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戏剧艺术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广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其生存和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传统戏剧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为其生存和发展寻找思路和方法。
如今多数的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设计传承线路及具体举措的层面,却忽略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梨园春》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为河南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试图通过对《梨园春》成功案例的分析,为其他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梨园春,文化生态,豫剧
Abstract
Any kind of art is produce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art exists as well as drama. However, with the trends of globalization and grow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in-depth,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 drama is being damaged,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in a severe crisis. Where should the traditional drama go from there?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started to concern this problem and tried to solve it. However, most of the protection work is still in a transmission lines and specific initiatives level. They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a suitabl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the transmission of a culture. The “liyuanchuan”successfully makes a comb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media; it uses the modern TV media a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local drama which i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the successful case of “liyuanchun”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new era.
Key Words:liyuanchun,cultural ecology,Henan Opera
分类号:密级:
UDC:学号: M0901304
硕士学位论文
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研究生姓名:吴凤
导师姓名:孔庆茂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艺术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年月日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人声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或撰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南京艺术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戏剧艺术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广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其生存和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传统戏剧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为其生存和发展寻找思路和方法。
如今多数的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设计传承线路及具体举措的层面,却忽略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梨园春》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为河南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试图通过对《梨园春》成功案例的分析,为其他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梨园春,文化生态,豫剧
Abstract
Any kind of art is produce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art exists as well as drama. However, with the trends of globalization and grow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in-depth,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 drama is being damaged,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in a severe crisis. Where should the traditional drama go from there?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started to concern this problem and tried to solve it. However, most of the protection work is still in a transmission lines and specific initiatives level. They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a suitabl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the transmission of a culture. The “liyuanchuan”successfully makes a comb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media; it uses the modern TV media a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local drama which i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the successful case of “liyuanchu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new era.
Key Words:liyuanchun,cultural ecology,Henan Opera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戏剧及其文化生态 (1)
二、已有研究综述 (2)
三、本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5)
第一章传统背景下的豫剧文化生态 (6)
第一节豫剧生存的自然环境 (6)
