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鲁山县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鲁山县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一、谨慎判一判。

(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 2 分, 共 10 分)
1.图中,图①的周长比图②的周长短。

(____)
2.4米9毫米=4.09米。

(____)
3.1.5+0.9-1.5+0.9=2.4-2.4=0 (____)
4.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出一个“零”。

(______)
5.与□×98相等(□是一个两位数)的算式应该是□×100-□×2。

(______)
二、仔细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 2 分, 共 10 分)
6.3.45×
0.5的积□1。

□内应填( ) A .等于
B .小于
C .大于
7.根据2332736⨯=,可以知道2.30.32⨯=( )。

A .73.6
B .7.36
C .0.736
D .0.0736
8.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7厘米和5厘米,那么第三条边最长是( )厘米。

(边长取整厘米数) A .6 B .11 C .12
9.如图,算盘上表示的数是( )。

A .10130000000
B .10530000000
C .150****0000
10.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长方形
C .等腰梯形
三、认真填一填。

(每题2分,共20 分)
11.一列快车每时行驶a 千米,一列慢车每时行驶b 千米,3.5时后快车比慢车多行________千米。

1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_____,这是一个_____角三角形.
13.聪聪心里想了一个数,他把这个数与自己相加、相减、相除,所得的和、差、商加起来是2。

聪聪想的这个数是(_____)。

14.在一个三角形中,∠1=55°,∠2=30°,∠3=(______),它是(______)三角形。

15.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减去最小的一个,差是________.
16.用3个“5”和3个“0”组成的六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小六位数是(______),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六位数是(______),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是(______)。

17.我县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期间石山寨景区门票收入为20.06万元,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数中的“6”表示6个(__________)。

18.125×25×32=(_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19.25—2.55=(____)0.86—0.6=(_____)1—0.1×0.1=(_____)
20.把25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______万;把7463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_亿(保留一位小数)。

四、细心算一算。

(每题6分,共18分)
21.直接写出得数。

12×300=50×110=800×0=7×5÷7×5=
600×50=400÷50=26×30=52万―33万=
22.用竖式计算。

35×284=480×50=207×46=
23.已知12×34=408,你能很快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吗?
0.12×34= 0.12×0.34= 12×0.34=
五、动手操作。

(每题 6 分,共 12 分)
24.连一连。

46×2.5×8=46×(2.5×8)乘法分配律
12×97+3×12=12×100 加法结合律
56+78+22=56+(78+22)乘法结合律
25.看图连线
从前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六、想一想,解一解。

(每题 6 分,共 30 分)
26.1千克苹果5元钱,爸爸买了2.5千克苹果,付了20元,应找回多少元?
27.王老师买了28本字帖,李老师买了38本字帖,字帖的单价是15元/本,王老师比李老师应少付多少元?28.葡萄每千克14.4元,草莓每千克24.6元,妈妈买葡萄和草莓各5千克,一共要多少钱?
29.一个双层书架共有图书176本,从上层取30本放到下层,那么下层图书的本数正好是上层的3倍。

原来上、下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30.一张长35分米、宽2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如果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完后剩下的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参考答案
一、谨慎判一判。

(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 2 分,共 10 分)
1、×
【解析】略
2、✕
【解析】略
3、×
【分析】加减法属于同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1.5+0.9-1.5+0.9=2.4-1.5+0.9=0.9+0.9=1.8
故答案为: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小数加减法及运算顺序知识的掌握。

4、×
【分析】根据整数中“零”的读法,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余数位一个零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由此判断。

【详解】根据整数中“零”的读法,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要读出来;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景要是考查整数的读法,注意,整数末尾不管有多少个0,都不能读出来。

5、√
【分析】把98看成100-2,此时算式就变成□×(100-2),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详解】先观察数据,发现98非常接近100,此时可把98看作100-2,然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98=□×(100-2)=□×100-□×2,所以这句话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结果不变。

当在算式中发现有数非常接近整百数时,可以写成整百数减(加)一个数凑成接近整百的数,进行解答。

二、仔细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 2 分, 共 10 分)
6、C
【分析】应用小数的乘法计算出结果再和1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3.45×
0.5=1.725 1.725>1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数乘法,也可以理解意思,3.45×
0.5表示3.45的一半,3.45的一半为1.725大于1。

7、C
【分析】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知:积中小数点的位数等于各个因数小数位数的和,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2332736⨯=,可以知道2.30.32⨯乘数中一共是三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三位小数,2.30.32⨯=0.736;
故答案为: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牢记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8、B
【解析】略
9、B
【分析】在算盘上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再结合所在的数位写数即可。

【详解】因为算盘上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图片中一共十一位,最高位是1,然后是0,再然后是5,再然后是3,后面的全是0,所以图中算盘上的数为:10530000000。

故答案为:B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算盘上算珠的示数标准,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10、A
【分析】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
称轴;据此判断出各选项中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再进行解答。

【详解】A.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B.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C.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3>2>1,则对称轴最多的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A。

【点睛】
熟记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数量: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

