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化学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年冬季联赛(高二)
化学(答案在最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5页,第Ⅱ卷第6至第
8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N-14
O-16Mg-24
S-32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天宫课堂”的如期开讲、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五号采回月壤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月壤中的3He 与地球上的4He 互为同位素B.杭州亚运会火炬所用燃料甲醇()3CH OH 为有机物C.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火箭所用推进剂为液氮和液氢
D.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32CH COONa 3H O ⋅并放热的过程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答案】C 【解析】
【详解】A .3He 与4He 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核素互为同位素,A 项正确;B .根据物质的分类依据可知,3CH OH 是有机物,B 项正确;
C .火箭推进剂通常包括燃料和氧化剂,两者混合遇高温、明火能燃烧,液氮较稳定,遇液氢在高温或明火不能燃烧,C 项错误;
D .乙酸钠与水生成32CH COONa 3H O ⋅是化学变化,同时放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D 项正确;故选C 。
2.反应()()223N g 3H g 2NH ,ΔH 0+<
,达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图像与条件变化一致的是A .增大2N 浓度
B .改变压强
C .升高温度
D .加入催化剂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2H 的转化率随()2c N 的增大而增大,A 错误;B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由图像知12P P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移,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B 正确;
C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 减少,C 错误;
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D 错误;故选B 。
3.臭氧分解322O 3O 的反应历程包括以下反应:反应①32O O O →+⋅(快);反应
②32O O 2O +⋅→(慢)。
大气中的氯氟烃光解产生的氯自由基(Cl ⋅)能够催化3O 分解,加速臭氧层的破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能:反应①>反应②
B.3O 分解为2O 的速率主要由反应①决定
C.Cl ⋅参与反应提高了3O 分解为2O 的平衡转化率
D.Cl ⋅参与反应①、②,改变3O 分解的反应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由反应②速率慢,则②活化能大,活化能反应①<反应②,A 错误;
B .3O 分解的反应速率取决于慢反应,B 错误;
C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C 错误;
D .Cl ⋅参与了反应①和②,加快了3O 的分解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历程,D 正确;答案选D 。
4.下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验证NaOH 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检验3NaHCO 分解产生的2
CO 除去2CO 中混有的少量HCl
由32FeCl 6H O ⋅制取无水3FeCl 固体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将NaOH 固体放置在pH 试纸上无现象;NaOH 固体上滴加水后pH 试纸变蓝;pH 试纸上只滴加水,呈现中性的颜色,采用该对照可以达到实验目的,A 正确;
B .检验3NaHCO 分解产生2CO 选择2Ca(OH)溶液,2CO 不与2CaCl 溶液反应,B 错误;
C .除去2CO 中混有的少量HCl ,应选择饱和3NaHCO 溶液,因23Na CO 能与2CO 反应,C 错误;
D .32FeCl 6H O ⋅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水解生成3Fe(OH),得不到32FeCl 6H O ⋅,不能采用直接蒸发结晶的
方式,D 错误;答案选A 。
5.某小组实验验证“23Ag Fe
Fe Ag +
+
+↓++ ”为可逆反应,并通过测定Ag +浓度计算其平衡常数。
实验Ⅰ.将1
240.0100mol L Ag SO -⋅溶液和140.0400mol L FeSO -⋅溶液()pH 1=等体积混合,产生灰黑色
沉淀,溶液呈黄色。
实验Ⅱ.将少量Ag 粉中与()1