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其艺术风格 (6)
二、重要的交通位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6)
第二节中原的历史文化影响 (7)
一、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勇于借鉴、大胆吸收的美学品格 (7)
二、中原文化的重传统和豫剧顽强的生命力 (7)
三、中原文化的重伦理道德与豫剧惩恶扬善意识 (8)
四、中原文化的崇尚自然、恢宏大气与豫剧的自然之美、阳刚之美 (8)
第三节豫剧生存的土壤 (10)
一、豫剧的源流 (10)
二、豫剧与民间艺术 (11)
三、豫剧与民俗 (11)
第二章二十世纪豫剧文化生态的变迁 (14)
第一节豫剧的自然成长期 (14)
一、河南梆子由农村高台庙会进入城市剧院演出 (14)
二、豫剧勇于吸收、大胆借鉴 (14)
三、豫剧的迅速传播与扩散 (15)
第二节豫剧的改革发展期 (16)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 (16)
第四节粉碎“四人帮”以后短暂的繁荣 (17)
第三章九十年代后豫剧文化生态面临的困境 (19)
第一节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弱化 (19)
一、政治环境 (19)
二、经济环境 (20)
第二节戏曲与当今的文化生态环境不相适应 (21)
一、内容远离时代和观众生活 (21)
二、艺术创作背离市场需要 (21)
第三节豫剧保护的意义、紧迫性和关键问题 (21)
一、豫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22)
二、豫剧保护的关键问题 (22)
第四章《梨园春》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24)
第一节《梨园春》栏目概况 (24)
一、《梨园春》的诞生与改革 (24)
二、《梨园春》的繁荣发展 (25)
第二节《梨园春》对豫剧文化生态的保护 (26)
一、豫剧的民间性与《梨园春》还俗于民 (26)
二、《梨园春》送戏到家,发掘了潜在的观众和戏迷 (27)
第三节《梨园春》为豫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28)
一、传统戏剧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 (28)
二、为豫剧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者和人才 (28)
三、举办系列活动,扩大节目影响 (30)
第四节目前豫剧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1)
一、小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建立 (31)
二、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31)
结语 (33)
参考文献 (35)
绪论
绪论
一、戏剧及其文化生态
1、戏剧的普遍衰落与《梨园春》的红火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种极富个性与魅力的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一直占据着舞台艺术的主导地位,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当代人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方式已不同于戏剧产生和发展的时代,传统戏剧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剧逐渐失去了昔日灿烂的光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文化,面临着一次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为了让戏剧走出一条继续生存、发展的道路,社会各界人士想方设法、出谋献策,广大的电视工作者也不例外,他们积极探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戏曲频道和戏曲栏目大量出现,先后有19家电视台开办了戏曲栏目,然而在众多的戏曲栏目里,除了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办得有声有色外,其他戏曲栏目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梨园春》栏目的收视率曾连续六年位居河南卫视首位,平均收视率高达25. 85%,最高收视率达37. 48%,受众最高时达2亿人次,观众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
下至几岁的娃娃,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甚至很多都市青年也乐此不疲,兴致勃勃地通过电视欣赏和评判。
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其成功的奥秘,推广其成功的经验。
“2004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河南电视台积极弘扬和保护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创办了豫剧名牌栏目《梨园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梨园春》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刊登的《河南省借助电视传媒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中作出重要批示:‘河南的好做法值得推广。
’”[1]
在全国电视戏曲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什么能办的有声有色,取得全国的戏曲类电视栏目无可匹敌的成绩呢?它究竟成功在什么地方?它的成功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给了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什么样的启示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2、有关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中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最初的“文化生态学”诞生于美国,是由美国的人类学家发起的,主要用来探讨人类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和内涵不断扩展。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其《文化变迁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的发表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诞生,并且提出了文化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观点。
在斯图尔德的影响下,文化生态学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R.内廷的《尼日利亚的山地农民》, R.拉帕波特的《献给祖先的猪》和J.贝内特的《北方平原居民》等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著述相继发表,使文化生态理论日臻成熟。
70年代,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该学科的研究中来,霍利对赞比亚多加人(Toka)继承模式的变化进行研
[1]安徽广电网:/web_content.php?id=488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究,得出了技术是决定继承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哈里斯提出了“文化唯物论”,认为技术、居住条件、宗教信仰和礼仪等都是与环境相关的,这些文化生态研究的成果,大大地深化和拓展了斯图尔德的理论。
