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作者:吕顺超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6年第1期
吕顺超
信阳盛世金源食品有限公司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食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A
市为例,对其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稳定进行调查,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对这一领域的食品安全管
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一旦得不到保障,不仅会
危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在社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
的构建造成威胁。
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
售环节均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否则都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以A 市的食品
问题为例,对其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并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 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状况汇总
1.1 食品安全检测结果。
对A 市每年销售超过1 千万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食品检测,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食品卫生合格率由2001 年的88.6%上升至2014 年的95%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上升至93%;市区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下降至1.2%;水产品的氯
霉素残留检测均为零。
1.2 食品安全准入制度。
在国家大力提倡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指引下,A 市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等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极大的增强了食品安全系数。
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部分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ISO14000 和OSHMS18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无公害产品区;绿色食品专区覆盖率达到16.31%。
1.3 食品流通基础设施。
食品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产品批发
市场中,冷库建设率达到38.56%;配备了速测仪、污物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对市场的垃
圾进行分类,然后集中处理。
1.4 消费者安全意识方面。
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消费理念也由“以价格为中心”变为“价格和质量并重”。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促使市场流通环节各
部门也加大了安全防护措施。
对超市200 名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其中85%消费者关注食品保
质期;72%的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的关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相关因素。
而对农贸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却发现,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食品添加剂方面,
但关注人数不足50%。
2 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虽然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1 食品超标问题。
我国食品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食品存在超标问题。
食
品卫生不合格率达到5%、瘦肉精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散装食品不合格、病害肉屡禁不止,
这些都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2.2 食品安全检测费用高。
我国食品质量标准数量较多(近3000 个),但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比较繁琐,检测成本较高。
如对肉食品进行检测时,仅“瘦肉精”一项定性检测
就达到800 元,若要进行定量分析,费用将达到2000 元,全部标准检测可能要达到1 万元,
普通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检测费用。
2.3 食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缺失。
《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主要涉及食品生产
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卫生检测,但对于流通环节的法律条款相对缺乏。
食品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
节保持新鲜的难度较大,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强制约束,确保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质量。
2.4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而食品安全
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更是处于滞后阶段,对食品企业的信用数据收集工作也处于小范围尝试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体系。
从现状来看,构建食品企业卫生质量的信用体系难度较大,消息不
对称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消费者共同参与。
3 市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工程,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安
全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3.1 加强法制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逐渐完善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法律法规,给企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在
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可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法律,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3.2 提高检测技术,降低检测费用。
加快市场检测,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自检体系,配备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设备,降低企业的检测成本;二要完善委托检测制度,鼓励和引导
没有自检设备的企业,向第三方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要加大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创
新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检测费用。
3.3 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通过消费者需
求的变化,促使食品企业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和检测力度。
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需要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安全讲座、公益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消费者安全
意识的有效途径。
3.4 构建食品企业安全信用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部门的信息化
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以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的食品安全
共享平台;将各企业食品的安全检测结果传输至共享平台,从而建立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
用档案。
企业、政府、消费者可通过共享平台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检测状况,为后期的管理和消
费提供参考。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保障食品
安全,不仅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还能有效促进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食品由生产到销售需要
经过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区域,给管理和检测造成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流通流域食品安全检测得到了改善,但仍须在食品超标、检测费用高、法律依据不全等问题,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积极改进。
参考文献
[1]常璟宇,王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三难之困”华东地区食品安全调研纪实[J].中国食品,2011(01).
[2]张丽杰.北票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研报告[J].商场现代化,2014(24).
[3]尚闻“. 三绿工程”为食品流通安全护航[N].中国商报,2005(03).
[4]刘昕“.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解读食品安全形势[N].国际商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