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中外共译,印技相融(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中外共译,印技相融(上)
江南制造总局的名声太⼤了,这⾥应当算是中国现代⼯艺的重要起源之⼀,我本以为到这⾥的寻访
应当是很容易的⼀件事,然⽽我的经历却告诉⾃⼰,越以为容易的事其实越难办到。

⽽后幸亏得到
了刘晶晶⽼师的帮助,否则这个寻访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U”形的⽼式办公楼
江南制造总局后来的名称是江南造船⼚,位置在上海市⾼雄路2号⼀带。

其实我在四年前就冒失地来
到这⼀带探访,⽽今这⾥已经变成了⼀个巨⼤的⼯业区,不但门牌号不明显,并且每⼀个号之间都
有很长的路要⾛。

在这⼤⽚的⼯作区内,要想找到当年所建造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可真不是件
容易的事。

沿途不但⾏⼈很少,即使遇到了,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

终于找到了这个门牌号,然
⽽保安却坚决不让我⼊内,凭我怎样地⼝吐莲花,其完全不被我的⾔词所感动,没办法,只能围着
范围巨⼤的铁丝⽹转圈⼉。

但这种⽹制作得太密,镜头根本伸不进去,只能拍个远景,拍出来的效
果特别像⼆战时的集中营。

门窗上的封条
三年之后的某天,⽆意中跟刘晶晶⽼师谈到此事,她说可以帮我找⼈,我说那当然好。

我在上海的朋友可以不夸海⼝地说:超过百位总会有,但可惜的是这些朋友⾝份趋同,都是⽂化圈⼉内的酒⾁朋友,跟造船⼯业⼀点⼉都不搭界。

刘⽼师也是⽂化⼈,她能找到这⽅⾯的关系,其实在我⼼中略表怀疑,但我还是向她表⽰了谢意。

我觉得她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会知道这种寻访的难度达到了怎样的级次。

果真,此后不久,她给我来电话,说⾃⼰到现场勘察了⼀番,⾥⾯确实不让进。

但她⽐我细⼼,因为她了解到了不让进的背后原因:造船⼚的这个地界原来跟其他的部门有产权归属⽅⾯的纠纷,故⽽上峰有令,这⾥⾯不让任何⼈进去,尤其是带着相机者,更是绝对是不⾏。

远远看到花坛旁有⼀尊雕像
原来不让拍照的理由是担⼼有⼈到此恶意取证,如此想来,这个理由倒是可以理解。

虽然有了⼼理上的原谅,但我拍不到,这仍然是⼀个铁的事实,毕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哪怕把这句话说得再⼩点⼉:在中国翻译史或者印刷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如果我的这个寻访绕过这⾥不写,那终究是⼀个⼤缺憾。

刘晶晶对我的唠叨表⽰能够理解,她安慰我说,总会有办法,让我不要急。

她性格上的不紧不慢跟我的急脾⽓有着较⼤的反差,我总把她的这种不急不徐理解为性格所致,⽽⾮是⼀种做事的⽅略。

事实证明,我的这个⾃以为是是错误的。

⽽后不久,刘⽼
师告诉我,已经找到了关系,最终同意我进内拍照。

这个结果让我⼤感⾼兴。

看来是年轻时的徐寿
再次来到上海时,先放下其他的寻访⽬标,⾸先跟刘⽼师联系,⽽后我打车到约定地点跟刘⽼师见⾯,她向我讲述了拐了⼏道弯⼉、托了⼏层领导才最终疏通了关系。

她向我强调,告诉我这些细节不是向我表功,因为在这种有纠纷的情况下前去拍照,必须要有⼀个合理的借⼝及合适的⾝份,⽽她跟领导的约定是⽂物部门来做历史遗迹的现场记录,所以我⼆⼈是上海的某⽂物部门的⼯作⼈员。

我记下了这个名称,⽽后由她扮演相关领导,我则作为跟班的拍摄⼈员。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书牌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牌记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卷⾸
因为开世博会的原因,江南造船⼚这⼀带的环境已经有了很⼤的变化,司机对这⽚新区完全不认路,开到这⼀带后,连转了⼏圈⼉都找不到地⽅。

