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高考化学考前复习 自主整理清单(一)-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整理清单(一)
16-1.(12分)工业上用粉碎的煤矸石(主要含Al2O3、SiO2及铁的氧化物)制备净水剂BAC[Al2(OH)n Cl6-n]的流程如下:
(1)滤渣Ⅰ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名称)。
(2)步骤①在煮沸的过程中,溶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棕黄色,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________;步
骤①的煮沸装置上方需安装一长导管,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②中控制pH,要使Fe3+完全除去,(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时,沉淀就达完全)溶液的pH至少应升高到_____________。
(已知常温下K sp(Fe(OH)3=1×10-38)
(4)已知BAC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 nm之间,由此区别滤液Ⅰ与BAC两种液体的物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若Ca(OH)2溶液过量,则步骤③得到的BAC产率偏低,写出导致其原因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二氧化硅
(2)4Fe2+ +O2 +4H+ == 4Fe3+ + 2H2O,冷凝回流
(3)3
(4)用一束光分别照射两种液体,观察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5)Al3+ + 3OH- == Al(OH )3↓或Al3+ + 4OH- == AlO2- + 2H2O
【试题解析】
本题以“煤矸石制备净水剂BAC[Al2(OH)n Cl6-n]”的工艺流程为命题背景,将铝和铁的化合物性质、胶体的性质、化学设备、生产条件的控制等知识融合在生产工艺中,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煤矸石主要成分Al2O3、SiO2及铁的氧化物中,与酸不发生反应的是SiO2,滤渣的主要成分即为SiO2;溶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棕黄色,很明显是溶解后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在酸性环境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应表达为:4Fe2++O2 +4H+== 4Fe3+ + 2H2O;要使铁离子完全沉淀,则C(Fe3+)·C(OH-)3=1×10-38,此时C(Fe3+)至少达到10-5mol/L,所以C(OH-)应为10-11mol/L,pH应升高到3。
BAC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 nm,所以BAC为胶体,区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为丁达尔现象;若Ca(OH)2溶液过量,根据过量的情况,铝离子与氢氧根可能发生反应Al3+ + 3OH- == Al(OH )3↓或Al3+ + 4OH- == AlO2- + 2H2O。
【典型错误】
问题(1)很多学生错写化学式,未看到“名称”这一要求。
对于问题(2)由绿色变为棕黄色,部分学生想不到氧化剂是氧气,或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酸碱性环境未弄清楚。
问题(3)中部分学生不能明确要使c(Fe3+)降至10-5mol/L和“使Fe3+完全除去”这一说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继续计算;另外在利用K sp(Fe(OH)3)时,计算出错。
问题(4)中部分学生联想不到Al3+转变为AlO2-的情况。
【要点归纳】
一、化学工艺流程一般可划分为前期的原料预处理、中期的核心反应和后期的产品分离提纯三个阶段,整个流程都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为获取产品服务。
分析流程图的规律是: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如下图所示)。
二、工业流程题常见考点:①生产的目的、设计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②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③实验基本操作;④资源的回收和利用;⑤“绿色化学”生产、环境保护等。
具体有:
1、原料预处理阶段
①研磨、粉碎、喷洒: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②溶解:通常用酸溶(如用硫酸、盐酸、浓硫酸等)、碱溶、水溶等
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
浸出:固体加水(酸)溶解得到离子。
浸出率: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的多少(更多转化)。
酸浸: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
③灼烧、焙烧、煅烧:改变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并使一些杂质高温下氧化、分解。
2、分离提纯阶段
①调节溶液 pH 除杂:
a.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b.调节 pH 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 H+反应,使溶液 pH 增大;不引入新杂质。
如:若要除去 Cu 2+溶液中混有的 Fe 3+,可加入 CuO、Cu(OH)2、Cu 2 (OH) 2 CO 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 pH。
②控制温度:
加热:加速溶解、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如促进水解生成沉淀)。
如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产物,则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
