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究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究3篇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第1篇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
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
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xxxx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
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
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
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五、评审工作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
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公务员之家: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
研究生院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
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变动时,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保存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将开题报告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上报各院(系)教学秘书,并由院(系)负责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第2篇
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主要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阐明选题意义与写作准备;启下,为后续的写作环节指明方向。
由于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比学士论文、硕士论文的都要复杂,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影响开题报告的正常写作。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呢?下文以比较文学方向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作为例,详细列出了写作要点,相信大家读完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不过在学习如何写开题报告之前,我们先探讨下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一、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较之学士论文与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论题更开阔、更重大、更深刻,能够体现作者达到的学术深度与精神xxxx。
一部博士论文的完成、答辩与出版,对于它所涉及到的学科之建设与发展,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重大的作用。
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环节之一,对于博士生的成长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博士教育是一种高学历的教育,博士论文是一种高规格的学术论文。
第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第三,为博士生的
长远发展提供方向。
由此看来,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实质上就是博士生对自己论文的选题之价值性与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论证,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辩护文本进行论证。
另外,开题报告和我们日后的博士论文关系密切。
首先,开题报告明确了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把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
其次,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也就是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就是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全方位的、全息相的、全系统的论证。
第三,开题报告的观念、方法和提纲式决定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关系是互相牵制,互相发展的。
由此可见,开题报告会对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具有xxxx存在的价值与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开题报告本身是不是具有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则是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成与败的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二、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1.提纲结构要合理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提纲中常会论文结构不太合理的情况,例如一篇研究莫尔诗歌关于"形式"与"伦理"对话,就表现出某种非逻辑性,因为形式与伦理之间是一种非对等的结构关系。
论文应该以伦理为中轴和逻辑主线,将诗人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诗歌形式来进行阐释,要说明的是一个艺术审美特点的问题;可是,作者不仅只提出了概念而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其结构及其相
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商榷。
研究哈代小说地理景观的论文,也存在某种"人与景观的对视"内容,于是就存在一种不对等与不统一的问题。
谷崎润一郎早期20 篇短篇小说模仿痕迹较重,为何只研究早期小说而不研究后期小说,只研究小说而不研究他其他的作品,也缺少必要的逻辑说明,同时,此位作家一生迷恋于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其小说作品中一直存在,只是关注其早期短篇小说,不足以说明中国元素的形态与成因。
2.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年鉴学大师费弗尔说,"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就没有史学。
"那么到底什么问题意识呢?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返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解决"。
对于某一个问题要勇于挑战成见,才会有创造性的见解。
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往往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景观视角研究哈代小说是一种创新,然而如果研究没有回到文学本身,并且以此说明哈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就可能会让我们的研究不是很到位。
当然,也有问题意识比较强的提纲,如陈富瑞与张一鸣等。
提出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如陈富瑞提出的家、家园、家国等问题,张一鸣提出的天体学、景观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为曾经被广大研究者认为某些作家或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是陷入死胡同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人感觉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研究综述不能太空泛