在路边遇到了⼏位⾝穿⿊⾐,⼿持微型冲锋枪的武警,他们围着那辆同样颜⾊的特警车不知在做什么。

⼏圈⼉转下来,约定时间马上要到了,我担⼼迟到令我的寻访⼜⽣变故,然⽽这⼀带的⼤街上却很少遇到⾏⼈,于是我果断地让司机停车。

司机说有特警,不愿意停下。

我说顾不上这些,能遇到⼈就不错了。

于是我下车跑到近前。

雕像前为何有个圆圆的⽔池,不知是何寓意
在我靠近的过程中,这些特警果真警惕地望着我。

等我到了近前向他们问路之时,这⼏⼈说话都特别和善。

虽然他们都说不知道我找的地⽅在哪⾥,接过我的寻访单后,⼏个⼈同时掏出⼿机来搜索⽬的地,⽽⼏乎⼜同时告诉我如何前往那⾥。

如此和善的对待⼀位陌⽣⼈,这让我瞬间改变了对武警望⽽⽣畏的固有认识。

当年的⽼楼梯
总算找到了地⽅,在路上刘⽼师已经⼏次跟那位前来等候的杨先⽣通话。

来到造船⼚的⼤门⼝时,远远地就看到这位杨先⽣带着四、五位⼯作⼈员在那⾥等候,⽽这个地点就是我⼏年被拒绝⼊内的同⼀个位置。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门也还是那个⼤门,今⽇再望上去,就跟上次的⼼境完全不同,再怎么看,也不像个集中营了。

昨夜上海下了⼀整天的⼤⾬,再加上这⾥靠近江边,刚⼀下车,嗖嗖的冷风就让我打了个寒颤,我想这是上天提醒我:不要太过得意,于是整顿⾐裳起敛容,跟在刘⽼师⾝后前去跟杨先⽣等⼈打招呼。

⼆楼已经分割成办公间
可能原来这⼀带是⼯⼚的原因,展眼望去,⼀⼤⽚的空地上看不到任何的遮挡物,我们赶到时,已经⽐约定的时间晚了⼗分钟。

想想这些⼈站在这空地上⾄少被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本能地⾛上前向杨先⽣表⽰歉意。

但猛然想到,此时此刻刘⽼师是我的领导,⽽我只是个随员,于是⽴即⽌步,请她⾛上前跟杨先⽣等⼈寒暄。

我觉得这⼀刻有点⼉像是在拍电影,多少有点⼉扮演地下党的味道。

透过当年的⽼窗
终于⾛进了⼤门,眼前所见是⼀个“U”形的⽼式办公楼。

在这个“U”形办公楼前⽅的空地中央,建造着⼀个花坛,我看到花坛的后⽅有⼀尊雕像,于是径直向前⾛去。

这个花坛的正中是⼀个椭圆形的⽔池,⽔池后⽅的凹处就是那尊雕像的位置。

雕像的前⽅⽴有铭牌,上⾯的⽂字写明这尊雕像正是⼤名⿍⿍的徐寿。

⽽今再看,觉得这些铁丝⽹不再像集中营
徐寿对江南造船⼚,尤其对翻译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

同治三年6⽉18⽇,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之乱。

三个⽉后,并曾国藩带领徐寿及其⼉⼦徐建寅以及华衡芳等,来到了南京。

在这⾥,他们共同组建了⾦陵军械所,并且在此制造出了中国第⼀艘轮船——“黄鹄”号。

这当然是为国争光的⼀件⼤事。

然⽽这艘船太⼩了,各⽅⾯的⼯艺也并不完善。

在制造过程中,徐寿⽗⼦意识到了要想制造出精良的机械,⾸先要掌握科学原理和制造⽅法,但中国⼏乎没有这⽅⾯的著作,于是徐寿就不断地向曾国藩、李鸿章建议要成⽴⼀个翻译机构,以便掌握更多的西⽅科技。

《鍊⽯编》三卷,清光绪三年序江南制造总局排印本
同治四年6⽉,朝廷同意组建江南制造局,在曾国藩的⽀持下,李鸿章在上海虹⼝买下了美商旗昌铁
⼯⼚,同时合并上海洋炮局,接着⼜将苏州的两个洋炮局迁往上海,并委派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设备,⽽后组建出了江南制造总局。

此局成⽴两年后,曾国藩终于同意在制造总局组建翻译馆,因此说,江南制造总局有了翻译馆跟徐寿有很⼤的关系。

⽽后这个馆翻译了众多的学术和科技著作,此局的影响⼒也传到了国外。

当时翻译馆的主持之⼀傅兰雅写了篇《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此⽂中的⼀段专门讲述了徐寿和华衡芳在翻译馆所起到的重要作⽤:“溯江南制造总局设馆翻译西书之事,起于西历⼀⼋六七年冬。

