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绪论-精品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 逐渐增长: 在胎儿期, 在第二 腰
椎下缘.四岁时上移至第一腰椎.在 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原始反射 新生儿出生时具有先
天性反射
深浅反射 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
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宜引
出,到一岁时才稳定。
其他
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
高,Kernig征阳性,2岁以
下儿童Barbinski征阳性
动作语言发育
Pediatrics
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研究内容: 1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发育儿科学) 2 研究儿童疾病 (临床儿科学) 3 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儿科学) 4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方法(康复儿科学)
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较大 对疾病的损伤恢复能力较强 自身防护能力差
坐高(卧位顶臀长)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代表头颅和脊柱的生长
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间距离
指距
Span
头围
头围
➢ 规律
-出生时34cm,3月40cm,1岁46cm,2 岁 48cm,5岁50cm,15岁55cm ➢ 测量
-软尺紧贴头皮,前起眉弓上缘,后经 枕骨结 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
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加速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上-下 近-远 粗-细 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
遗传 性别 营养 疾病 孕母情况 生活环境
体重 (最易测量)
出生体重 男 3.3kg 女 3.2kg <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月
➢ 规律 -1岁内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 ➢ 测量
-非主用肢 -侧立,手臂放松下垂
-臂外侧经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 垂直上臂长轴 -紧密接触皮肤,不压迫软组织
皮下脂肪 腹壁,背部是常用测量部位。
头与身长比例 体型匀称 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身材匀称 坐高和身高的关系 指距与身高 略小于身高1-2cm
西医儿科
➢ 19世纪20年代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医 院。19世纪30年代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二所儿 童医院,并规定儿科学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从 此,儿科学开始了独立的学科发展。
➢ 1896年美国儿科专家Holt编写了第一部较为完 整的儿科教科书。
➢ 现儿科学权威专著有“Nelson’s pediatrics”,“Rudolph’s pediatrics”等。
-精确至0.1cm
胸围
➢ 规律 -出生时32cm,小于头围1~2cm,1岁两者相等 -1岁~青春期胸围=头围+年龄-1(cm)
➢ 测量 -平静呼吸,双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
-软尺前经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经 胸骨中线第4肋间,后绕两肩胛下缘一周 -取呼,吸气的平均值 -精确到0.1cm
上臂围 12.5—13.5cm
2~3月 抬头,
咿呀发音,笑出声
6月 独坐
发单音、认识人
7~8月 翻身
发出双音节“爸爸”
10~11月 拇食指取物 会叫人
2岁 爬楼梯
讲短语
乳牙
生殖系统
青春期开始标志: 男 睾丸容积增大至>3ml 女 乳房出现硬结
性早熟: 男 10岁前出现第二 性征 女 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性发育延迟: 男 16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女 14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 新生儿脑重达成人25% , 脑细胞数与
成人相同,神经髓鞘逐渐形成,于4岁 完成
来自母体抗体逐渐减少,容易发生感染和 传染性疾病。
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生长速度稍减慢
活动范围增大,接触事务较多,智能发育 较快,语言,思维 ,交往能力增强
对各种危险的认识能力不足 从乳汁到普食,易患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 自身免疫力不够,易患传染病
3岁——6 ~ 7岁入小学 生长速度较慢
发病率有所降低。
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女:11~12岁——17~18岁 男:13~14岁——
18~20岁
性激素作用,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增快,性 别差异显著
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
接触社会,环境影响大,易致心理,行为, 精神等方面不适应
祖国医学
三角骨:2~2.5岁
月骨:3岁
大小多角骨:3.5~5岁 舟骨:5~6岁
下尺古骺:6~7岁
豆状骨:9~10岁
牙齿
乳牙(20颗): 4-10月出牙 2.5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月龄-4~6
恒牙(32颗): 6岁左右出第一恒磨牙 6-12岁乳牙逐渐被恒牙代
替
出牙时间延迟: 1周岁乳牙仍未萌出 2.5岁未出齐
龄×0.7(Kg) 7~12月龄婴儿体重=6 (Kg) +月龄
×0.25(Kg) 1岁~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8 (Kg)
生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
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 后第3-4日达最低,范围约3%--9%,出生后 7-10天应恢复到出生体重。
