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黑泽明之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黑泽明的《梦》
故事简介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倍受史提芬史匹堡及佐治路卡斯等多位著名制片人一致推崇;他执导之作品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黑泽明之梦》是黑*最具感染力及风格之作,他透过八个色彩鲜明的梦境,从人类的好奇心开始,带出人类本性。
对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带出人类应该和谐相处的讯息。
最后回到人类的梦想,从中憧憬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本源;黑泽明以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将社会、人性、未来、战争等广泛的题材溶入这部片子。
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充满了各种元素,是一部黑泽明最具思想性和代表性的电影;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片子。
看点:
1、《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也是我两年前看得一部电影,那个时候在看完《七武士》以后对黑泽明敬仰有加,于是索性开始对这部片子进行探索,想要找出这位大师自己内心中所要表达的真实地梦,但始终如黑泽明的前27部电影一样,直接而带有张力的表述,可能过于直白的表述,让很多人感觉缺少了对梦的虚幻的把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一生的梦想,难道就不是梦吗?我觉得一个人的梦才是“梦”,你认为呢,不管怎样,我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2、诚然,黑泽明,这个被誉为日本电影界天皇的大师,生前虽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作品在其国内一直备受争议,拍片生涯并不像他的赫赫声名那样顺利,也常常面临资金诘据无法开拍的窘境。
到了80岁高龄的时候,在其大洋彼岸的崇拜者鼎力相助下,他却奢侈地用胶片做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大梦。
也许,这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具雄心的一场梦。
以老黑贯穿一生的绚烂深刻,和晚年返璞归真的童趣天然,对这场梦我是心仪已久。
待到终于有机会看到了辗转而来的影像,却嗒然若失,一时无语,还是让我们亲生去体验一下黑泽明给我们带来的梦吧!
3、影片由八个梦组成:
第一个梦——日照雨:
一个男孩子站在下着雨的物外的门口,带着好奇的眼光注视着物外的那片森林,这个时候妈妈告知他:“不要看到不该看的事情”;而此时的小孩子却趁机跑到了森林中,并看到了狐狸新娘的出嫁。
被狐狸发现以后,孩子冲忙跑回家,等在门口的母亲,告知孩子:“狐狸已经来,并告知一切,如果留他在家,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不能留他在家”,狐狸送他一把刀,各种迹象表明,他“必须决死地谢罪”;
因此他到处找狐狸的家。
而狐狸的家就在彩虹下面。
然后我们真的来到了彩虹下面:那里鲜花遍地,青翠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而狐狸原谅了他,于是孩子看到了雨中的阳光)。
第二个梦——桃田:
一个日本式的屋子里,一群孩子正在嬉戏,房间里明明只有这些人,可是恩太郎愣说:“姐姐,还有一个人。
”那些花枝招展的姐姐们张惶四顾:没有,还是只有这些人。
“姐姐,真的还有一个人!”三月三的偶人节就这样被见了鬼的恩太郎搅乱了。
可是,真的还有一个人。
那个人和姐姐们穿得一样花枝招展。
是桃花姑娘。
她为什么不邀自来?
因为,今天是“桃树节”,家家都要砍桃树过节。
正如西方人圣诞节要砍松树一样。
孩子们高兴的时候,桃树可就遭了秧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山下,看到了辉煌的能剧表演,他们的背景不是舞台,而是漫天飞舞的桃花、层叠浓密的桃花林!此时的音乐用的是大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一个小姑娘穿着一身白衣,掩映在花丛中,待恩太郎跑上去找她时,她已化成一截被砍掉的树桩。
隐隐约约中,还能听见小姑娘脚铃的声音渐渐远去……
第三个梦——暴风雪:
浓浓的风雪,伴着飓风左右开攻,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无数的白色下的积雪,这个时候出现了四个人,他们艰难的在雪地中迈着沉重的步伐,仿佛怎么走都走不到目的地一样,暴风雪还是这样的迎面而来,而他们能坚持多久?......很深刻的记得这句台词“这场暴风雪是不会停的了!正等着我们的是死亡!”.......雪神出现了....他们抬起脆弱的眼皮,看着女神.....
