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_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培养的侧重于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
一 块 面 积 , A~B 为 技 术 工 人 区 域 , C~D 为
能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减少, 工程
工 程 师 区 域 , E~F 为 技 术 员 区 域 , 技 术 员
师类高级专业人才也会略有减少。
区域居中, 称中间人才。由于职称与应付
实际工作并无明确分工界限, 各类人才
代 , 这 导 致 技 术 人 员 区 域 的 扩 大 和 技 术 保持20%的比例不变, 而具有一定技术、
人 才 结 构 理 论 分 析 人 才 结 构 是 随 人员的多层次。上述三类人才各有所长,
技 能 的 技 术 型 人 才 则 从 20% 提 高 到
生 产 发 展 而 演 变 的 , 为 适 应 其 发 展 , 高 职 不 可 替 代 , 在 理 论 知 识 方 面 , 工 程 师 水 平 65%, 不需要技术的一般技工则从原来的
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在新增的职业岗位群中, 出现了很 础 上 拓 展 与 深 化 , 保 持 中 、高 职 教 学 内 容 的 连 续 性 , 切 忌“炒 冷
多 以 新 技 术 为 基 础 的 行 业 , 如 数 控 机 床 操 作 、编 程 、维 修 人 员 、 饭”。
CAD/CAM 维修技术员等, 促进了职业教育培养层次的上移。
背景的技术氛围, 实习实训条件不尽如人意, 致使单招生源学 力比中职毕业生上了一个台阶, 满足了社会对能应用高新技
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术 、具 有 复 合 技 能 的 人 才 的 需 求 。
表 1 中职和高职部分重复课程对比
中 、高 职 教 育 衔 接 的 具 体 对 策
中职( 技校) 机电专业
摘要: 为了顺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满 足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层 次上、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必须作出 相应的调整。在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
凭 、低 能 力 的 人 就 能 胜 任 的 工 作 。 另一方面, 企业高素质工人严重 缺乏。以北京市为例, 一线技术工 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 乏 , 在 180 万 从 业 人 员 中 , 大 专 以
表 示 各 类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的 地 位 、特 点 、演 术员次之, 工程师又次之。
向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型转变, 即侧重于
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
掌握理论技术和创造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该理论认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构成可
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而曾经大
用连续的职业带表述, 每一类人才占有
适应国际竞争, 具备全 球 意 识 、竞
技 工 至 少 应 占 7%。 美 国 从 1950
争 观 念 、 创 新 思 维 和 开 拓 精 神 的 高 级 应 术 工 人 和 工 程 师 所 从 事 的 工 作 逐 渐 被 替 年 到 2000 年 的 50 年 中 , 高 级 专 业 人 员
用型人才。
( 二) 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 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 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 30%左 右 。 这 种 重 复 主 要 存 在 于 专 业 基 础 课 和 专 业 课 中 。 某地区中职机电专业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中 有重复课程情况( 见表 1) 。并且某校普招生源和单招生源执行 的教学计划几乎完全一致, 使用教材和教师授课方法均相同,
14 高职专论
2006.12 职业教育研究
论高职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马秀丽 1 滕 凯 2 ( 1.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8; 2.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人才结构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市场竞
争激烈, 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 求在不断变化,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在技能方面, 需要大量的
具 有 熟 练 操 作 技 能 的 一 线 高 级 操 更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这是社会主义 上 文 化 程 度 的 不 到 70 万 , 仅 占
作技工; 在技术方面, 需要具有高 素 质 的 外 向 型 、复 合 型 、实 践 应 用 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在素质方 面, 需要敢于面向国际市场, 积极
摘 要 : 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 出现的脱节现象, 比较了中、高职机械类 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 构, 提出了实行学分制、加强课程体系的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熟练 劳 动 者 、技 术 工 人 和 初 级 技 术 人 员 、管 理人员。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比中职 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提
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图 1 最 高 , 技 术 员 次 之 , 技 术 工 人 又 次 之 ; 而 60%下降到 15%。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多变
所 示 为 一 种 职 业 带 理 论 , 它 是 一 种 用 以 在 操 作 技 能 方 面 , 技 术 工 人 水 平 最 高 , 技 的 、多 类 型 的 , 正 由 上 小 下 大 的 金 字 塔 型
职业教育研究 2006.12
理论与应用研究 13
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
王武林 1 单松龄 2 (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 育快速发展,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 养输送了大批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等职业教 育快速发展, 为了改变中职教育是终
序号
中职机械类专业
高职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
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 掌 握 机 械 设 计 、机 械 制 造 、数 控
1 造工艺、工装的基本知识; 具有编 加工工艺及编程的基本知识 ; 具 制和实施机制工艺的基本能力和 有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调
一般工艺装备的设计能力
试数控程序的能力
外语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部分专业基础课
开设对应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数
课程名称
学时数
机械制图
200
机械制图
90
公差与技术测量
48
公差与技术测量
48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100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0
机械基础
160
机械设计基础
110
计算机应用基础
80
计算机应用基础
80
电子技术
120
电子技术
64
分级教学, 推行学分制 高职学生由于分别来自于普通中 专 、职 业 中 专 或 技 工 学 校 , 即 不 同 类 型 的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 加 之 地 区间的差异, 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接受的教学计划 均 存 在 差 异 。 如 机 械 类 专 业《机 械 制 图 》课 程 , 安 排 课 时 分 别 有 100、130、200 学时等 几 种 情 况 , 这 给 他 们 升 入 高 职 后 制 定 统 一 的教学计划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可采取以下 措施: ⑴因材施教, 采用分级教学。中职毕业生英语和数学基础 普遍弱于普高学生, 因此可根据进校成绩分类组班, 教学进度 和考试试卷允许存在一定差异, 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安 排部分选修学分, 以满足他们参加专转本考试的愿望。⑵推行
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规格; 培养目标
38%, 受过 系 统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仅 占 15%( 如 图 2 所 示 ) 。 在 技 术 工 人中, 高 级 技 工 仅 占 3.5%, 而 按 我 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 高级
人数已达到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
都有明显的提升。高职课程体系的设
10%~15%。应该看到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是现阶段科技、经济和教 置 要 坚 持 能 力 本 位 的 原 则 , 培 养 学 生 具 有 较 强 的 综 合 职 业 能
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技术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 许多就 力, 并坚持连续性原则, 其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在中职课程的基
表 2 中、高职机械类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比较
衔接模式, 即中职学制为三年, 高职学制也为三年。职业教育的 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 相 似 、培 养 目 标 所 针 对 的 岗 位 或 岗 位 群 相 似 的 情 况 。 那 么 如 何 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中 职 毕 业 生 提 升 理 论 知 识 、职 业 技 能 和 就 业 能 力 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 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并没 有认真对待这一问题,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 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 节。
及普通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
机 床 操 作 、编 程 和 调 试 能 力
能读懂简单的机床电器控制图,

