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可见,课堂口头语言的质量,不仅关系着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不论当代教育如何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提高,用好课堂口头语言仍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体会,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一些诸如引用、夸张、类比、打比方等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列举几例,意在抛砖引玉。
一、引用诗歌、典故或故事。
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
有的老师引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嗓音好的教师最好能唱出这一句,效果更好)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一节的引课;用“死海不死”的故事作为《浮力》一节的引入。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它能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故事的离奇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人物理世界。
二、运用打比方、类比等手法透析物理现象。
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进行解释。
例如:功和能的关系比较抽象,有些学生把“能够做功”和“正在做功”、“能够做多少功”即“能量的多少”和“做了多少功”混淆,这时我们可以用“用现金购买货物”来打比方:一个人能用现金购买到货物,就说明他有钱,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有能量;他能买来的货物越多,说明他的钱越多,即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但有钱不一定就要立即买货物,也可以将钱存起来,等我们需要货物时再买,所以正在买货物的人有钱,现在不买货物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钱,即:“能够做功”和“正在做功”是有区别的:物体具有能量,说明它能够做功,但不一定就在(或就要)做功,不做功的物体也不一定就不具有能量,关键要看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另外,钱多,不一定买的货物就比别人多,也可以只花一部分钱,买少量的货物,即能量大,做的功不一定就多,判断一个物体具有的能量的多少,不是看它做了多少功,而看它能做多少功,也就是要看它做功“能力”的大小。
再如:有的学生对一些物理特征量,如:电阻、比热容、密度等容易产生误解(以电阻为例),认为R=U/I,所以R与U和I有关,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这时可以把导体的电阻与一个零件的质量做类比:一个工厂生产出n个规格相同的零件,总质最为M,那么一个零件的质量m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m=M/n进行计算,但是大家都明白一个零件的质量是生产时就已决定了的,与M和n无关,所以m=M/n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
同理,我们仅仅可以通过R=U/I计算导体的电阻,但不能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由导体本身决定的。
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打比方、做类比,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
三、运用夸张、类比等手法,活跃思维。
强化记忆
在教学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可以激活课堂,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例如:在学习选择测量工具的量程时,学生对量程太大或太小的弊端理解不深,因此对在实验中要选择合适的量程也就不太注意。
教师若只单纯地强调要注意量程,则不如夸大其词问同学:用药店称草药的小杆秤能否称出一辆汽车的质量?而又能甭用称汽车的大地磅为病人称草药呢?学生在笑声中明白:测量工具量程太小不仅测不出数据,还会损坏测量工具,而量程太大,测量结果极不准确而失去测量的意义。
又如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有一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数学关系上两角确实相等,但在捕述时却只能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对其中的原因,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因为有了入射光线(角),才有反射光线(角),有了入射角的变化,才有了反射角的变化,所以……”。
这样哪怕老师重复了数遍学生的记忆可能还不够深刻,这时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做类比,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问学生:有一对父子长的很像,我们在描述这一事实时是说:“儿子长得像爸爸,还是爸爸长得像儿子呢?”,回答自不用说了,为什么只能说成:“儿子长得像爸爸”?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了爸爸才有儿子呀,又一次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印象也会极为深刻。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引用、夸张、类比、打比方等修辞手法,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激活课堂,提高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类比不能胡乱联系,通俗而不能庸俗,夸张也要注意范围,不能吹破牛皮,同时也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简练性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更要注意语言的肩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