第四个梦——隧道:
故事从一个阴沉的环境中展开,兵士脸上的鬼相、狗的狂吠、隧道的深不可
测、一群日本兵踢着震人心肺的脚步……
第五个梦——乌鸦:
凡高画中的境界——阿尔的吊桥、麦田、旁边的洗衣妇……色调和情境完全一样!
第六个梦——富士山:
关于核能发电厂的爆炸和世外桃源.....
第七个梦——鬼哭:
花——有的茎自花中长出,上面是奇怪的蕾,类似蒲公英;有的花叶残缺不全(玫瑰)……而这些花全都长在沙漠上,这里曾经氢弹、飞弹横飞。
“这些都是愚笨的人类自己行为的恶果!”
第八个梦——水车村:
一个自称103岁、戴着草帽的老人在做水车。
后来他参加了一次出殡,死去的老太婆是他的初恋情人,“但她让我失恋,却嫁给了别人!”他笑着说。
最后还是他来给他送葬…… 水车村的村口,有一块孤独的石头,那是一个漂泊者的墓。
每当人们走过,都要放一束花于石上,以慰漂泊者的灵魂。
4、关于8个梦的关系,其实本人对这8个梦都喜欢,因为感觉这8个梦是不同时期的人所做的不同的梦,
第一个梦:关于好奇心和恐惧心;从儿时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渐渐产生好奇心,这种人类的天性是驱使人的能动性的前提,然后开始涉足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情,想探询其中奥秘,似乎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个世界始终还是存在规则的,如果违反规则的话,那么就要付出代价,在接受代价的时候,人类的另一个天性——恐惧心理,又被世界的潜规则给催生出来,但是,黑泽明始终认为孩子的未来是应该是美好的,有好奇心没有错,错在不遵守规则,但是如果勇敢面对的话,就能顺着光明的方向找到彩虹,找到自己的那个世界;
第二个梦:关于世界规则;通过最纯净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里面只有最纯洁的心才能真实感受到自然的本源,而自然用桃树来表述,人类总是等到了失去了才后悔莫及,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于我们整个自然如何和谐的一个诠释;
第三个梦:关于依赖和坚持;这个世界是残忍的,以至于黑泽明用暴风雪来形容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暴风雪的时期,如果妥协了,如果放弃了,如果没有坚持到底,如果放弃信仰了,一切也都结束了,你就永远停留在那一片,如果你坚持住了,抗拒住了诱惑,那么时间会帮助你找到前方的路,告诉你成功的方向,是的,只要一个坚持;
第四个梦:可悲的军国主义;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人是十恶不赦的,但是,通过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性,让我感觉到一个名族疯狂战争欲背后的忧伤,是的,黑泽明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对于这场战争,失去理性和信仰的错误是一件多么可悲的和绝望的事情,以至于在战争结束以后有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安息....不光是日本人,全人类都应该反思,反思这种人类情绪中最大最深孽根到底存在于哪里,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避免和化解!
第五个梦:关于对梦想大门的冥想;进入梦,是谁能操控?是上帝和凡高,这些都是一个很空间的辞藻,不知道该怎么进入,那么就通过梦来进入吧!
第六个梦:关于看到的希望;富士山,永远代表着日本,而代表着一切的,个人觉得是一种目标和希望;
第七个梦:关于回忆残缺的记忆;核爆带给人们的创伤,在身体上和心灵上永远都不能弥补,而残缺变异的花儿,要开多久,这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愚蠢做出的惩罚,上帝在天堂看的清楚着呢,变异的花儿只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弱智举动下的一个玩笑;
第八个梦:回归的本源;一个循环在时间的流失下进行着,预示着最后一段关于记忆的梦,要画上句号,留下的是什么?也许就是墓碑上的一束鲜花....其实人死了都一样,都一样!
八个梦,是黑泽明从小到老所做的梦,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想着这位已经逝世的电影大师,带着无限的敬仰,想...我能做什么?
也许,我只能在网络上,对更多的人说,从开始到经历在到结束,其实也只是若干个梦而已.......也许,我能在他的墓碑前,献上一朵鲜花....