在开题报告里,博士研究生一定要考虑到搜集的资料是否全面、权威,综述研究是对研究背景的准确界定的依据,也是博士论文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综述并不仅仅是为了陈述信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你的研究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同时也是为了说明你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更是为了说明是什么支配你关注那些问题,又是什么使你放过了另外一些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针对某个问题所作的相关的文献综述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尚未被解答。
当发现这个空白之后,文献综述通过分析该问题和相关假想是如何被讨论的,以及发现过去所用的抽样、选址和其他重要背景,可以帮助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及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方案"。
所以,研究综述最后要归结到前人的研究盲点上,那样一些盲点以及你所发现的种种空白、缺失和疏忽,正是需要你大展身手的地方。
前人的研究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的基础。
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知识互相诠释的过程,一种知识的形成总是"通过另一个既是次要的又是重要的、既是隐蔽的又是基本的意
义xxxx之明确意义重新整理"。
4.准确理解相关的定义和概念
在有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术语与概念界定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例如"小杂志时期"、"存在"、"自我"、"景观"、"家国"、"心理流"等等。
有些词汇虽为大家所熟知,自己却没用真正搞清楚其中的意义,关键词、概念的模糊,最终会极大地影响学术研究的水平。
"家园"、"家国"的概念,对于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家国"是否就是"家"与"国"的叠加?"家园"作为一种精神内容,与"家国"有什么样的区别?"景观"概念不够清晰,导致了研究的泛化,削弱了对真正重要景观的研究。
当然,对于某一些概念也没有必要进行界定,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公知知识,论文是写给专家看的,不是科普读物而让普通读者阅读的,所以不必要每一概念都需要界定。
5.研究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
最好还是采用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不能堆砌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理论。
6.不能盲从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反映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研究者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的窗口,同时也是确定研究方向、申报、评价课题的依据。
对于所有的资料特别是网络上来的资料,要有一个严的考证与鉴别的过程。
如果我们盲信网络,就会导致学术
概念模糊与混乱,降低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从而得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
科技查新是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解决博士生选题中存在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是保证选题创新性、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博士生开题通过科技查新能够全面检索、梳理和跟踪课题相关文献,节约大量的查找阅读资料的时间。
博士生在信息素养方面有待更进一步提高,通过博士开题查新,能够提高博士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7.要体现出探讨学术氛围
博士论文的写作不是闭门造车,不仅要多读书、读资料,也要多与他人交流,从交流中汲取灵感,提升学术探讨氛围。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第3篇
一研究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住宅消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住宅是家庭的物质载体,是居民休息、娱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住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然而住宅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住宅消费还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消费必将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住宅消费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消费市场不论是频繁波动起伏,还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得有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我们对于房地产产品的居民消费特征分析得并不透彻,对住宅消费的消费总量模型化探讨不深
入、对住宅消费的结构与发展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分析等。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西安市为对象,通过系统研究,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分析西安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现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试图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居民住宅消费模型,提出发展我国住宅消费的政策性思路,为我国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为房地产企业市场分析与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进一步应用、发展我国住房消费理论,丰富住房消费理论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本身。
本文突破西方研究住房消费经济的单纯经济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我国国情,增加变量及数据分析,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总结,再用实际城市的数据对比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该结论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撑,定量的分析城市居民住宅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准确预测居民住宅消费的发展。
对住宅消费市场进行合理调控,势必要未雨绸缪,了解今后一段时间内居民的住宅消费发展变化趋势,促进城市住宅消费的发展,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研究依据:(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1、本文的研究意义
住宅消费作为一种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的消费品,其增长模型的建构不能脱离价格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住宅消费模型还集中
于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作为理论基础,没有考虑价格的影响,不可谓一个较大的缺陷。
本文将针对各类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住宅消费进行实证研究,并最终得到最适合描绘中国城镇居民住宅消费推进模型发展,使之更加贴近现实。
此外,利用准确的原始数据以及严肃的学术演算得出的具体数据可以为日后的同类研究所引用,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当前的学术研究现状而言,大多数定性的分析虽能在指一定程度上指导市场投资及消费行为,但借鉴意义有限。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变化进行定量模拟及数据分析,得出的居民住宅消费潜在需求、潜在购买、潜在能力、经济承受力及变化趋势等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撑,可用于现实决策的借鉴。
陕西省西安市作为西部开发龙头城市,近几年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居民住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当地房地产市场是西部最火热的地区之一。
