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考试【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考试【附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黝.黑(yŏu) 锐不可当蒙昧.(wèi) 眼花瞭乱
B.悄.然(qiáo) 藏污纳垢燥.热 (zào) 杳无消息
C.娴.熟(xián) 和言悦色翘.首 (qiào) 一丝不苟
D.和蔼.(ăi) 震耳欲聋炽.热 (chì) 广袤无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天兵天将大举进攻花果山的时候,孙悟空没有引颈受戮
....,而是奋起反击。
B.家乡建设得真好,道路平坦宽阔,周道如砥
....,高楼林立。
C.天晴朗得很,星临万户
....,孩子们在星空下快乐地玩耍。
D.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电视观众触目伤怀
....、感动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穿过广场,望见清式建筑群檐牙高啄,错落有致。
②走出大殿,登上最高处的南岭塔,俯瞰天后宫,远眺大海,壮志豪情,油然而
生。
③一下车,只见天后宫依山傍海,翠峰环绕。
④那天,清风轻拂,我来到神往已久的南沙天后宫。
⑤刚进大门,仰头见天后巨像居高临下,面朝大海,屹立于广场正中。
⑥拾级而上,穿过建筑群,走进正殿,看到天后娘娘端坐殿中,四海龙王侍立两旁。
A.④⑤③⑥②① B.③④⑤⑥①②
C.④③⑤①⑥② D.③④⑥⑤②①
7、默写课文
①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②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__________》)
③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④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⑥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⑦默写《龟虽寿》中揭示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百许.里(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
(3)鸢飞戾.天者(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作者从大处着笔,写其天空高爽明净;“天山共色”,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富春江美景就在这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B.作者先总叙富春江的奇特秀丽,接着依次描绘水之异、山之奇;水之异在水色之清,水流之急,水势之猛;山之奇在山之势、山之声、山之色。
C.“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表面看来似乎是写虫鸣禽叫,空谷传响,绵绵不绝,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反。
”两句写出作者陶醉于富春江美景,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对避世退隐的向往。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2.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1.(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
(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2.(1)作比较。
(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
“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1)使用方便灵活。
(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
现代文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
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下列对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视觉听觉
B.嗅觉听觉视觉
C.嗅觉视觉听觉
D.味觉听觉视觉
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5.第二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请以“我要为自己领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
D
B
B
A
C
①将以遗所思。
②岂不罹凝寒?赠从弟(其二)③狐兔翔我宇。
④千里殊风雨。
⑤盖竹柏影也。
苏轼⑥猿鸟乱鸣;沉鳞竞跃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
1.(1)大约(2)飞奔的马(3)至、到达
2.(1)顺着江流飘荡,任意向东或向西。
(2)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C
三
1. B
2. D
3. C
4. C
5.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