世纪末的神话——黑泽明的《梦》
当有人(萨姆.罗迪)宣称“电影也是意识形态或神话”时,黑泽明的《梦》(由“八个梦”构成的影片)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二十世纪的人类劫持着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之际,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各种灾难频繁降临,生存危机日趋严重,人类的命运将会如何?地球的命运将会如何?黑泽明在晚年以其东方艺术家特有的智慧思考着这些现
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并运用丰富的电影手段表现了他的主题动机——人类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理应是归顺自然。
黑泽明运用梦境的形式讲述的故事体现了原始人特有的意识形态,即一种“真实”矛盾在想象中的解决。
因此,这是一种神话结构的图式,纳入了“自然与文化”的基本对立的系统。
围绕着这个基本核心,从作者的角度,仿佛是从个体成长经历的记忆中演化的景象;从集体的角度而言,则是整个人类文化历程的隐喻。
只是黑泽明在遵循古代神话母体的同时,他的思维更趋向于自然的一极。
当自然界神秘的色彩逐渐减退,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消失。
人类的灾难主要是来自科技文明自身,因此,人类毁灭的迹象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惩”。
在另一组“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黑泽明又是站在死亡的一极来看待人生。
由于灾难的发生是人类文明剥夺自然带来的后果,这使人类自身感到深深的内疚和彻底的绝望。
那么,死便是一种解脱,而生则是一种荒谬,因为人类已无“家”可归。
黑泽明从自己的记忆和幻想中选择了“八个梦”,它们连缀在一起,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旨,以“我”——做梦者的视点展示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各个阶段。
它打破了现实与梦幻、生与死的界限,沟通了“人—自然—鬼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一种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为终结,达到了警世与劝戒的目的,从而使人类自身免于彻底的毁灭。
影片以第一个梦——“日照雨”作为开端。
这是日本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童年的“我”(或者说是童年时期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茫然无措,但又抑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寻自然界的奥秘。
大自然以其自身的规律变幻着,“日照雨”便是一种阴阳交错的幻景。
古人对这种奇异的现象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这是自然的精灵在作怪,由此敷衍出“狐狸嫁女”的故事,并作为一种视觉禁忌的律令流传下来。
妈妈便是这一戒律的执行人,她介于
“我”与大自然之间,告戒我不要偷看狐狸嫁女的队伍,但是,我还是违反了禁令。
妈妈说违反了禁令要受到惩罚——“看见不该看的东西的孩子不能回家”。
她还替狐狸传话说:它们很生气,要让我剖腹自杀,以向它们谢罪。
妈妈劝我去狐狸的家里请求宽恕,狐狸的家就在彩虹的下面,我欣然接受了。
在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中,显然自然的一面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我是十分渺小的人物,而妈妈也更多地站在大自然的一边向我发号施令。
我是个触犯禁忌的小孩,但又被大自然的美妙所吸引,在日照雨、森林、彩虹和鲜花盛开的世界面前,我是无动于衷呢?还是继续探寻呢?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如果说第一个梦是“我”触犯了长辈们规定的“视觉禁忌”,那么,第二个梦——“桃树田”便是破坏了传统的风俗节日。
由于桃树都被砍光了,三月三的“桃节”也过不成了。
“我”被带到桃树精灵的化身——偶人那里,它们质问我,向我诉说,被砍的桃树无不在哭泣。
出于童心,我曾经为被砍倒的桃树而心疼得哭了,当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时,桃树的女儿们便为我翩翩起舞,一幅鲜艳美妙的景象使我陶醉。