本文选取了西安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城市居民的住宅消费行为所建构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分析市场需求及购买力,而通过数据模型进一步得出的住宅消费的潜在需求、潜在购买、潜在能力、经济承受力及变化趋势等客观的数据都可以用来评价和描述相应地区市场的发展情况,用以指导日后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另外,政府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时难度最大的便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居民的消费特征。
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开发的重镇,
具有相对典型发展特点的省会城市——西安市,针对城镇居民进行的专门数量研究,所得出的定量结论在描绘市场消费特征方面也可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所参考。
2、国外相关研究
Husock, Howard (1996年)认为,必须提出新的住宅政策模式。
他认为现有住宅政策对住宅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清楚,因此,必须将住宅政策视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完善的住宅所有制改革(特别是民营机构要发挥作用)、科学的住宅补贴和建立住宅交易市场等行动来"修补"现有的住宅政策。
Kose, Satoshi(1996年)则分析了住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以日本为案例,超前地研究了如何构建统一的住宅设计,来满足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对住宅的新的需求。
Best, Richard (1996年)以英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立住宅所有权制对启动英国住宅消费的影响,以及如何对低收入者进行住宅补贴。
Radford, Gail (1996年)在《现代美国住宅》一文中,仍然关注低收入阶层的住宅问题。
他认为:现代住宅政策仍应将低收入者的住宅问题纳入住宅政策体系中。
Burchell,Robert W.; Listokin, David (1997年)分析了美国的人口和经济因素对住宅政策的影响,着重考虑了美国的人口收入分布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Winnick, Louis(1995年)从城市化与住宅更新、住宅消费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从供应方和需求方进行住宅政策设计的利弊,并强调应更多地从需求方面来考虑住宅政策的改变。
对住宅政策最经典的文献是北欧和北美的学者(Donnison, 1967; Duclaud-williams, 1978, Heady, 1978, Lemeny, 1981, Ball, Harloe, 1988)。
对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的住宅政策的研究对中国的启示也较大,相应的文献有(Hegedus & Tosocs, 1983m Szelyeni,1989, Simmie, 1991, Marcuse, 1996 )。
他们对住宅政策的设计以及对经济转型国家住宅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化、市场分裂等现状进行了理论性阐述。
在住宅金融方面,MacDonald, Heather (1995年)等分析了二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建立对联邦住宅政策的影响,分析了住宅抵押贷款的获得与安全保证等具体策略。
其他相应的文献有(Aughton, H, 1990, Aughton H&Malpass, 1994)。
在住宅行政管理体制方面,Brat t, Rachel G.; Keating, W. Dennis等(1993年)分析了美国住宅政策的演变,认为存在问题是:(1)该政策体系对低收入者的住宅援助方面,缺乏总统和国会的支持;(2)过多地依赖私人企业来满足住宅消费的需求;(3)住宅与城市发展委员会自身存在结构上的冲突;(4)住宅与城市发展这一问题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
为此,他建议:(1)应将住宅与城市发展委员会一分为二,分别处理住宅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2)将所有的住宅项目纳入一个新的体系(计划)中;(3)建立国家住宅银行。
在住宅政策数量分析模型方面,加拿大学者Watson, Lesley; Wexler, Martin E等(1993年)构建了加拿大住宅关键需求分析模型,来模拟某地区住宅的充足性、适宜性和可提供性。
作者更强调远离直接的住宅成本分析与预算控制方法,倾向于让非赢利部门的介入来加强对住宅需求的管制。
Anas, Alex; Arnott, Richard J.等(1994年)开发了兼顾供应方政策与需求方政策的芝加哥住宅市场模型(CPHMM),该模型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对大城市的住宅市场进行模拟,因此,可以被政府、企业和其他非赢利性组织所采用。
对住宅与经济发展的文献只有(Ball, M., 1983 )《住宅政策与经济力》一文较有启发。
关于制度对住宅消费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对人们获取住宅方式的影响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恩格斯、卡斯特、以及雷克斯和墨尔的住宅制度理论。
恩格斯在《伦敦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调查》和《论住宅问题》中论述了工人阶级在房选择取向的社会制度背景。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导致了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在伦敦这类xxxx中购买到什么房屋,而只能选择租房。
恩格斯坚信,只要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变更了资本主义制度,住宅就会成为一种福利。
卡斯特从制度限制的角度来说明住宅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
卡斯特认为,市场信用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导致住宅不平等的根源。
市场信用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通常对社会弱者持漠视态度,这就使社会弱者在公共住宅分配上受到了极大限制。
另外,社会弱者通常不能把握由社会xxxx和社会制度所支持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作为住宅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所以社会弱者只能住在贫民区和过渡安置区。
与卡斯特一样,雷克斯和墨尔认为,人们能
否获得良好住宅同样受到制度的影响。
雷克斯和墨尔通过伯明翰的情况作了说明。
在伯明翰,人们能否获得住宅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信用制度,二是城市住宅部门所制定的制度标准。
对于前者,伯明翰城市住宅协会等机构根据个人收入能力来认定个体是否有资格获得购买公有住宅的信用贷款;对于后者,例如,伯明翰住宅机构规定,只有在伯明翰居住5年以及5年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公共住宅。
两种制度"有效地"剥夺了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满意住宅的途径,使他们只能流向贫民区和过渡地带。
对中国住宅政策的研究,其经典代表作是英国学者王亚萍(音译)和Alan Murie,他们系统地比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住宅政策的异同,特别将中国与东欧的房地产市场区分开来,指出中国住宅制度的改革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沿着"路径依赖"的轨迹发展,即保持住宅政策的渐进改革,而不是东欧式的"跃变"发展。
目前,对中国住宅政策的研究也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将住宅与中国的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Ma and Hanten, 1981, Badcock, 1986, Lin and Lee, 1990, Dowal1,1994)。
对中国住宅体制改革研究的文献有(Fong, 1988, Chiu and Lepton, 1992, Zhou and Logan, 1996)。
3、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住宅消费的分析,主要工作有廖英敏(1999年)的研究,他认为:住宅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是:住宅产品实现商业化,包括住宅产权的明晰化、住宅的可交易性和住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