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课件及教学反思【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分重要的地位。

课件是根据教学⼤纲的要求,经过教学⽬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学习动⼒。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六年级语⽂下册《天游峰的扫路⼈》课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9个⽣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那种⾃强不息的精神和⾃信、豁达、开朗的⽣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预习。

2、⼩⿊板。

3、课⽂录⾳磁带。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起游览的风景区——武夷⼭,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位⽼⼈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
⼆、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出⽰:
攀登、精瘦、运动鞋、⽓喘吁吁
瘦削、眉⽑、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可分⼩节读)。

提问:课⽂主要写什么?
3、理清⽂章脉络。

这篇课⽂是从⼏个⽅⾯来写天游峰的扫路⼈的?
第⼀段(第1、2节):武夷⼭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时的喜悦。

第⼆段(第3节):“我”下⼭在⼩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的交谈中,感受到⽼⼈对⽣活充满⾃信。

三、精读课⽂第⼀段。

1、听读第⼀⾃然段。

(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然段。

3、天游峰是⼀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读。

4、说话练习。

出⽰:
天游峰
5、⽂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
九百多级⽯梯,像⼀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

这⼀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梯
⑵这⼀句⽤什么⽅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的?从这个⽐喻,我们可看出⽯梯怎样?
(⾼、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根棉线拎在⼿上,让线飘悠,感知⽯梯的险。

⑸⾃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情吗? ⾃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第⼀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 瘦() 鞋()
眉() 慈() 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喘吁吁
瘦削、鞋⼦、慈善、⾃在悠闲
宿鸟、眉⽑、汗珠、炯炯有神
【篇⼆】六年级语⽂下册《天游峰的扫路⼈》课件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体会天游峰扫路⼈热爱⼤⾃然和⾃信、豁达、开朗的⽣活态度。

3.学习⽼⼈⾃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透过⽂中⼈物的外貌.神态.语⾔.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是⼀个怎样的⼈”。

教学难点:
品味⽂中⽼⼈话语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回顾复习、进⼊⽂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谁来说说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品读课⽂、理解⽂本
1、出⽰⾃读要求,学⽣⾃学
(1)、⾃读课⽂,⽤“-----”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画出描写扫路⼈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是⼀位怎样的⽼⼈。

2、全班交流(天游峰)
(1)指名读第2⾃然段
理解“⼀根银丝”(⼀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动的说明了天游峰⽯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
理解⽐喻句、飘飘悠悠
出⽰天游峰的图⽚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作者登上顶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吗?
(2)指名读第7⾃然段
出⽰有关重点句⼦: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中顶天⽴地的天游峰,上⼭九百多级,下⼭九百多级,⼀上⼀下⼀千⼋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阶,常常使游客们⽓喘吁吁,⼤汗淋漓,甚⾄望⽽却步,半途⽽返。


(1)抓住“顶天⽴地”“上⼭九百多级,下⼭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

这么⾼的天游峰⼀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

谁能把天游峰的“⾼”读出来呢?
(2)理解顶天⽴地、⽓喘吁吁、⼤汗淋漓、望⽽却步、半途⽽返。

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很累。

指导朗读
3、全班交流。

(扫路⼈)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位精瘦的⽼⼈。

他⾝穿⼀套褪⾊的⾐服,⾜登⼀双棕⾊的运动鞋,正⽤⼀把⽵扫帚清扫着路⾯。


(1)抓住“精瘦”体会⽼⼈的勤劳,抓住“褪⾊”体会⽼⼈的节俭。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黝⿊,淡淡的眉⽑下,⼀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体会⽼⼈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傍晚扫下⼭,扫⼀程,歇⼀程,再把好⼭好⽔看⼀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傍晚扫下⼭”体会⽼⼈很勤劳,对⾃⼰的⼯作很负责任。

(1)抓住“再把好⼭好⽔看⼀程”体会⽼⼈是⼀个热爱⽣活的⼈。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在悠闲”体会⽼⼈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结:是呀,这位⽼⼈把⼯作看作是⼀种锻炼,⼀种责任,⼀种享受。

这就是⼀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过渡:⾯对如此⾟苦的⼯作,⽼⼈却说不累,可见⽼⼈的确⾮常豁达、乐观。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种的⼤⽶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吗?”
(1)抓住“我能舍得⾛吗?”这句话体会⽼⼈对天游峰的深情。

指导朗读。

(2)⼩结:⽼⼈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种的⼤⽶和青菜、清爽的空⽓和与他作伴的花鸟。

在我们看来,⽼⼈的⽣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

这也是⼀种豁达、开朗。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抓住这句话体会⽼⼈的⾃信和豁达。

(2)学⽣交流⽼⼈⾃信、豁达的原因。

(①锻炼;②环境好;③⼼情好、⾃信、乐观)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意思是(⽼⼈这么开朗,⼀定会长寿的)
▲“这充满⾃信、豁达开朗的笑声,⼀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意思是⽼⼈充满⾃信、豁达开朗的笑声⼀直萦绕在“我”的⽿边,⽼⼈豁达的⽣活态度影响了我。

⼩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有了这些前提,我们相信⽼⼈肯定能长寿。

⽼⼈虽然七⼗多岁了,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更是⼀种⾃信、豁达。

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个⾃信、豁达、开朗的⽼⼈。

你们说,这样的⼈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

他那种乐观、⾃信的⽣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三、书写名⾔。

超越⽂本
1.引导学⽣将⾃⼰读⽂后的感受,提炼成⼀句话写出来,并写上⾃⼰的名字。

2.教师巡视,学⽣交流。

(1)⼈的⼀⽣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

(2)⼤⾃然是⼼灵的⽼师,没有⼤⾃然,就没有⽣命存在。

(3)世界上最伟⼤的是精神。

(4)⼈要相信⾃⼰,坚定的信⼼会使⼀个平凡的⼈变成名⼈。

(5)⽣命在于运动。

四、拓展想象,延续⽂本
⽼⼈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中抓住外貌、语⾔、动作等描写⼈物的⽅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

【篇三】六年级语⽂下册《天游峰的扫路⼈》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的句⼦、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险”进⾏教学。

通过“⽓喘吁吁”“飘飘悠悠”“⼀根银丝”“抛”等⼀些词语引导学⽣与⽂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的想象,让学⽣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动。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是理解语⾔、积累语⾔、培养情感、提⾼语⾔表达能⼒的重要⼿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字训练最常⽤的⽅法。

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法。

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险。

可是⼀开始学⽣显然是“⼼有余⽽⼒不⾜”,因此,我及时地进⾏范读,⼒求使学⽣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三、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是个怎样的⼈?有什么精神?”这⼀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的安排。

由初读课⽂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谈对“三⼗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的看法,并让学⽣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的豁达与⾃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傍晚扫下⼭,扫⼀程,歇⼀程,再把好⼭好⽔看⼀程。

”这⼀句领悟⽼⼈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是个怎样的⼈?有什么精神?”让学⽣把前⾯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

把孩⼦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这是应该的。

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

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险放到第⼀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

第⼆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吗?”引导学⽣⾃学课⽂,感悟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