
方法运用的三句话,即“正写不出,侧面衬之;形容不出,比喻绘之;亦动亦静,
情感融之”,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诵读记忆,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意义,有利于
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几篇“记”,张老师在进行文
体知识介绍时也紧扣住文体特点,作触景生情和托物言志的重点介绍,使文体知
识的介绍成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

我做学生的时候也读了《小石潭记》,现在想起来,这篇文章沉淀于我的大
脑的就是文章为我们展现的清幽环境,清澈的潭水,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的寄情
山水的处境。

张老师的这一节上到这个地步,说是一节好课一点也不为过。

然大
节不亏,小节可求其疵。

《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重点是理解内容及掌握文言词语,同时要把握写
法与情感。

张老师正切中了,内容、写法、情感这三个考点,达到了有的放矢。

在讲解时,张老师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及时记录能力,留时间,加提醒。

学生记录
的特别完整而清晰,为以后的复习甚至中考复习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四.张老师善于挖掘文本,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生活环境、现有条件等因素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让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最优化。

张老师在分析潭中景物这一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望见了什么?同时把写作背景又做了补充性的介绍,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产生。

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此时的心境,感同身受,融情入文,同时培养了优生,让其吃饱。

五.张老师的课堂善启发,有尊重。

学生之间有辩论,教师有引导与点拨,课堂是平等的,友善的,民主的,而且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生成。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语文没有什么方法是最先进的方法。

准确地把握语文这门功课的性质、任务,辨证地对待新课改,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目标,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实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好的。

钟声已经敲响,警醒自己也要追逐优秀的同事的足迹前行。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素养,只要抱定“沉渊守潜,味道求真”的治学精神与从教态度,有理由期待未来的课堂更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