2430.0100mol L Fe SO -⋅溶液()pH 1=混合,固体完全溶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
32c Fe K c Fe c Ag +++=
⨯B.实验Ⅰ、Ⅱ说明23Ag Fe
Fe Ag +
+
+
++ 为可逆反应
C.通过测定实验Ⅱ清液中的Ag +浓度计算其平衡常数
D.实验Ⅱ中,不宜用()33Fe NO 溶液代替()243Fe SO 溶液【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可知,I 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
32c Fe K c Fe
c Ag ++
+
=⨯,A 项正确;
B .实验Ⅰ说明23Ag Fe
Fe Ag +
+
+++ 正反应可以发生,实验Ⅱ说明23Ag Fe Fe Ag +++++ 的
逆反应可以发生,B 项正确;
C .实验Ⅱ的现象说明反应发生了,由于固体完全溶解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不可以通过测定实验Ⅱ清液中的Ag +浓度计算其平衡常数,C 项错误;
D .()33Fe NO 溶液中的3NO -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也能与Ag 发生反应,D 项正确;
故选C 。
6.2NO 的储存和还原技术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时排放的2NO ,原理如图1所示。
用2H 模拟尾气中还原性气体研究了()32Ba
NO 的催化还原过程,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为()22324NO O 2BaO 2Ba NO ++=
B.储存和还原技术也能降低尾气排放的NO
C.012.5s ~内,水蒸气的生成速率为()()
4
2v H O 1.010mol /L s -=⨯⋅D.反应②分两步进行,第二步()32Ba NO 消耗的速率大于第一步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转化关系图可知,反应①为()22324NO O 2BaO 2Ba NO ++=,A 正确;
B .根据NO 2的储存和还原技术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时排放的NO 2,NO 和氧气反应生成NO 2,则储存和还原技术也能降低尾气排放的NO ,B 正确;
C .由图1、图2可知012.5s ~发生反应:()32
232Ba NO 8H BaO 5H O 2NH ++↑+↑高温
,012.5s ~内,
2H 的浓度改变了31210mol L --⨯⋅,故()2H O g 的浓度改变了315
2.0010mol L ,012.5s 8
--⨯⨯⋅~内
()2H O g 的平均反应速率()()
3
425
2108v H O 1.010mol /L s 12.5
--⨯⨯==⨯⋅,C 正确;
D .由图2可知,反应②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32
232Ba NO 8H BaO 5H O 2NH ++↑+↑高温
;第二
步为:()33
2223Ba NO 10NH 3BaO 15H O 8N ++↑+↑高温
;两个阶段时间相同,根据得失电子转移生
成或消耗1mol 的氨气,第一步会消耗0.5mol 硝酸钡,第二步消耗0.3mol 硝酸钡,因此第二步Ba(NO 3)2消耗的速率小于第一步的,D 错误;答案选D 。
7.室温下,向2310mL0.100mol/LNa CO 溶液中逐滴滴加0.100mol /LHCl 溶液,整个反应过程中无气体逸出,测得混合溶液的pH 随加入HCl 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溶液的溶质主要为23NaCl Na CO 、
B.b 点溶液中()
()
2-
323c CO >c H CO C.c 点溶液中(
)()()()()()
+
+
--2--
3
3
c Na
+c H =c OH +c HCO +2c CO +c Cl D.取d 点溶液加热至沸腾,然后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 不变【答案】C 【解析】
【分析】加入10ml 0.100mol/L 盐酸时,盐酸与10ml 0.100mol/L 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得到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加入20ml 0.100mol/L 盐酸时,盐酸与10ml 0.100mol/L 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得到氯化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则图中a 点为碳酸钠、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b 点为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c 点为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d 点为氯化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
【详解】A .由分析可知,a 点溶液的溶质主要为碳酸钠、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故A 错误;
B .由分析可知,b 点为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溶液显碱性说明碳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溶液中碳酸浓度大于碳酸根离子浓度,故B 错误;
