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 落实减负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习兴趣落实减负增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确实如此,当你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你无论花多少功夫都不会感觉累,不会感觉这是一种负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趣等活动,以此作为“催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学习,能提高教学效果,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1.故事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就犹如磁石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兴趣激发、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从而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我在教学“辩认方向”时,课件带来如下情境: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小兔子离开家,到草地上去玩,他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出现了四个小动物,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告诉小兔,他的好朋友都在哪个方向吗?这是复习旧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进入问题情趣,然后又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又跑来四种小动物,接着学习本课的新知。

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有趣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轻松愉快,感受深刻。

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精神还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里还想着课间活动,这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给学生一个强刺激,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达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从而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数学“8减几”的减法时,开始上课时给学生做拍手游戏,小朋友拍手的次数与老师拍手的次数合起来等于8,老师拍7下,小朋友拍1下,老师拍6下,小朋友拍2下……,要是谁拍错了,谁就得把这道题算一遍给大家听。

游戏结束,学生处于安定之中,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凸现”游戏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3.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大家都经历过乘车,都看到过乘务员报站。

学习《认识路线》时,我让孩子们扮演乘务员报站名,孩子们兴趣盎然。

4.猜想情境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我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我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

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

”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

”……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

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

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动画情境
教学二年级下册《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这节课开始时,我就出示课件。

师:海边的沙滩上,有2只小海龟,它们正在争吵。

它们在争吵什么?(出示带录音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出原来他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

后来又来了两只大乌龟,他们的年龄谁大呢?
这样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孩子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了比较方法,然后又本课学到的知识帮助海龟们比较出了谁大谁小。

这个动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好学习本课,帮海龟比年龄。

对于低年级教学,老师适时恰当地选用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运用多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游戏、小组竞赛等等,增强课堂气氛的生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孩子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给学生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学习知识“减负”。

二.巧设悬疑,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巧设悬念于数学课堂中,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起到激励、组织、评价的作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故弄玄虚: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才能,只要你说出任何一个年份,我就知道那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于是他们纷纷举起小手,对照自己的年历,做要考倒老师的架势。

“1982年是什么年?”“平年。

”“2008年?”“闰年。

”……不管他们怎么考,我都是对答如流。

看他们还要跃跃欲试,我告诉他们,老师因为有绝招儿,所以能马上知道答案的。

你们想不想学这个绝招?他们一齐大声说,“想学。

”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

然后我说:这个秘诀我不会马上告诉你们的,你们到年历中找一找,都会找到的?孩子们乐坏了,原来这个绝招我们也会学到,而且可以自己学会。

对照课件中出示的1993年~2005年二月的月历,认真找起来。

很快,他们扬起了笑脸,举起了小手,情不自禁地告诉我,他的发现。

我也暗中窃喜,我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判断2100年是平年和闰年时,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2100年为平年,而电脑显示的却是闰年。

我又设置了一个悬疑:是我们判断错了还是电脑出了问题?通过查电子万年历得知,2100年是平年。

然后通过课件,学生们学习并了解了“百年不闰,400
年又闰”这一拓展知识。

学生们在我所设置的这些悬疑中,从怀疑到清晰,从迷茫到独自探究、拨开迷雾,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奥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数学文化的神奇与博大。

2.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学习《乘法分配律》,一开课,我设计了“比一比、算一算”两组计算题11×2+9×2、2×(11+9),让男女生分别进行定时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这两组题形式不同,但
计算结果都相同。

通过比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选择另一组题的同学总是算得又快又对?那些题好像隐含了什么规律?接着我再加以
激发:“这些题里是隐含着一个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大家都会算得又快又对。

那到底
是个什么规律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进入下面的内容。

”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探求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

3.示“错”
对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

反思我们的课堂,学生总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治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从“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计算25-25÷5 我出示了两个同学的做法。

第一种: 25-25÷5=0
第二种:25-25÷5=20
“道底是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于是又将问题还给学生,学生们便各抒己见,热情高涨。

经过学生们的充分分析和讨论,便马上得出第一种算法是错误的。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生活,创造问题情景,第一种答案错在哪呢?学生们又进入了为题诊治的过程中。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4.设“障”
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老师设置障碍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探索欲望。

如我在讲“圆周长计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两个圆片,让学生测出它们的周长。

当学生用绕线、滚动方法测时,我问:“怎样测校园里圆形花坛的周长?”学生说:“可用绕线方法测!”这时,我又设了一障碍,“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已掌握了用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的测量都用这种方法呢?”请看:我打开一个同学们经常玩的小电风扇,再甩动绑着粉笔头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风叶运动形成的圆和粉笔头运动轨迹所形成的圆。

问:像这样的圆的周长也能用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吗?学生纷纷摇头,产生疑问,似乎山穷水尽了。

此时老师恰当的引导,又给学生带来了柳暗花明。

“我们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欲望。

学生们会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发现圆周长计算的公式。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是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以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手段,开展的数学学科活动则是学生乐于接受,又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大大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
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
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 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
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4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

”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比如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孩子开始会茫然。

家长在课外辅导时不妨也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孩子想一想,要平均分吃同一个生日蛋糕,你只能吃到一块,是3个人吃分到的块大,还是6个人吃分到的块大?孩子会很自然地想3个人吃分得的那块大,从而比较出三分之一大于六分之一,这样,孩子真正悟出了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兴趣也就慢慢有了。

再如: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重新粉刷,需要粉刷多少面积?(门窗面积都要测量后除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为什么只要计算教室的五个面面积而且门窗面积要除掉,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

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后,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最终目的。

四.动手操作,使学生乐学爱学
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爱学乐学,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我引导学生用纸折出角后,再让他们摸一摸角,问:“摸顶点有什么感觉?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感觉到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脑子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突破从实物抽象几何角这个难点做了辅垫。

随后我又让学生用3根火柴棒摆出3个角这一操作,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学生从中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

例如《轴对称图形》学习,我先从“画耳朵”游戏入手,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类似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开始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三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折一折,比一比,交流发现了什么?然后研究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图形娃娃: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我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接下来再研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最后,利用多媒体欣赏轴对称的应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配上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给生活带来的美。

再如在教学“8的分与合”时,教师提问:“把8个圆片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活动,都能很轻松的得到7种不同的分法,有的学生甚至能看着一种摆法说出两种分法,这种活动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的概括出8的分解与合成。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