具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 掌 握 电 器 设 备 使 用 、维 护 的 基 本
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技能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实训,

通过工艺与技能训练, 达到某工 取得数控加工的岗位技能等级
种 初 、中 级 工 的 水 平
证书和 AutoCAD 中级资格证书
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另一
从上述知识能力结构的对照可以看出, 中职毕业生通过高
方面, 大部分中职( 技校) 毕业生均已通过专业技能考试, 具有 职阶段学习, 围绕数控这一先进制造技术, 掌握必备的基础理
初 、中 级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 而 不 少 高 职 院 校 并 未 营 造 出 较 强 工 程 论 。 实 践 教 学 突 出 技 术“应 用 性 ”, 使 高 职 毕 业 生 的 综 合 职 业 能
图 1 “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模式
的交界处是重叠的。20 世纪以来, 随着社
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社会所需的人
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工程师与技术 才是各种各样的, 但当今社会, 人才结构
工 人 间 出 现 空 隙 , 由 新 型 人 才 技 术 员 填 比例却严重失衡。一方面, 一些人高能低
补, 而且这一趋势在不断扩大, 使原先技 就, 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
结教育的状况, 已经有越来越多 的 对 衔接、推进“双证制”等具体对策。
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所以
口中职(包括普通中专, 职业中专, 职业 高 中 , 技 工 学 校)毕 业 生 升 入 高 职 院 校 深造, 对口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关键词: 中职; 高职; 专业; 衔接; 对策
高职教育要体现出中职教育的高移, 使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 专业理 论基础更扎实, 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
图 2 北京企业人才结构
学分制, 采用模块化教学。学分制是解决专业知识起点不同, 学 生生源复杂等带来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他 已掌握较好的课程, 以使他们能尽早将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 学习上。
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职院校要在研究和 分析中职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制定自己的教学 计 划 和 课 程 体 系 。 为 实 现 中 、高 职 两 个 层 次 培 养 目 标 的 有 机 统 一, 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衔接就处于核心地位。我们认为 , 高职 的 主 要 公 共 课 程 包 括“两 课 ”、数 学 、英 语 、计 算 机 等 , 应 是 中 职 课程的延伸与深化; 职业基础与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 根 据专业情况有的要延伸深化, 有的要作拓展。例如高职机械类 专 业 的《机 械 制 图 》课 程 , 在 中 职 学 生 已 掌 握 机 械 图 样 绘 制 和 识 图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应主要突出学生计算机绘图和零部件测 绘 能 力 的 培 养 ;《电 机 与 控 制 及 机 床 控 制 技 术 》应 是 中 职 相 类 似 课程的延伸、深化, 并应增加先进的 PLC 控制技术。作为主干专 业 课 的《机 制 工 艺 与 装 备 》应 突 出 新 工 艺 和 先 进 制 造 技 术 的 内 容 。 为 做 好 中 、高 职 教 学 内 容 的 衔 接 , 在 高 职 教 学 计 划 中 , 有 些 课程要进行整合, 与中职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要进行删减, 并 编写出适合对口高职学生的教材。
现以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考入高职数控技术及应用
中 、高 职 教 育 衔 接 的 现 状 分 析
专 业 学 习 三 年 为 例 , 我 们 将 他 们 应 具 有 的 知 识 、能 力 与 中 职 毕
( 一) 形式衔接, 实际脱节
业时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一比较, 见表 2。
目 前 除 五 年 制 高 职 外 , 中 、高 职 之 间 普 遍 采 用 的 是“3+3”的
外语具有借助工具书读懂本专

译专业资料的能力, 熟练的计算 业 简 单 说 明 书 、手 册 的 能 力 和 计
机应用能力和绘图能力, 并取得
算机操作的一般能力
相应证书
掌 握 数 控 机 床 结 构 、加 工 原 理 和

掌 握 1~2 种 主 要 机 械 加 工 设 备 主要系统的基本知识, 具有数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