C .由分析可知,c 点为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
()()()()()()
++--2--33c Na +c H =c OH +c HCO +2c CO +c Cl ,故C 正确;
D .由分析可知,d 点为氯化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将溶液加热至沸腾时,碳酸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浓度减小,溶液酸性降低,pH 变大,故D 错误;故选C 。
8.在T ,HCl ℃气体通过铁管时,发生腐蚀反应(X):()()()()22Fe s 2HCl g FeCl s H g ΔH 0++< ,
()K 0.33=。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X 低温下可以自发进行
B.降低反应温度,可减缓反应X 的速率
C.T ℃时,若气体混合物中()()1
2c HCl c H 2.0mol L -==⋅,铁管被腐蚀
D.反应X 的H ∆可通过如下反应获得:()()()221Fe s Cl g FeCl s ΔH + 、()()()222
H g Cl g 2HCl g ΔH +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反应()()()()22Fe s 2HCl g FeCl s H g ++ 的ΔH 0,ΔS 0<<,根据ΔH TΔS 0-<可知。
低温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A 正确;
B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知,反应速率随温度降低而降低,B 正确;
C .根据反应()()()()22Fe s 2HCl g FeCl s H g ++
可知,2
2
Q 0.5K 2==>,有利于该反应逆向进行,铁管不易被腐蚀,C 错误;
D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X 的12ΔH ΔH ΔH =-,D 正确;故答案为:C 。
9.下列实验中,对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装置及操作分别测定20℃和
80℃蒸馏水的电
导率
向右推动活塞,压缩体积
现象产生气泡速
率加快
溶液红色加深
80℃蒸馏水的电
导率大于20℃的
气体红棕色先变深,再变浅
解释
2MnO 降低
增大反应物浓度,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Fe 3SCN +-+3Fe(SCN) 平
衡正移
2H O H OH +-+平衡
正移
224N NO O 2 平
衡先逆移,再正移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 .2MnO 使22H O 溶液产生气泡速率加快的原因是2MnO 催化了22H O 溶液的分解反应,由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微观机理可知,2MnO 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A 正确;B .加入3滴1mol ⋅L −1KSCN 溶液,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反应33Fe 3SCN Fe(SCN)+
-+ 平衡正向移
动,颜色加深,B 正确;
C .根据80℃蒸馏水的电导率大于20℃的可知,水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是因为升高温度,
2H O H OH +-
+ 平衡正向移动,C 正确;
D .向右推动活塞,压缩体积,气体红棕色先变深再变浅,是因为体积减小,()2c NO 增大,颜色加深,颜
色变浅是因为2242NO N O 平衡正向移动导致的,D 错误;
故选D 。
10.将过量3CaCO 粉末置于水中,达到溶解平衡:()()()2233CaCO s Ca
aq CO aq ,pH 9+
-
+≈ 。
[已
知:()9
sp 3K CaCO 3.410-=⨯,()5
sp 4K CaSO 4.910-=⨯,()7
a123K H CO 4.510-=⨯,
()11a 223K H CO 4.71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上层清液中:()()()()
223
3
2
3
c Ca
c CO c HCO c H CO +
--=++B.上层清液中:
()
()
323
c HCO 21c CO --≈C.向体系中通入2
CO 气体,溶液中()2c Ca +
堿小
D.向体系中加入24Na SO 溶液,存在:
()()()()225
3443CaCO s SO aq CaSO s CO aq ,K 6.910
---++≈⨯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上层清液为3CaCO 的饱和溶液,存在()()()222333
CaCO s Ca
aq CO aq ,CO +
--
+ 存在水解平衡,根据原子守恒,(
)()()()223
3
2
3
c Ca
c CO c HCO c H CO +
-
-=++,A 正确;
B .3
CaCO 的饱和溶液pH 9≈,根据()
()()
()93
11
a2
2
3
11
2a2
3
c HCO c H 110
K H CO 4.710,21K 4.710c CO -+
----⨯=⨯==≈⨯,
B 正确;
C .向体系中通入2CO 气体,发生反应:
()322332CaCO H O CO Ca HCO ,CaCO ++=转化为()32Ca HCO ,溶液中(
