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备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 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 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 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 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 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 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6.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7.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 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8.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有职无权。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 武、昭)的陵墓。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梳理




【必修一】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 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 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 声调悲凉。 7.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9.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0.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1.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专题备考
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
•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 理解 B • •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 •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 • 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2.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3.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代有学 识的人。 14.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15.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 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 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 “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16.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17.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 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18.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 月第一天。 19.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2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22.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 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2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 大家”。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 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治 舟 骚 然 烦 费 傅 言 索 民力 以 妨 农 功 而 于 中 国 无 丝 毫 之 益 宰 相 谓 其 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 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 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 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 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 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 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 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 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 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 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 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必修二】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 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 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5.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6.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7.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8.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9.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 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1.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人定:是亥时(相 当于现在的21—23时),文中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 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 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 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 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答案】D •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 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考题背景信息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 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 “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 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
一点四面
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
依法治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Fra bibliotek真题解析
(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法点拨
1.结合课文,分类积累。这类实词,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 课文,文中一般有注释。对这类实词含义的把握,分门别 类地积累是最好的方法。 2.分类搜集,突破重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庞 大的知识体系,光读课本还不足以应对高考。我们按照 不同类别搜集整理有计划的分类识记。 3.根据语境,推断含义。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 正相应”和《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都有“六 合”,前者可结合下文“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知道是 表时间的名词;后者结合上文“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是 表示地域的名词,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2016年·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 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 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 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 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 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 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 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 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 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 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 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 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 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 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 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 文化现象。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 义,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理解这类词语 的含义,必须掌握常识类实词和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相关方面的知 识。
文化常识类实词 理解文化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是2015、2016年课标全国卷两套试题出 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 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对 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 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 文化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