身高 卧位(身长) 出生50CM 1岁 75CM 2岁 87CM 2岁—12岁=年龄×7+75 (cm)
头颅骨
骨缝 出生时 稍分开 3-4月闭合
后囟 很小或闭合 6-8周闭合
前囟 1-2 cm
1-1.5岁闭合
前囟大小的测量
➢ 意义:
前囟 早闭或过小 小头畸形等
前囟迟闭或过大 佝偻病、先天性甲减等
前囟饱满
颅高压
前囟凹陷
极度消瘦或脱水
脊柱
3个月抬头-------颈椎前突 6个月会坐-------胸椎后突 1周岁会走-------腰椎前突
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适应内外环境, 独立生活
1.自主呼吸建立 2.主动摄取营养 生理调节和适w——生后7d 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对营养要求特别高,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 紊乱,如腹泻,呕吐。
Vertebral column
通过X线检查,将骨化中心的出 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密度等 与标准图谱加以比较,其骨骼成熟 度相当于某一年龄标准图谱时,该 年龄即为其骨龄
﹤1周岁 摄膝关节
﹥1周岁 摄腕关节 10岁出齐 共 10个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年龄 加1。
头状骨,钩骨:3月 下桡骨骺:1岁
胎儿期 (fetal period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 儿出生
胎儿期易受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 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 毒品、营养缺乏、严重疾病和心理创伤。导 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
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包含在婴儿期内是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 期。
西医儿科
➢ 我国于19世纪末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并设立 有儿科学课程,至20世纪30、40代才有了一 定的基础。
➢ 1943年我国现代儿科的奠基人诸福棠教授主 编的《实用儿科学》问世,标志我国现代儿 科学的建立。
生长指儿童各器官的长大 发育指各器官的成熟 生长发育就是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 可塑性大。
防病能力增强,因接触面广,仍易发生传 染病和各种意外,易患免疫性疾病。
6~ 7 岁入学至进入青春期
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本期末器官发育接近 成人(生殖系统除外)。
脑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 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
➢ 公元前200年的医学文献《素问》、《灵柩》中已 有婴儿病的记载。
➢ 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已能按症状分类 归纳多种小儿疾病。唐代太医署设少小科讲授儿 科。
➢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总结了一些治疗方 剂。宋代太医局讲学将儿科划为“小儿脉”。
➢ 明代儿科主要成就是预防医学,如用烧灼脐带法 预防脐风,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等。
椎下缘.四岁时上移至第一腰椎.在 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原始反射 新生儿出生时具有先
天性反射
深浅反射 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
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宜引
出,到一岁时才稳定。
其他
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
高,Kernig征阳性,2岁以
下儿童Barbinski征阳性
动作语言发育
Pediatrics
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研究内容: 1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发育儿科学) 2 研究儿童疾病 (临床儿科学) 3 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儿科学) 4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方法(康复儿科学)
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较大 对疾病的损伤恢复能力较强 自身防护能力差
坐高(卧位顶臀长)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代表头颅和脊柱的生长
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间距离
指距
Span
头围
头围
➢ 规律
-出生时34cm,3月40cm,1岁46cm,2 岁 48cm,5岁50cm,15岁55cm ➢ 测量
-软尺紧贴头皮,前起眉弓上缘,后经 枕骨结 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
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加速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上-下 近-远 粗-细 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
遗传 性别 营养 疾病 孕母情况 生活环境
体重 (最易测量)
出生体重 男 3.3kg 女 3.2kg <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月
➢ 规律 -1岁内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 ➢ 测量
-非主用肢 -侧立,手臂放松下垂
-臂外侧经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 垂直上臂长轴 -紧密接触皮肤,不压迫软组织
皮下脂肪 腹壁,背部是常用测量部位。
头与身长比例 体型匀称 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身材匀称 坐高和身高的关系 指距与身高 略小于身高1-2cm
西医儿科
➢ 19世纪20年代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医 院。19世纪30年代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二所儿 童医院,并规定儿科学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从 此,儿科学开始了独立的学科发展。