)2c Ca
+
增大,C 错误;
D .体系中存在:()()()()2234
43CaCO s SO aq CaSO s CO aq -
-
++ ,
()()
()()()()()()
22233sp 35222sp 444c CO c CO c Ba K BaCO K 6.910K BaSO c SO c SO c Ba
-
-
+---+⨯=
==
≈⨯⨯,D 正确;
故选C 。
11.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工业上的重要反应,可用于制氢。
水煤气变换反应:()()()()1
222CO g H O g CO g H g ΔH 41.2kJ mol -++=-⋅
该反应分两步完成:()()()()1
2334213Fe O s CO g 2Fe O s CO g ΔH 47.2kJ mol -++=-⋅ ()()()()34223222Fe O s H O g 3Fe O s H g ΔH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2ΔH 6.0kJ mol
-=-⋅B.恒定水碳比()()2n H O n CO ⎡⎤⎢⎥⎣⎦
,增加体系总压,2H 的平衡产率增大
C.通入过量的水蒸气可防止34Fe O 被进一步还原为Fe
D.通过充入He 气增加体系总压,可提高反应速率【答案】C 【解析】
【详解】A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1
-1
-1
21ΔH =-ΔH +ΔH=--47.2kJ mol +-41.2kJ mol =+6.0kJ mol
⋅⋅⋅,
A 错误;
B .水煤气变换反应:()()()()222CO g H O g CO g H g ++ 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恒定水碳
比()()2n H O n CO ⎡⎤
⎢
⎥⎣⎦
,增加体系总压,平衡不移动,2H 的平衡产率不变,B 错误;
C .通入过量的水蒸气,有利于反应()()()()3422322Fe O s H O g 3Fe O s H g ++ 正向进行,可防止34Fe O 被进一步还原为Fe ,C 正确;
D .充入He 气增加体系总压,但不能增加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气体的浓度,不能提高反应速率,D 错误;答案选C 。
12.室温下,向新制酸化的和未酸化的10.1mol L -⋅的4FeSO 溶液中通入氧气且搅拌时,pH 变化曲线如图。
已知:3Fe(OH)的39
sp K 2.810
-=⨯;2Fe(OH)的17
sp K 4.910
-=⨯3Fe +开始沉淀时的pH 1.5≈;2Fe +开始沉淀时的pH 6.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 点对应的溶液中2Fe +水解程度大于P 点对应的溶液中2Fe +水解程度
B.导致M 点N →点pH 升高的反应为:23224Fe
O 4H 4Fe 2H O
+
++++=+C.导致P 点Q →点pH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2222Fe
2H O Fe(OH)2H
+
+++ D.O 点和Q 点后pH 变化不大,推测两个反应体系中一定不再发生2Fe +的氧化反应【答案】B 【解析】
【详解】A .4FeSO 溶液中存在:222Fe
2H O Fe(OH)2H +
+
++ ,M 点()
c H -
+
较P 点大,H +抑制
2Fe +水解,所以M 点对应的溶液中2Fe +水解程度小于P 点对应的溶液中2Fe +水解程度,A 错误;
B .M 点N →点pH 升高,因为2Fe +在酸性条件下被2O 氧化,发生反应:
23224Fe O 4H 4Fe 2H O +++++=+,B 正确;
C .由于P 点和Q 点的pH 1.5>,根据已知可知,P 点Q →点pH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22234Fe O 10H O 4Fe(OH)8H ++++=↓+,C 错误;
D .由M 点N →点过程中发生的反应23224Fe
O 4H 4Fe 2H O +
++++=+可知,溶液中2Fe +被氧化过程消
耗H +,O 点之后pH 接近于1.7,发生的反应()323Fe
3H O Fe OH 3H +
+
++ ,该反应产生H +,这两
个反应同时进行,pH 变化不大;Q 点后pH 变化不大,可能是22234Fe
O 10H O 4Fe(OH)8H +
+
++=↓+速率降低,导致pH 变化不大,不能根据O 点和Q 点后pH 变化不大,推测两个反应体系中一定不再发生
2Fe +的氧化反应,D 错误;
故选B 。
13.常温时,向浓度均为1
0.10mol L -⋅、体积均为0V 的MOH 和ROH 溶液加水稀释至体积V ,
pH 随0
V
lg V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 是强碱
B.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c 点
C.a 点和b 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当0V
lg 2V =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
()
c R c M ++
减小【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图可知,10.10mol L -⋅的MOH 的pH 13=,10.10mol L -⋅的ROH 的pH 13<,所以MOH 是强碱,ROH 是弱碱,A 项正确;
B .ROH 是弱碱,b 点相对于c 点稀释了100倍,根据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可知,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c 点,B 项正确;