8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被纳入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文化生态环境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该学科己基本成熟,影响也相应扩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革命和媒体领域的变化再次拓展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和方向,文化生态学更快速地发展,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把人化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作为文化生态环境来研究,“媒体环境”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文化生态学主要将自然环境作为文化环境的生态观,该领域的研究者也从最初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延伸到了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参与。
目前,除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外,一些来自地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和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也纷纷加人了“文化生态学”研究者的行列。
如今,文化生态学己经成为世界文化研究的前沿性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研究文化,它的优势也己经日益明显。
在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也开始被很多学科和研究所运用。
例如在旅游开发方面,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老建筑的保护方面,在民间艺术的传承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研究成果。
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1]而传统戏曲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文化的生态规律,环境的变化与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而我们对其进行保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影响它发展的各种因素,掌握它发展的生态规律才能更好对其进行保护,文化生态学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对象,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来考察文化发展的规律,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点。
吸收两者的理念,本文以豫剧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例,提出保护和重建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的关键,从而为我国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3、《梨园春》与豫剧文化生态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艺术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戏剧艺术,兼具古典性和民间性,是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保持着与最广大民众息息相通,浸润着民族、民间的精神和血脉,表达了全体成员共同的欲望、情感和理想,通常与传统文化、宗教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它的生存和发展自然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广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构成了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内容。
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已不复存在。
中国传统戏剧要想在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保持其魅力,就要适应新时期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做出适当调整,在尽量保留其固有精髓和实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创新,以使其适应整体文化环境的变化,延长其生命力。
在当今,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情况下,文化传承不在于挖空心思地设计诸多传承线路及具体的举措,而在于深入思考怎样为它营造一个新的、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
《梨园春》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为河南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的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适宜其发展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试图阐述《梨园春》是如何保护和重建豫剧的文化生态环境的。
二、已有研究综述
[1]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绪论
1、关于《梨园春》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梨园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已出现了很多关于《梨园春》现象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仅以文章的形式出现,没有相关的著作,并且相关论述大多停留在介绍该栏目举办的某项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较浅层面上,还有一些则是从审美、栏目特点等角度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的从《梨园春》成功的创新经验方面入手,有的从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方面入手,有的从它的品牌经营方面入手,也有的是从它准确的定位方面入手,这些研究丰富了《梨园春》研究的理论体系,但总的来说这些文章都是从《梨园春》栏目本身来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简言之,《梨园春》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定位准确、创新求变、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实施了品牌经营,产业化运作的模式。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该看到《梨园春》的成功与当时河南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是分不开的,研究《梨园春》开办前河南地区戏曲的文化生态,并结合《梨园春》的栏目特色进行比较,看《梨园春》是如何迎合了戏曲的发展需要,这样更能揭示其成功的本质。
然而当前这种以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梨园春》现象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
而关于《梨园春》成功经验的研究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分析其成功经验的成果
