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展开一世繁华,折起半生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扇——展开一世繁华,折起半生回忆
一把小小的扇子,流转在千载的岁月里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懈之缘:文人墨客以扇子为载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送亲朋好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上经文,便于念经拜佛;青年男女在扇面上书写情诗送给心上人,以表相爱之情或定情信物;舞台艺人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讲述动人故事。
苏州是个古典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满城错落的江南私家园林,精致在它温宛细腻的吴侬软语,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也精致在艺人们的手工里。
苏州绢宫扇的生产历史少说可追溯到宋代,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精制而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有的还书历代名人诗句,既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又有鲜艳明快色彩。
至明中叶,苏州已成制扇重镇。
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言:“上自宫禁,下至士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
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百余万,上及中宫所用,每柄率直黄金一两,下者数铢而已。
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扇埒矣。
大内岁时每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
”又曰:“蜀扇譬之内酒,
非富人笥中则妇人手中耳。
吴扇初以重金妆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
有柳玉台者,白竹为骨,厚薄轻重称量,无毫发差爽,光滑可鉴,每柄值白金半两,斯亦淫巧无用者矣。
”设计思想的演进、制扇技艺的提升、士夫与巧匠的交融,使得苏工折扇渐因其精工雅制、宜书宜画而驰誉九原,苏扇成为“每亲襟袖便难忘”的“怀袖雅物”。
雅尚苏扇的风气,也在《红楼梦》薛蟠采办“姑苏土宜”的文字里,在《盛世滋生图》徐扬描绘“各色雅扇”的画面中,幻化成一帘舒适的幽梦。
苏工扇骨材质多以竹木为尚。
如沈德符《野获篇》所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
”明季制扇名手沈少楼、柳玉台所制水磨竹折扇骨,竹色如玉,纹章似岚,虽盈盈如握,却杳杳万方。
刻竹留青又得杨聋石铁笔横斜、篆意古苍;王石
香运刀如笔、矮纸斜行;周之礼熔秦铸汉、抚古追今……倘若再依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之法:“扇坠宜用伽南、沉香为之,或汉玉小块及琥珀眼掠皆可……”骨坠珠联,体用璧合,苏工扇骨真正成就了一曲经营于澹雅和秾丽之间,咏叹着素雅与繁华的吴龡越唱。
苏工扇面多采泾县产净皮料半生熟宣纸、皮纸、连史纸等,辅以骨胶、牛皮胶、矾、云母粉、金箔等精制,素面、色面、金面俱佳。
如方氏所制,堪称佳妙,相传文衡山非方扇不书;又如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所载:“裱扇面,则有胡得芝所用楮折自得,心手相应之妙。
”“天下书画归吾吴”之际,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中彬彬诸子无不在苏工扇面上操觚染翰。
《石渠宝笈》所录明
人画扇,共有七册,其中绝大部分为“吴派”作者所绘。
经吴门诸家力倡,苏工折扇“一入怀袖便相亲”“每亲襟袖更难忘”。
明清以降,墨兰朱竹、雪藕冰桃、鸳鸯池馆、远水近山、短歌微吟、篆籀真行都凝聚在这怀袖之间的自在一隅,每每以它的精神意趣、意境气格撩动主人的千般心事、万点闲情。
苏扇诗文书画的附丽,以及文人所赋予的神魂,终使折扇完成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从引风纳凉的日常器用到行止相亲的怀袖雅物的华丽转身。
清风拂过,苏扇慢摇,虽然扇子的功用已大不如前,但对扇子的执着的要求,却是浸润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
展开一世繁华,折起半生回忆。
那把摇动的扇子,带着翰墨的清香,透着历史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