三、认真填一填。

(每题2分,共20 分)
11、3.5(a-b)
【分析】快车和慢车每小时的速度差×行驶时间=快车比慢车多行路程。

【详解】3.5时后快车比慢车多行3.5(a-b)。

故答案为:3.5(a-b)。

【点睛】
做这类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时,解题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把未知的数用字母正确的表示出来,解答即可。

12、70°锐
【解析】因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5°,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55°,
所以顶角为:180°﹣55°×2
=180°﹣110°
=70°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70°,锐.
13、0.5
【解析】自己与自己相加,和是2个自己,相减差是0,相除商是1。

14、95°钝角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3,再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

【详解】180°-55°-30°=95°
95°>90°
它是钝角三角形。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知识。

15、0.98
【解析】略
16、505500 550500 500505
【分析】根据整数中“零”的读法,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余数位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要想只读一个“零”,就要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不能写在每级的末尾;要想读出两个“零”,就要有两个或两组0不能写在每级的末尾,且不能相邻;再根据要想组成的数最大,要把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排下来;要想组成的数最小,要把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排下来,但是最高位不能是零,即可写出各数。

【详解】用3个“5”和3个“0”组成的六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的最小六位数是505500,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六位数是550500,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是500505。

【点睛】
本题是考查整数的读、写法,分级读、写或借助数位表读、写数能较好的避免读、写错0的情况,是常用的方法,要熟练掌握。

17、二十点零六万0.01万
【分析】根据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位的数字;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据此依次解答即可。

【详解】20.06万读作:二十点零六万,这是一个两位小数,最高位是十分位,6在百分位,数中的“6”表示6个0.01万。

故答案为:二十点零六万;0.01万
【点睛】
此题考查小数的读法以及小数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18、125×8×4×25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解析】略
19、22.45 0.26 0.99
【解析】略
20、25.8 7.5
【分析】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在万位的后边,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并加上一个“万”字。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在亿位的后边,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并加上一个“亿”字。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小数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上的数,根据四舍五入法解答。

【详解】把25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25.8万;把7463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7.463亿,保留一位小数是7.5亿。

故答案为:25.8;7.5。

【点睛】
熟练掌握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找准万位或亿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小数精确到哪一位,就看下一位上的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解答即可。

四、细心算一算。

(每题6分,共18分)
21、3600;5500;0;25
30000;8;780;19万
【分析】根据整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12×
300=3600 50×110=5500 800×0=0 7×5÷7×5
=35÷
7×5 =5×
5 =25
600×50=30000 400÷50=8 26×30=780 52万―33万=19万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锻炼,计算时要细心,看清数字。

22、9940;24000;9522
【分析】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那一位对齐,再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详解】35×
284=9940 480×50=24000 207×46=9522 284
3514208529940
⨯ 4805024000
⨯ 20746
12428289522

故答案为:9940;24000;952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整数乘法的笔算,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

23、4.08;0.0408;4.08
五、动手操作。

(每题 6 分,共 12 分)
24、
【分析】(1)46×2.5×8=46×(2.5×8)是由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变成先算后两个数的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12×97+3×12=12×100是先把97加上3,再乘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56+78+22=56+(78+22)是由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变成先算后两个数的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详解】根据分析连线可得:
【点睛】
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算式中的数据,运用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解答。

25、
【详解】略
六、想一想,解一解。

(每题 6 分,共 30 分)
26、7.5元
【分析】先根据总价=数量×单价,求出买苹果需要的钱数,再根据找回的钱数=付出钱数-花掉的钱数即可解答。

【详解】20-5×2.5
=20-12.5
=7.5(元)
答:应找回7.5元。

【点睛】
依据等量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求出买苹果需要的钱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分析】根据题意,先用38-28计算出王老师比李老师少买多少本,再根据总价=数量×单价,用少买的本数乘以15元/本,计算出少付的钱数。

【详解】15×(38-28)
=15×10
=150(元)
答:王老师比李老师应少付150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先计算出少买的本数,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三者的关系进行解答。

28、195元
【解析】一共需要的钱数=(葡萄每千克的价钱+草莓每千克的价钱)×买葡萄(或草莓)的千克数,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详解】(14.4+24.6)×5=195(元)
答:一共要195元。

29、74本;102本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一个双层书架共有图书176本,现在下层图书的本数正好是上层的3倍。

这时上层图书的本数是1份,下层图书的本数是3份,把176本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现在上层的图书。

原来上层的图书把放到下层的30本加回来,剩下的就是下层图书。

【详解】176÷(3+1)
=176÷4
=44(本)
原来上层图书:44+30=74(本)
原来上层图书:176-74=102(本)
答:原来上层有图书74本,下层有图书102本。

【点睛】
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就叫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的主要特征:①已知两个数的“和”。

②已知两个数中以一个数为一倍数,求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

30、196平方分米
【分析】根据长方形内最大的正方形的特点可得: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8分米,据此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即可求出剩下的铁皮的面积。

【详解】35×28-28×28
=196(平方分米)
答:剪完后剩下的铁皮196平方分米。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长方形内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短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