如NaHCO3、NH 4 HCO3、H 2O 2、KMnO 4、AgNO 3、HNO 3 (浓)等物质。
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分解,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如使反应速度不致于太慢、抑制或促进平衡的移动、防止反应物分解、防止副反应、使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等。
如果题目中出现了包括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信息,则要根据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改变的情况,寻找合适的结晶分离方法(蒸发结晶或浓缩结晶)。
3、获得产品阶段
①洗涤(冰水、热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无水乙醇的作用:减少产品的损耗;除去固体表面的杂质;使产品快速干燥(特别适合于带结晶水晶体等对热不稳定的晶体,其他晶体通常晾干、低温烘干)
判断沉淀(晶体)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必须是沉淀(晶体)组成之外的离子。
可根据沉淀中可能存在的某一离子,
(1)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取样
(2)加入XX(试剂)——加试剂
(3)若无沉淀生成——现象
(4)则说明沉淀已洗涤干净——结论
②蒸发加热时的气体氛围抑制水解:如从溶液中析出 FeCl 3、AlCl 3 、MgCl 2等溶质时,应在HCl
的气氛中加热,以防其水解。
③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 KNO 3中的少量 NaCl。
4、循环操作与副产物利用
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对可逆反应: 可将未转化的反应物分离出来后送入反应器重新反应。
如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分离氨后的尾气中还含有大量原料气N 2 和H 2 可送人合成塔,实施循环生产。
若某种物质在流程中既是辅助原料又是副产品(既流进又流出),则考虑循环利用。
注意某些隐性存在物质;在循环操作中因累积导致浓度过高,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纯度。
5、环境保护
尾气处理、废渣废液处理: 绿色化学,防止环境污染
16-2.(12分)氯化亚铜(CuCl )是白色粉末,不溶于水、乙醇及稀硫酸,熔点422℃,沸点1366℃,在
空气中迅速被氧化成绿色,常用作有机合成工业中的催化剂。
以粗盐水(含Ca 2+
、Mg 2+
、SO 42-
等杂质)、Cu 、稀硫酸、SO 2等为原料合成CuCl 的工艺如下:
(1)A 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V 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反应VI 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写出反应Ⅲ所需要的条件 。
(5)本工艺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用化学式表示) 。
(6)反应VI 后,过滤得到CuCl 沉淀,用无水乙醇洗涤沉淀,在真空干燥机内于70℃干燥2小时,冷却,密封包装即得产品。
于70℃真空干燥的目的是 。
【参考答案】(1)Na 2CO 3 (2)2Cu+ O 2 + 2H 2SO 4= 2CuSO 4 +2H 2O (3)2Cu 2+
+2Cl -+SO 2+2H 2O=2CuCl↓+4H +
+ SO 4
2-
(4)电解或通电。
(5)NaOH 、H 2SO 4 (6)加快乙醇和水的蒸发,防止CuCl 被空气氧化 【试题解析】
(1)中反应Ⅰ为粗盐的提纯,过量BaCl 2可以除去SO 42-,过量NaOH 可以除去Mg 2+
,A 一定是除去Ca
2+
O 2稀H 2SO 4
2
和过量Ba2+,所以选用纯碱;此反应后续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适量HCl,主要是除去食盐水中过量的Na2CO3和过量的NaOH,得到纯净的食盐水进入反应Ⅵ(2)中反应V中反应物为Cu、O2、稀硫酸,三者发生的必然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为2Cu+ O2 + 2H2SO4= 2CuSO4 +2H2O,得到的产物CuSO4也进入反应Ⅵ,所以在书写反应Ⅵ的方程式时,我们首先确定反应物为CuSO4、NaCl、SO2,由框图示意生成物中有CuCl,知此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变化规律,判断反应物中SO2为还原剂,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根据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得到反应Ⅵ为
2Cu2++2Cl-+SO2+2H2O=2CuCl↓+4H++ SO42-;(6)中“于70℃真空干燥”的目的这句话中关键词中包含温度控制和真空条件,70℃高于常温,主要可以加快乙醇和水的蒸发,真空主要防止CuCl被空气氧化;(4)中反应Ⅲ应为电解食盐水,(5)本工艺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从框图中可以找到明显的一个物质,即NaOH,反应Ⅰ加入,反应Ⅲ生成,但还包含一个隐性的H2SO4,反应Ⅴ加入,反应Ⅵ生成,这一物质依赖于我们对整体流程的分析。
【典型错误】
(3)忽略题干对氯化亚铜(CuCl)性质的描述(是白色粉末,不溶于水),离子方程式不打沉淀符号,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离子和生成物离子的判断存在一定障碍,很多学生空白;(5)易疏漏H2SO4,主要原因仍是对前面流程反应原理的判断不熟悉,导致疏漏;(6)答不全,大多数同学会注意“真空”而忽略70℃。
【要点归纳】
流程图题中新情景条件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首先判断主要反应物和产物;
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得失守恒,配平相关反应物和产物;
③若是离子反应,根据离子电荷守恒,配平相关反应物和产物(添加H+或OH-平衡电荷时,应特别注意
反应的酸碱环境。
通常酸性环境下,方程式中不出现OH-;同样地,碱性环境下,方程式中不出现H+);
④根据原子守恒,将反应方程式最终配平。
水通常最后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