C .由图可知,a 点和b 点溶液的pH 相同,根据影响水电离的因素可知,a 点和b 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C 项正确;
D .MOH 是强碱完全电离,升高温度()c M
+
不变,ROH 是弱碱不完全电离,升高温度ROH 的电离程度
增大,()c R +
增大,()()
c R c M +
+
增大,D 项错误;故选D 。
14.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试剂a
①
水
产生黑色沉淀,放置
后不发生变化②
5%NaOH 溶液
产生黑色沉淀,放置
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③
40%NaOH 溶液
产生黑色沉淀,放置
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④
取③中放置后的悬浊液1mL ,加入4mL40%NaOH 溶
液
溶液紫色迅速变为
绿色,且绿色缓慢加
深
⑤
取③中放置后的悬浊液1mL ,加入24mL4H O
溶液紫色缓慢加深
资料:水溶液中,2MnO 为棕黑色沉淀,2Mn(OH)为白色沉淀,24MnO -
呈绿色;浓碱性条件下,4MnO -可被O H -还原为24MnO -;NaClO 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知,碱性环境中,二价锰化合物可被氧化到更高价态
B.④中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的可能原因是:4MnO -被O H
-还原生成24MnO -C.⑤中紫色缓慢加深的主要原因是:242423MnO 2H O 2MnO MnO 4OH
-
-
-
+=++D.③中未得到绿色溶液,可能是因为24MnO -被氧化为4MnO -的反应速率快于4MnO -被还原为24MnO -的反应
速率【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实验①②现象知,中性下Mn 2+被氧化为黑色MnO 2,碱性下Mn 2+被氧化为4MnO -,A 项正确;
B .将③中放置后的悬浊液1mL 加入4mL40%NaOH 溶液,碱性增强,根据浓碱性条件下4MnO -可被OH
-还原为24MnO -,发生反应:--2-
44224MnO +4OH =4MnO +O +2H O ↑,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B 项正确;
C .③中放置后的悬浊液存在24MnO ClO MnO -
-
、、和OH -等,将③中放置后的悬浊液1mL 加入4mLH 2O ,
溶液碱性减弱,NaClO 氧化性增强,紫色加深说明NaClO 将2MnO 氧化为4MnO -,主要发生反应
----2422MnO +3ClO +2OH =2MnO +3Cl +H O ,C 项错误;
D .③中浊液中存在24MnO ClO MnO -
-
、、和OH -等,存在反应:
ⅰ.--2-44224MnO +4OH =4MnO +O +2H O ↑、ⅱ.2-----
4242MnO ClO H O=2MnO C +l ++2OH +,在浓碱性条件下,(
)-
OH c 和()-
ClO c 均很大时,反应ⅱ速率快于反应ⅰ,③中未得到绿色溶液,D 项正确;
答案选C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
15.对废催化剂进行回收可有效利用金属资源。
某废催化剂主要含铝()Al 、锄()Mo 、镍()Ni 等元素的氧化物及少量的硫化物,一种回收利用工艺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Ⅰ.25℃时,23H CO 的711
a1a2K 4.510,K 4.710--=⨯=⨯Ⅱ.()8
sp 4K BaMoO 3.510-=⨯;()9
sp 3K BaCO 2.610
-=⨯Ⅲ.酸性:2423
H MoO H CO >Ⅳ.该工艺中,pH 6.0>时,溶液中Mo 元素以24MoO -
的形态存在。
(1)焙烧中,废催化剂需粉碎,目的是_______。
(2)操作①是_______。
(3)生成固体X 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溶液3中,主要存在的钠盐有NaCl 和Y ,Y 为_______(填化学式);往溶液3中添加适量NaCl 固体后,分别依次通入足量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气体,可析出Y 。
(5)为避免制备的4BaMoO 中混入3BaCO 沉淀,溶液中()(
)234
c HCO :c MoO -
-
=_______(列出算式即可)
时,应停止加入2BaCl 溶液。
(6)废气经处理后排入空气。
空气中2SO 的简易测定方法如图所示。
a .准确移取415mL510mol L --⨯⋅碘溶液,注入测定装置的试管中,加入23~滴淀粉溶液,此时溶液呈_______色。
b .连接仪器,在测定地点慢慢抽气,每次抽气100mL ,直到溶液的颜色全部褪尽为止,共抽气n 次。
空气中2SO 的含量为_______1mg L -⋅。
c .若空气中允许2SO 最大含量为10.02mg L -⋅,则抽气次数n ≥_______次才符合标准,否则超标。
【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废催化剂充分焙烧
(2)
过滤(3)
22233
AlO CO 2H O Al(OH)HCO --
++=↓+或
[]
4233
Al(OH)CO Al(OH)HCO -
-
+=↓+(4)
①.3NaHCO ②.3NH ③.2
CO (5)
79
118
110 2.6104.710 3.510----⨯⨯⨯⨯⨯⨯(6)①.蓝②.