但这只不过是个幻觉,现实之中我的眼前只剩下残留的桃树桩。
在这第二个童话里,已经流露出伤感的情绪,我和家人都做了侵犯自然界的破坏行为。
进入第三个梦,大自然变化出一付严酷的面孔。
我们这些疲惫的登山者在暴风雪和弥漫的大雾之中挣扎,同时,睡魔和死神也在威胁着我们。
我的梦向我启示:梦中的使者是个美丽的仙女,她说“雪暖冰热”,并且自己也由美女变成了魔鬼。
这是向我们传达“物极必反”的原理。
当我清醒之后,暴风雪减弱引退,我和伙伴们才从迷失的雪谷中返回营地。
这第三个梦已经失去了美好的事物和景象,它表明大自然在向人类发出严厉的警告,如果一意孤行,将会有更大的灾难降临。
睡魔刚去,死神即至。
第四个梦发生在“隧道”里。
战争夺去了伙伴们的生命,我是唯一的生还者。
我在回家的途中走进了隧道,隧道中走来了一个已经阵亡的士兵,他认为自己没有死亡,他说他回到了家。
我只能告诉他事实,说他真的死了,可他一边说着知道了,还一边唠叨着要回家见爹娘。
我一再证明他是死过的人,他才不情愿地离去。
接着,全部阵亡的第三小分队也从隧道里列队走来,他们向我报告。
我象劝第一个出来的士兵那样劝他们回去安息。
在这第四个梦中,死者
占据了优势,隧道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阴阳界”,生者与死者在此会面。
这里对于生者来说是阴森恐怖的,但是死者都已解脱,他们并不认为死是十分痛苦的,他们还讲述着回家与亲人们团聚的感受。
“我”作为活着的人反而感到内疚,我虽然有幸生还却成了“囚犯”,战争留下的创伤仍在折磨着活着的人们。
如果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快乐,那又何必活着呢?当我恳求他们说“还在现世徘徊有何意思”时,其实是在表达“我”自己的心声,不然的话,我在回家的路上怎么会走进了“隧道”,而在“隧道”里又怎么会和阵亡的战友相会呢?
第五个梦是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我”走进了荷兰画家焚.高的画里,去寻找画家本人。
焚.高刚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就急急忙忙去田野里写生了。
那么,焚.高为什么要急着作画呢?原来绘画艺术来自眼前的大自然,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发现大自然的美。
但是,自然的环境正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所以,焚.高说:“要动手画,要拼命地画,象火车头一样……”艺术家在为大自然唱着最后的挽歌,那些乌鸦就是艺术家的象征,因为乌鸦不是“猎人”,而是“捡食者”。
“红富士”(第六个梦)是世界毁灭的象征,人类末日的降临。
科学家们发明了原子能发电站,结果却导致了毁灭性的灾难,甚至发明者本人也在所难免。
死到临头时,他才明白“向死神要名片无济于事”。
人们在紧要关头议论着,要惩罚制造灾难的人,但为时已晚。
第七个梦:当地球临近末日,只剩下“我”一个活人的时候,我只能和鬼对话。
可是,鬼在地狱里受着磨难,他向我控诉人类犯下的罪行。
愚昧无知的人类把地球搞成了大垃圾场,堆满了各种剧毒的物质,自然已不复存在,“鬼”不聊生(黑泽明是在以鬼喻人)。
人象鬼一样痛不欲生,而想死又死不了,只能活活受煎熬。
“我”孤身一人,做人不成,做鬼亦不成,无处安身。
正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水车村”(第八个梦)是我理想的归宿。
那里“草木翠绿,百鸟鸣啭,川流充盈,小溪潺潺”。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淳朴的村民保持着昔日的生活方式,他们以柴烧饭,以蜡照明。
一位百岁老人和我谈论“人生之道”,他说,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一旦消失,人类亦将灭亡,一个人应该清白地生活,老实地干活,死后落个好名声,他的葬礼会象婚礼一样喜庆热闹。
黑泽明做完了他的“八个梦”,每一个“梦”就象是一首抒情诗,同时又各自变为乐章组成一部交响曲。
黑泽明在结构“自然—文明”的二元对立的内容方面,并没有强调对立的戏剧性冲突,而是采取一种冷静的态度,十分客观地表达了自己潜意识的主观愿望和情绪,他时而站在大自然的一端诱导人类,时而站在鬼魂的立场劝戒人类,在编织了各种因果关系之后,最终以大自然的绝对优势压倒了文明的不良倾向,迫使人类归顺自然。
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安居乐业。
黑泽明的艺术使命是要保存自然,保存艺术和美,这样才能保存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