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黄石老人的千古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良与黄石老人的千古之谜
张良与黄石老人的千古之谜
张良(约公元前238年—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
公元前218年的一天,有家不管、弟死不葬,以全部家产寻求刺客狙击秦始皇未成的张良,隐姓埋名,悠闲地游荡在下邳地区(今江苏睢宁北)的一座河桥上。
恍惚之间,一位体态龙钟、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父,飘然来到张良身边。
老父先是故意把足上的鞋摔落在桥下,然后无礼至极地冲张良如吆喝黄口小儿般喊道:“小子,下桥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惊诧、愤怒地看了老父良久,恨不得上去狠狠揍他一顿。
但一则老父年纪确实太大,二则自己近来经历的生死历练使心性沉静了许多,张良终于强忍怒火,下桥替老父取回了鞋子。
更加意想不到的是,老父得寸进尺,大大咧咧地伸过足来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道:“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气得没了脾气,只得跪在地上为老父穿鞋。
老父也毫不客气伸出双足套上鞋子,显然是心满意得地微笑着,扬长而去!张良大吃一惊,觉得这老父的言行太过反常了,疑似鬼神,目送着老父呆在原地。
老父走了一里来路,又转身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子还值得教导,五日后的早晨,你还到这里见我!”张良对老父更加奇怪,不禁跪下行礼,大声回答:“好的!”五日后天刚亮,张良就来到桥上。
老父已经先到,对迟到的张良发怒道:“与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迟到?”转身离去,丢下一句话:“过五天早点来!”此后五天鸡刚叫,张良就赶到桥上,老父还是比他先到,又发火道:“为什么还是迟到?”又转身离去,吩咐道:“过五天早些来!”第五天,还不到半夜,张良就来到桥上。
过了一会儿,老父也来了,高兴地说:“就该这样嘛!”然后从怀里取出一卷书来,说道:“读透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你必将发达!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老父就这样离开了,没说其他什么话,
也没有与张良再见过面。
天亮后张良细看那本书,竟是自己多年梦昧以求而不得的《太公兵法》!张良对这段奇遇深感怪异,因此经常学习、钻研这本书。
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果然看见谷城山下有块黄石,于是把黄石运回住所,很好地把它供奉起来。
张良死后,与黄石葬在了一起。
家人每次上坟祭奠张良,都要连黄石一起祭奠。
司马迁在其《史记·留侯世家》结尾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此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千百年来,绝大多数读书人对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要么在惊诧中一晃而过,要么当作传奇故事欣赏,要么干脆相信这就是鬼神显灵、上天显圣,很少有以现实主义的慧眼洞察其中的奥妙。
这也难怪,就连智慧超群、距张良时代很近的司马迁先生,不是也困惑其中吗?
宋代文豪苏轼在其《留侯论》中道:“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虽然他已经开始接近事情真相,但惜乎语焉不详,没有将这千古之迷真正破解,仍未完全走出“其事甚怪”的圈子。
张良与黄石老人的千古之谜,其实不难破解。
想想吧,祖父、父亲曾担任韩国五朝宰相的张良,家世显赫,天下共知。
再加上他为报秦始皇灭韩之仇,疯狂到了不惜倾家荡产、连弟弟的葬礼都无睱举行也要刺杀秦始皇的地步,并雇用大力士以一百二十斤重(约合今制五十斤)的铁锥狙击误中了秦始皇的车队副车,天下震动,妇孺皆知。
这时侯,一位饱经沧桑、文武皆备、智勇双全的奇异老人,或是由于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系列暴政的痛恨,或是由于家族亲朋或干脆就是自己遭受过秦国的凌辱与侵害,或是由于也与张良一样要替某个与自己休戚相关、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复仇,或是由于曾是张良祖、父的至亲好友、得力干将、帮助对象甚至倾慕赏识者的报答、栽培心态,看到张良有着超人的才智却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
反只仿效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为他深感惋惜,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暗中关注着他的行踪与举动,直到这时才现出身来,直接对他进行人品、耐心、悟性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考察合格后才传授给了他那部或许真是姜子牙真传的《太公兵法》,亦或是老人自己参考兵书战策和总结多年军事斗争经验教训写成的兵法著作,而假托《太公兵法》,以增强权威性和神秘感。
总之,老父一定是考察多时,有备而来,把自己的平生智慧与未竟之志,连同那本《太公兵法》,一古脑传授给了张良。
此后的事就不难理解了:为了给张良以神秘、怪异的强烈印象,促使他发奋学习、钻研,老人便故弄玄虚地便飘然离去,终生不复相见,并预言张良十年后将发迹,要他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来见他,一块历经风雨与磨难的黄石!多么富于哲理、智慧与沧桑的“局”啊!
至于黄石老人准确预测张良十年后“兴”,并要他十三年后去见自己,对普通人来讲确实过于神怪,难以理解,但于一个对时局与张良都有深刻理解和洞察的智慧老人来说,较为精准地预测时局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前提是他要有超凡脱俗的真本事!
从另一角度讲,即使黄石老人不能准确预测时局变化与张良十年后的“兴”,那又有什么关系?那时侯,他故弄玄虚、催张良上进之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