1.6n
③.80
【解析】
【分析】废催化剂和NaOH 固体混合焙烧,Al 转化为NaAlO 2、Mo 转化为Na 2MoO 4,Ni 等不反应,之后加水浸取,得到含有NaAlO 2、Na 2MoO 4的溶液,Ni 不溶解,过滤向滤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NaAlO 2转化为Al(OH)3沉淀,过滤后在向滤液中加入适量BaCl 2,得到BaMoO 4沉淀。
【小问1详解】
粉碎废催化剂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废催化剂充分焙烧,答案:粉碎废催化剂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废催化剂充分焙烧;【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操作①是过滤;答案:过滤;【小问3详解】
溶液1的主要微粒有224AlO MoO OH -
-
-
、、和Na +等,通入过量2CO 生成固体X ,则X 为3Al(OH),离
子方程式22233AlO CO 2H O Al(OH)HCO -
-
++=↓+;答案:22233AlO CO 2H O Al(OH)HCO -
-
++=↓+;
【小问4详解】
溶液2中主要含有243MoO HCO -
-
、和Na +等,加入2BaCl 溶液并调pH 7.0=,溶液3的主要物质有NaCl
和3NaHCO ,Y 为3NaHCO ;由侯氏制碱原理可知,向溶液3中添加适量NaCl 固体后,应分别依次通入足量3NH 和2CO 气体,可析出3NaHCO ;答案:3NaHCO ;3NH ;2CO ;【小问5详解】
由233HCO CO H --+
+ ,依据()()()()
23a2233c CO c H K H CO c HCO -
+-
⨯=
,可得
()()()
()
233a223c H c CO c HCO K H CO +-
-
⨯=
;
()
()
()()
()()()
()2229
33sp 38222sp 444c CO c CO c Ba K BaCO 2.610K BaMoO 3.510
c MoO c MoO c Ba --
+---
-+
⨯⨯===⨯⨯,
()
()
()()
()
()
()()
()()
23233a22322244a2234c H c CO c HCO c H c CO K H O c MoO c MoO K H CO c MoO +-
-+--
-
-
⨯⨯=
=
⨯()()()()
79sp 3118a223sp 4c H K BaCO 110 2.610K H CO K BaMoO 4.710 3.510+----⨯⨯⨯⨯=
=⨯⨯⨯⨯。
答案:79
118
110 2.6104.710 3.510
----⨯⨯⨯⨯⨯⨯;【小问6详解】
a .准确移取415mL510mol L --⨯⋅碘溶液,注入测定装置的试管中,加入23~滴淀粉溶液,此时溶液呈蓝色。
b .由22224I SO 2H O 2HI H SO ++=+,所以的2SO 含量为3431
3
5105106410 1.6mg L n 10010n
----⨯⨯⨯⨯⨯=⋅⨯⨯。
c .
11.60.02mg L n
-≤⋅;n 80≥次。
答案:蓝;1.6
n ;80。
16.乙烯是石油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料,可以由乙烯得到有机高分子材料、药物等成千上万种有用的物质。
Ⅰ.合成聚氯乙烯(PVC)和用作汽油抗震剂的32CH CH Cl
(1)A 结构简式是_______。
(2)B→D 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3)E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4)32M CH CH Cl →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
Ⅱ.除用乙烯合成乙醇外,我国科学家开发了基于煤基合成气()2CO H 、生产乙醇的路线。
乙醇可用作燃料,也可用于生产医药、化妆品、酯类等。
(5)生成N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6)生成有机物T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①3CH OH 可循环利用
②乙醇属于烃类物质,可添加在汽油中作燃料③用饱和NaOH 溶液可除去T 中混有的Q
(8)加氢生成32CH CH OH 和3CH OH ,反应的()()233n H :n CH COOCH =_______。
【答案】(1)()3223332CH CH CH CH CH CH CH 、(2)加成反应
(3)2CH CHCl
=(4)25050033232CH CH Cl CH CH Cl HCl ~+−−−−
→+℃
(5)Cu
322322CH CH OH O 2CH CHO 2H O ∆
+−−→+(6)24
H SO
3323232CH COOH CH CH OH CH COOCH CH H O ∆
++ 浓(7)②③(8)2:1
【解析】
【分析】Ⅰ.丁烷A 裂解生成的B 为乙烯,M 为乙烷,乙烯和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D 为1,2-二氯乙烷,由PVC 可逆推出E 的结构简式为2CH CHCl =;乙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乙烷和W 氯化氢;Ⅱ.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的N 为乙醛,乙醛继续被氧化生成的Q 为乙酸,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T ,T 为乙酸乙酯。
