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典故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运用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运用。

善用典故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作者紧扣“怀古”二字,将典故运用得尤为出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每个典故的内涵,体会他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很多同学背诵时觉得很难,上句接不了下句。

在此我们可以找到五个典故中的联系:作者先由京口名字的由来说起,是一千年前的孙权在京口建都、又联想到北伐成功的刘裕,气吞万里如虎,而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失败,落了个仓皇北顾,所以才有了拓跋焘在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来竟成为百姓迎神赛社之所在!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以廉颇自比,不禁悲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典故一:
❶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仲谋,既孙权。

孙权在京口建都,以区区江东之地,联刘抗曹,打败曹军,不仅保家卫国,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原先的歌台舞榭,也已沦为遗迹,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和千古江山相辉映。

从而表现作者仰慕英雄,渴望抗金救国的愿望。

❷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在京口起事,削平内乱,取代东晋,建立南宋政权。

又曾两度率兵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被作者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却是现实的感慨。

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指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兵伐北魏,本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是赢得仓皇北顾的下场。

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不振。

辛弃疾借古讽今,来告诫韩侂胄:要以史为鉴,做好充分准备、切勿草率行事!
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十三年”是指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到今天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

仍记得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自己在战火烽烟的扬州参加抗金斗争。

如今自己已成老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壮志依然难酬!
“佛狸祠”是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在瓜步山建立的行宫,后改名为佛狸祠,这本是敌人入侵遗留下来的耻辱,而如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祥和,百姓早忘记国耻,安于异族的统治。

在这里,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时代
悲哀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

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持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老臣。

廉颇此次之所以没有被赵王起用,是由于他的仇人使用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由此作者以廉颇自比:廉颇虽老,还有赵王想起。

自己有心报国,却始终无人问津。

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为国思战的凌云壮志,又抒发了他屡遭谗毁、英雄空老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艺术特色在于:
1、善用典故,借古讽今,语言简洁含蓄,而韵味盎然。

2、在使用这些典故的同时,又进行了对比或类比。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郁结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来类比韩侂胄轻战冒进的做法,让人提心吊胆;用廉颇被弃的典故,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扼腕长叹。

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可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

3、将典故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

如写刘裕北面破敌,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到国运衰微,“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写自己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于胸。

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值得我们去品鉴,去借鉴。

辛弃疾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运用,我们就分析到这。

感谢大家的收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