➢ 1896年美国儿科专家Holt编写了第一部较为完 整的儿科教科书。
➢ 现儿科学权威专著有“Nelson’s pediatrics”,“Rudolph’s pediatrics”等。
-精确至0.1cm
胸围
➢ 规律 -出生时32cm,小于头围1~2cm,1岁两者相等 -1岁~青春期胸围=头围+年龄-1(cm)
➢ 测量 -平静呼吸,双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
-软尺前经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经 胸骨中线第4肋间,后绕两肩胛下缘一周 -取呼,吸气的平均值 -精确到0.1cm
上臂围 12.5—13.5cm
2~3月 抬头,
咿呀发音,笑出声
6月 独坐
发单音、认识人
7~8月 翻身
发出双音节“爸爸”
10~11月 拇食指取物 会叫人
2岁 爬楼梯
讲短语
乳牙
生殖系统
青春期开始标志: 男 睾丸容积增大至>3ml 女 乳房出现硬结
性早熟: 男 10岁前出现第二 性征 女 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性发育延迟: 男 16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女 14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 新生儿脑重达成人25% , 脑细胞数与
成人相同,神经髓鞘逐渐形成,于4岁 完成
来自母体抗体逐渐减少,容易发生感染和 传染性疾病。
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生长速度稍减慢
活动范围增大,接触事务较多,智能发育 较快,语言,思维 ,交往能力增强
对各种危险的认识能力不足 从乳汁到普食,易患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 自身免疫力不够,易患传染病
3岁——6 ~ 7岁入小学 生长速度较慢
发病率有所降低。
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女:11~12岁——17~18岁 男:13~14岁——
18~20岁
性激素作用,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增快,性 别差异显著
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
接触社会,环境影响大,易致心理,行为, 精神等方面不适应
祖国医学
三角骨:2~2.5岁
月骨:3岁
大小多角骨:3.5~5岁 舟骨:5~6岁
下尺古骺:6~7岁
豆状骨:9~10岁
牙齿
乳牙(20颗): 4-10月出牙 2.5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月龄-4~6
恒牙(32颗): 6岁左右出第一恒磨牙 6-12岁乳牙逐渐被恒牙代
替
出牙时间延迟: 1周岁乳牙仍未萌出 2.5岁未出齐
龄×0.7(Kg) 7~12月龄婴儿体重=6 (Kg) +月龄
×0.25(Kg) 1岁~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8 (Kg)
生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
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 后第3-4日达最低,范围约3%--9%,出生后 7-10天应恢复到出生体重。
身高 卧位(身长) 出生50CM 1岁 75CM 2岁 87CM 2岁—12岁=年龄×7+75 (cm)
头颅骨
骨缝 出生时 稍分开 3-4月闭合
后囟 很小或闭合 6-8周闭合
前囟 1-2 cm
1-1.5岁闭合
前囟大小的测量
➢ 意义:
前囟 早闭或过小 小头畸形等
前囟迟闭或过大 佝偻病、先天性甲减等
前囟饱满
颅高压
前囟凹陷
极度消瘦或脱水
脊柱
3个月抬头-------颈椎前突 6个月会坐-------胸椎后突 1周岁会走-------腰椎前突
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适应内外环境, 独立生活
1.自主呼吸建立 2.主动摄取营养 生理调节和适w——生后7d 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对营养要求特别高,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 紊乱,如腹泻,呕吐。
Vertebral column
通过X线检查,将骨化中心的出 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密度等 与标准图谱加以比较,其骨骼成熟 度相当于某一年龄标准图谱时,该 年龄即为其骨龄
﹤1周岁 摄膝关节
﹥1周岁 摄腕关节 10岁出齐 共 10个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年龄 加1。
头状骨,钩骨:3月 下桡骨骺:1岁
胎儿期 (fetal period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 儿出生
胎儿期易受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 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 毒品、营养缺乏、严重疾病和心理创伤。导 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
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包含在婴儿期内是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 期。
西医儿科
➢ 我国于19世纪末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并设立 有儿科学课程,至20世纪30、40代才有了一 定的基础。
➢ 1943年我国现代儿科的奠基人诸福棠教授主 编的《实用儿科学》问世,标志我国现代儿 科学的建立。
生长指儿童各器官的长大 发育指各器官的成熟 生长发育就是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 可塑性大。
防病能力增强,因接触面广,仍易发生传 染病和各种意外,易患免疫性疾病。
6~ 7 岁入学至进入青春期
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本期末器官发育接近 成人(生殖系统除外)。
脑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 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
➢ 公元前200年的医学文献《素问》、《灵柩》中已 有婴儿病的记载。
➢ 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已能按症状分类 归纳多种小儿疾病。唐代太医署设少小科讲授儿 科。
➢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总结了一些治疗方 剂。宋代太医局讲学将儿科划为“小儿脉”。
➢ 明代儿科主要成就是预防医学,如用烧灼脐带法 预防脐风,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