【小问1详解】
A 的分子式为410C H ,是丁烷,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正丁烷和异丁烷,其结构简式为
3223CH CH CH CH 、()332CH CH CH ;
【小问2详解】
B 为乙烯,B→D 的反应是乙烯和氯气发生的加成反应;【小问3详解】
由PVC 的结构可逆推出E 的结构简式为2CH CHCl =;【小问4详解】
M 是乙烷,乙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乙烷,其化学方程式为:
250~500332
32CH CH Cl CH CH Cl HCl +→+℃
;
【小问5详解】
N 为乙醛,乙醇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Δ
32232Cu
2CH CH OH O 2CH CHO 2H O +→+;
【小问6详解】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酸脱羟基醇脱氢生成乙酸乙酯,其方程式为:
24
Δ
3323232H SO CH COOH CH CH OH CH COOCH CH H O ++ 浓;
【小问7详解】
①乙酸甲酯加氢后生成的甲醇可作为前面生成甲醚的原料,故可循环使用,①正确;②烃是只含碳氢元素的物质,故乙醇不属于烃类物质,②错误;
③T 为乙酸乙酯,Q 为乙酸,乙酸乙酯和乙酸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该用饱和23Na CO 溶液和乙酸发生化学反应而将乙酸除去,③错误;故选②③;【小问8详解】
1mol 乙酸甲酯和氢气加成生成1mol 乙醇和1mol 甲醇,增加了4mol 氢原子,故1mol 乙酸甲酯需要2mol
的氢气,故()()233n H n 21CH COOCH =::。
17.“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之一,
研究甲烷的燃烧技术可减少CO 2的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
Ⅰ.甲烷直接燃烧可达到2800℃左右的高温,主要发生反应ⅰ,可能发生副反应ⅱ。
ⅰ.()()()()1
422211
CH g 2O g 2CO g 2H O g ΔH 802.3kJ mol ,K -+=+=-⋅ⅱ.()()()()42222CH g O g 2CO g 2H O g ΔH ,K +=+ⅲ.……
33
ΔH ,K
(1)利用1ΔH 和3ΔH 计算2ΔH 时,反应ⅲ是_______;2K =_______(用13K ,K 表示)。
Ⅱ.化学链燃烧技术有利于2CO 的捕获和综合利用。
较高温度下,将恒定流速的4CH 在1t 时刻通入反应器与载氧体23Fe O 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流出气体中各组分的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
待反应①完成后,3t 时刻向反应器中通入一段时间氩气,4t 时刻再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发生反应②,实现载氧体的循环再生。
(2)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载氧体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填“提供电子”或“接受电子”)。
(3)恒压条件下,反应①在某密闭容器中反应,平衡后通入He 气,测得一段时间内2CO 物质的量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
(4)结合图2,依据4t 时刻产生2CO ,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文字解释2t 时刻流出4CH 速率突然增大的可能原因_______。
已知:失重率=
100%
m m m -⨯样品剩余固体
样品
Ⅲ.某同学采用重量分析法探究载氧体的还原产物及循环效果,实验过程如下:在装置中放置一定量的23Fe O ,加热条件下通入足量4CH ,充分均匀反应,分析固体失重率。
(5)650℃时载氧体的还原产物主要为34Fe O 。
结合简单计算......
说明1000℃时,载氧体的主要还原产物为
_______,依据是_______。
Ⅳ.有人设想利用“4CaSO CaS -”间的转化实现4CH 的化学链燃烧过程,按图1的呈现方式。
(6)将该转化关系在虚线框内画出_______。
【答案】17.
①.()()()222CO g O g 2CO g +=或()()()
222CO g 2CO g O g =+②.13K /K 或
13
K K ⋅18.
①.()()()()()
4232342CH g 12Fe O s CO g 8Fe O s 2H O g +=++②.接受电子
19.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恒压时通入He ,容器体积增大,Q K <,平衡正向移动,2CO 的物质的量增大20.4
2CH C 2H +高温
,产生的积炭覆盖载氧体,减小了载氧体和4CH 的接触面积,降低了4CH 与载氧
体的反应速率21.
①.FeO 或FeO 和34
Fe O ②.231molFe O 每失去1molO ,失重率为
16
100%10%160
⨯=,与9.00%接近
22.