这类研究或从两个或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梨园春》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杨江涛的《“梨园春”模式对传统戏曲的创新》,从《梨园春》在戏曲内容方面植入独立自由的人格因素;在审美趣味方面成功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高扬娱乐价值;在戏曲形式方面运用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对古典形式做景观化处理三方面来阐述它对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做的有益探索,对古典戏曲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张艳红的《论河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来自“梨园春现象”的思考》从节目创意、走平民化道路、《梨园春》企业化运作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梨园春》成功的原因。
还有吴俊凤的《梨花盛开春满园》、雷红薇的《梨园春现象浅析》、张兵娟的《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的复兴及传播》、张春红、张秋瑰的《梨园内外何以逢春》、王佳兰的《准确定位引入竞争品牌经营》、施中阳、关艳霞的《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打造电视精品栏目》、任占涛的《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也分别从《梨园春》定位准确,节目创新求变,采用品牌经营、市场化运作,新的传媒方式的采用等方面中的两个或多个方面阐述了《梨园春》成功的原因。
(2)从梨园春定位准确方面分析的成果
这类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梨园春定位准确,或是从受众定位方面,或是从栏目特色方面,或是从其栏目运作方面,比如周绍成的《浓汁厚味“梨园春”》和《河南卫视名牌栏目的本土化实践与突破》都从栏目定位方面阐述了《梨园春》取得成功的原因,王仁海的《坚持“三贴近”永葆艺术活力》从受众定位方面,王阿敏的《何以唱响“梨园春”》从受众、栏目特色文章指出《梨园春》成功的原因在于一、具有独特的河南地方风味。
二、《梨园春》抓住了农民、市民这个最广大的观众群, 抓住演群众、群众演这个特点。
三、面对观众丰富多彩的欣赏趣味, 探索出一条雅俗共赏的路子;王阿敏的《雅俗共赏<梨园春>》也从受众、栏目特色方面分析,文章指出独特的河南地方风味抓住了最大的观众群,不媚俗、不迎合、耐观看三个方面造就了《梨园春》的成功。
而橙沙的《挖掘本土资源打造特色栏目——河南卫视精品栏目<梨园春>、<武林风>的制胜之道》和赵飏的《<梨园春>的成功所引发的思考》则从受众、栏目特色和栏目运作方面分析了《梨园春》成功的原因。
(3)从梨园春勇于创新方面分析的成果
《梨园春》栏目的创新又分为栏目形式的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这类的研究总结了它创新的不同方面,如蒋愈红的《<梨园春>:创新求变的强势平台》指出,《梨园春》栏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创新、理念创新和品牌化产业化经营,这也是梨园春栏目制胜的法宝。
衡林的《〈梨园春〉节目创新的传播学解读》指出,《梨园春》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创新是《梨园春》成功的关键。
另外相关的文章比如郑潇的《地方电视戏曲节目品牌的拓展与创新》、贾丽君的《梅兰芳与<梨园春>——论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等也都对《梨园春》的创新点做出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从梨园春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方面分析的成果
《梨园春》利用电视和现代网络把传统的戏曲节目送到千家万户,在唤醒了传统戏曲的同时,也激起了广大戏迷的热情,同时也成就了《梨园春》。
不少研究就是从这个方面论述了《梨园春》与现代传媒的结合如何造就了《梨园春》的繁荣,以及给同类的戏曲栏目的借鉴和对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启示。
如吕星的《由<梨园春>看现代传媒对戏曲传承的文化责任》指出,《梨园春》给我们开辟了电视戏曲艺术的先河,其他的戏曲栏目应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承担起戏曲传承的责任。
相关的研究还有刘雪飞的《梨花带雨笑春风——简论<梨园春>的传播经营理念》、卢焱、蒋愈红的《<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温静君的《戏曲与电视联姻赋传统文化新生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秘诀》、于小飞的《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周波的《从传统“小剧场”到虚拟“大剧场”的嬗变——<梨园春>剧场元素的传播学解读》,王艳玲的《论戏曲电视剧在戏剧传播中的价值》、张建萍的《寻找电视与戏曲的契合点》、贾丽君的《论<梨园春>在地方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的优势及贡献》、刘威的《多媒体视域下的戏曲传播研究》等。
(5)从《梨园春》品牌经营、产业化运作方面分析的成果
随着《梨园春》的发展壮大,《梨园春》推出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不但拓展了梨园春的范围,同时也给《梨园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周绍成的《实施名牌战略创办精品栏目──由戏曲栏目<梨园春>引发的思考》指出,在全国多数戏曲栏目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梨园春》却办的有声有色,屡创佳绩,注重品牌建设是其制胜之道。
文章通过梳理《梨园春》创办尤其是1999年改版后至今的完整发展过程,分析其通过哪些手段成功构建了品牌资产。
并将《梨园春》的品牌建构分为前期准备、建立品牌认知、塑造品牌形象、品牌创新和品牌拓展几个主要阶段,对各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其成功的必然性。
最后,指出了品牌建设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意义。
蒋愈红的《<梨园春>的品牌发展之路》、卢焱的《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例》、梁维佼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品牌建构及启示》、高红波的《试论<梨园春>品牌资产的建构》、王伟的《梨园内外皆逢春——浅析<梨园春>栏目品牌创新策略》、蔡滢的《解码电视戏曲品牌栏目<梨园春>》等也都阐述了《梨园春》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问题。
另外,也有少数学者从市场营销、传播学、管理学、文化学、美学、传媒经济等视角研究“梨园春现象”。
比如,郭靖超在《“梨园春现象”的经济解释》一文中借用经济学理论对《梨园春》的栏目需求和栏目供给进行了研究,从经济学视角解释了其成功的原因;刘敏言在《关于<梨园春>的文化思考》一文中分析了《梨园春》的平民色彩、戏曲情结、美学品格、文化承载和文化创造,从文化学视角总结出栏目的独特之处;杨玉的《从<梨园春>看栏目企业化管理》一文从管理学分析了《梨园春》的栏目定位、内部管理、外部协调、员工激励和产业链拓展,并提出对栏目进一步完善管理的建议等等。
这些成果丰富了《梨园春》的研究体系,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梨园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2、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
当前,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这方面的文章和著述却不是很多,著作有唐家路编著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郝朴宁等编著的《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李锦著《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泸沽湖周边及香格里拉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田青、秦序主编《论文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朱祥贵著《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徐姗娜著《优孟在野<安溪民间戏曲与文化生态写真>》(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