成此⼀举,借⽆锡徐、华⼆君之⼒为多;盖当时⼆君在局内为帮办之员,志尚博通,欲明西学。

故欲知此举起缘,可陈述⼆君颠末。


翻译馆的地址
关于徐寿的雕像,其实我在上海的格致中学已看到过⼀尊,那个地⽅也是在刘⽼师的安排下我才得以进校拍照者,然⽽格致中学的那⼀尊是整⾝雕像,造船⼚⾥的则只是半⾝胸像。

看着徐寿的⾯庞,我觉得这是他年轻时的形象,但把这尊胸像⽴在⼀个圆圆的⽔池之后,不知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进院后第⼀眼所见
⽽后跟随杨先⽣参观了这座“U”形办公楼,⾥⾯已经完全改造成了写字楼的装修风格,但杨先⽣说,⾥⾯的⽊楼梯却是当年的原物。

说到原物,他⼜带我来到了⼀个内室门前。

这个门很特别,完全是⽼式保险柜的形制。

杨先⽣介绍说,这也是当年的原物。

将这么⼤的⼀个房间做成保险柜的模样,看来这⾥当年盛放的物品⼀定很珍贵。

虽然这两扇⼤铁门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感觉到当年这个房间是何等的固若⾦汤。

旁边的另⼀座图15-虽然残破,依然美丽
来到⼆楼,也同样是打成了很多格⼦间的办公场所。

杨先⽣介绍说,这种改造是当年世博会所为,这是当时的⼯作场所之⼀。

⽽今会议已经结束,这⾥⼈去楼空,我到这⾥参观⼀番,其实没什么可拍照者。

重新回到院中,也同样难找到可拍摄的故物,唯⼀吸引眼球者,是花园中的⼀棵⽩⽟兰正含苞欲放,我拍下了这⼈间美景。

刘⽼师也被这美丽景⾊所吸引,她可能觉得我的拍摄⾓度并不优美,接过相机看了我的照⽚之后,她竟然端着相机⼜拍了两张。

果真,这张照⽚展⽰了她的艺术修养。

我夸赞她说:“⽐我拍的好多了。

”这句话刚出⼝,我突然意识到⾃⼰忘记了⾓⾊,但转念⼀想,我这句话杨先⽣听到也不过就是认为我在拍领导马屁。

铸铁回廊
⾛出⼤门,向杨先⽣及⼏位⼯作⼈员道谢后准备离去,杨先⽣问我,看完后觉得满意吗?我当然只能说满意,但忍不住还是抱怨了⼀句:“在这⾥没有拍到⽼房⼦,尤其没能拍到翻译馆。

”旁边的保安问我:“什么是翻译馆?”我向他解释说,就是当年翻译国外著作的地⽅。

没想到杨先⽣马上接
话:“您要找的是翻译楼吧?”闻听此⾔让我兴奋起来,我说:“正是!正是!”问他在哪⾥,他告诉我说,翻译楼在另外⼀个地⽅。

我马上要求到那⾥拍照。

杨先⽣很爽快,说那⾥可以去看,但有点⼉远。

于是我请他上车,⼀同奔上翻译楼。

我只会说句“精美”
⼏公⾥后,仍然是在这⽚⼤区域⾥,我看到了⼀个封闭的⼤铁门,这个铁门没有任何的招牌,只是在门板上写着“半淞园路88号”。

杨先⽣⽤⼒敲击铁门,⼀位保安从⾥⾯打开了⼀扇⼩门,我⾛进⼤门的那⼀瞬间,就觉得⾃⼰来对了地⽅:我曾在⼀本资料中看到过翻译馆的旧照。

《⾏海要术》四卷,清江南制造总局刻本,卷⾸
眼前所见的这⼀座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红⾊的外⽴⾯依然保持完好,⽽这座楼的⾥侧则是⼆层的青砖楼,是完全的西式风格。

细看这两座楼的外⽴⾯,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了⼀些风化,但基本保持得很完好,窗檐与门檐的花饰均未遭到过破坏。

在楼房的另⼀侧还有⼏亩⼤⼩的绿地,⽽今那⽚绿地荒芜着,上⾯长满了杂树与杂草。

这种⾃然的⽣机让我特别兴奋,我忍不住踏在上⾯四处张望,⽆意间看到⾥侧还有⼀座红灰相间的⽼楼,于是⽴即奔到近前。

这座⽼楼的特别之处,是门前有着花饰的⾛廊,⽽这⾛廊则是⽤铸铁建造⽽成者。

⼀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铸铁的花饰却完
全没有受损,不知它是以怎样的⽅式躲过了历次的破坏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