【解析】【小问1详解】
根据盖斯定律,利用1ΔH 和3ΔH 计算2ΔH 时,若反应i+反应iii 得到反应ii ,可得出反应ⅲ是
()()()222CO g O g 2CO g +=,若反应ii 等于反应i-反应iii ,可得反应iii 为()()()222CO g 2CO g O g =+],
结合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213K K /K =[或13K K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故答案为:
()()()222CO g O g 2CO g +=或()()()222CO g 2CO g O g =+;213K K /K =[或13K K ⋅](其他合理答案
也给分);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①的反应方程式是()()()()()423234223CH g 12Fe O s CO g 8Fe O s 2H O g Fe O +=++;
是氧化剂,反应中接受电子,故答案为:()()()()()4232342CH g 12Fe O s CO g 8Fe O s 2H O g +=++;接受电子;
【小问3详解】
反应①:()()()()()4232342CH g 12Fe O s CO g 8Fe O s 2H O g +=++是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恒压时通入He ,容器体积增大,Q K <,平衡正向移动,2CO 的物质的量增大,故答案为: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恒压时通入He ,容器体积增大,Q K <,平衡正向移动,2CO 的物质的量增大;
【小问4详解】
由图2可知,3t 时刻4CH 的浓度为零,4t 时刻再通入一段时间空气有2CO 生成,故2t 时刻之前存在通入的4CH 受热分解产生C 覆盖在载氧体的表面,使载氧体和4CH 的接触面积减小,降低了4CH 与载氧体的反应速率,2t 时刻流出4CH 速率突然增大,故答案为:42CH C 2H +高温,产生的积炭覆盖载氧体,减小了载氧体和4CH 的接触面积,降低了4CH 与载氧体的反应速率;
【小问5详解】
231molFe O 每失去1molO ,失重率为16100%10%160
⨯=,与9.00%接近,所以主要还原产物是FeO ,故答案为:FeO 或FeO 和34Fe O ;231molFe O 每失去1molO ,失重率为
16100%10%160⨯=,与9.00%接近;
【小问6详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转化关系图,故答案为:。
18.将足量2SO 通入3AgNO 溶液中,产生沉淀。
探究反应原理及沉淀成分,装置如下(加热、夹持等装置略)。
资料:ⅰ.24Ag SO 微溶于水;23Ag SO 难溶于水。
ⅱ.2423Ag SO Ag SO 、
均溶于氮水。
(1)①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盛装浓硫酸的仪器名称:_______。
③饱和3NaHSO 溶液显酸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_______。
(2)探究沉淀成分。
实验发现,沉淀的颜色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时
间
反应开始时()1t 一段时间后()2t 较长时间后()
3
t 颜
色
白色
灰黑色灰黑色加深推测白色沉淀()1t 可能为2423Ag SO Ag SO 、或二者混合物。
探究如下:实验证实,白色沉淀()1t 中不含24Ag SO ,含23Ag SO 。
①试剂a 是_______。
②产生白色沉淀Y 的原因是_______。
(3)推测灰黑色沉淀()2t 含Ag 。
探究如下:取灰黑色沉淀,加入足量氨水,部分沉淀溶解,过滤。
_______(填写操作及试剂),现象是_______,证实沉淀含Ag 。
(4)通过检测24SO -
探究产生Ag 的原因。
实验:(已排除2O 的影响)
①2t 时,C 中23H SO 的作用是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1t 时,C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综上可知,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速率和限度有关。
【答案】(1)①.24422Cu 2H SO (CuSO SO 2H O
浓)++↑+ ②.分液漏斗③.3NaHSO 溶液中存在:233HSO H SO -+-+ 和32233HSO H O H SO OH ,HSO ---++ 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
(2)
①.2BaCl 溶液②.酸性条件下,3NO -具有氧化性(3)
①.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浓3HNO ②.沉淀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4)
①.2323242
H SO Ag SO 2Ag H SO SO +=↓++②.2223SO H O 2Ag Ag SO 2H ++++=↓+【解析】【分析】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通入亚硫酸氢钠溶液中,除去其他气体杂质,再通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反应,探究反应产物是硫酸银还是亚硫酸银沉淀,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小问1详解】
①浓24H SO 与Cu 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4422Cu 2H SO CuSO SO 2H )O (++↑+∆浓;
②由装置图可知,盛装浓24H SO 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③饱和3NaHSO 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23HSO -
在溶液中既发生水解,又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