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磁共振成像与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磁共振成像与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乳管镜在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72例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患者行MRI和乳管镜检查,并将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
结果MRI 诊断和乳管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是60%,95.2%,40%,4.8%以及70%,98.3%,30%,1.7%。
乳管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6.11%(62/72),经MRI诊断的病理符合率59.7%(43/7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2.000,P=0.157)。
结论MRI和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都有较高价值,但都各有弊端,将两种方法结合,有望提高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水平。
标签:乳腺磁共振成像;乳管镜;病理性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占乳腺疾病的7%-10%,而病理性乳头溢液发生率为3%~8%[1]。
临床上常用乳腺B超,乳腺钼靶,选择性乳管造影等传统方法进行诊断,但上述检查方法容易造成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的乳腺微小疾病误诊,漏诊。
MRI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和无辐射等特点,非常适合乳腺的影像学检查且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诊断乳腺微小病变方面能够弥补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的局限性[2]。
乳管镜可直接进入乳管内,为乳头溢液患者提供了直视下发现及观察乳管内病变的检查方法[3]。
而对乳头溢液性病变的MRI与乳管镜比较研究少,本次研究旨在比较乳腺MRI与乳管镜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接收并完成手术治疗的乳头溢液患者116例,其中病例资料完整的72例,均为女性,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8.3岁。
病程7 d~12年,平均病程35月。
其中单孔溢液66例,多孔溢液6例。
可扪及肿块3例;血性溢液42例,淡黄清亮浆液性溢液19例,无色水样溢液4例,乳汁样溢液3例,浑浊黄色溢液4例,72例患者均行MRI和乳管镜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完善术后病理確诊。
1.2方法MRI:采用飞利浦3.0T超导MRI,乳腺MRI 检查的矩阵为256×192,横断位为35 cm×35 cm、矢状位为20 cm×20 cm,层厚/间距为5/1(mm)。
动态增强时外周静脉注入顺磁性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2 mmol/kg。
注射对比剂后行多回合连续动态扫描,每回合扫描时间为20~25 s,一般进行6 个回合扫描,同时结合使用脂肪抑制序列。
所有患者影像结果由高级别影像科医生审核并进行影像诊断。
乳管镜:采用北京博莱德公司生产乳管镜。
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寻找溢液管道,5 mm平头针插入溢液乳管,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5-10号探针扩张溢液乳管,放入乳管镜,保持进镜方向与乳管走形方向一致,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在屏幕上观察并记录病变部位,亚甲蓝标记溢液乳管开口。
乳头表面涂抗生素软膏,无菌纱布覆盖,禁浴24 h。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
计数治疗采用χ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乳管镜下乳头状瘤58例,其中病理证实为乳管内乳头状瘤52例,另外3例病理结果分别是导管内癌3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导管扩张1例。
乳管镜下诊断导管内癌9例,而病理证实为导管内癌有6例,其余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乳头状瘤1例。
乳管镜下诊断为乳管炎3例,而病理证实乳管炎有2例,另外1例为导管内癌。
乳管镜下诊断为导管扩张2例,其中病理证实导管扩展2例。
MRI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其中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有32例,另2例为乳腺囊性增生病,1例导管内癌。
MRI诊断为导管内癌8例,其中病理证实导管内癌有7例,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
MRI诊断乳腺囊性增生20例,其中病理证实乳腺囊性增生有2例,其余1例为导管内癌,17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MRI诊断为导管扩张2例,其中病理证实导管扩张有2例。
MRI报告未见异常有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导管扩张1例,乳腺炎2例,导管内癌1例。
乳管镜诊断,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见表1。
乳管镜诊断灵敏度60%,特异度95.2%,假阴性率40%,假阳性率4.8%,正确指数0.572,阳性似然比12.5,阴性似然比0.42,一致率90.3%,见表2。
MRI诊断灵敏度70%,特异度98.3%,假阴性率30%,假阳性率1.7%正确指数0.63,阳性似然比41.2,阴性似然比0.3,一致率94.4%,见表3。
经乳管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6.11%(62/72),经MRI诊断的病理符合率59.7%(43/7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2.000,P=0.157)。
3 讨论
病理性乳头溢液有多种原因,乳腺良恶性疾病均可表现为乳头溢液,如: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乳腺感染等[4];乳腺外的因素包括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口服避孕药,氯丙嗪等。
因此,对于乳头溢液患者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是做出正确临床诊断的重要因素。
与乳管镜相比,MRI检查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更好的显示肿瘤本身和瘤周环境,增强扫描可以从血液动力学方面对肿瘤进行更好的评价,本研究中MRI诊断灵敏度70%,特异度98.3%高于乳管镜诊断的灵敏度60%,特异度95.2%,与张芹,胡兵等[5]人报道的结果大致相同。
但MRI存在不足,本研究中有7名患者MRI表现为阴性,病理诊断为阳性,分析可能的原因:①MRI不易显示病灶内的小钙化,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图像有较多重叠,当乳腺导管内较小的病变伴有乳腺增生结节形成时,病灶可淹没在增生结节中,对于直径<1 cm,尤其是<5 mm的病变不易检出。
②MRI图像易受呼吸、心脏搏动伪影的影响,同时要求患者俯卧位40 min,患者依从性较差。
与MRI相比,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直观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提高乳管内微小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率,尤其是T0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可提高保乳手术率。
本研究中,乳管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6.11%(62/72)。
但部分导管内良,恶性病变乳管镜直视下很难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应用受到局限。
本研究中,有10名患者乳管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分析乳管镜与病理结果不同的原因:如乳管分支多,走形复杂,乳管狭窄时(生理性狭窄,乳管内占位,乳腺炎时管壁粗糙增厚)乳管镜无法通过狭窄的乳管,造成远端的病变漏诊。
本研究中一名患者在乳管境下发现有占位,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但病理诊断仅为乳管扩张可能的原因是导管内病变微小,病理肉眼观察时较难发现。
导管内乳头状瘤质脆、易脱落,可能因挤压冲洗而丢落,病理肉眼观察时较难发现,取片后病理诊断为导管扩张。
但也不能排除肿瘤体积小,病理检查过程中未被发现。
综上所述,MRI,乳管鏡对病理性乳头溢液都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各具有优势,将两者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弥补不足,降低漏诊率,误诊率,为病理性乳头溢液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R. J.Santen,et al breast disorders[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353(3):275-285.
[2]L. Chen,et al.Bloody nipple discharge is a predictor of breast cancer risk:a meta-analysis[J].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2,132(1):9-14.
[3]N,Haponiuk I,Jaskiewicz J.The significance of ductoscopy of mammary ducts in the diagnostics of breast neoplasms[J].Wideochir Inne Tech Malo Inwazyjne,2015,10(1):79-86.
[4]M. H. Fuchsj?ger,M. O. Philipp,C. Loewe,T. H. Helbich.Management of nipple discharge[J].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2003,115(supplement 2):33-39.
[5]张芹,胡滨,胡兵.超声造影与MRI诊断乳头溢液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03:171-174.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