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四、第五节幻灯片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无 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 陆九渊集?,以下仅注篇名〕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 宰?〕
无事,事外无道〞〔?语录上?〕的论题。按照 此等逻辑,那么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具于“心 〞;同理,宇宙万物也都可以看作是由“心〞 发出来的。他说:
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 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 的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 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担,岂可轻易 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 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 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 不可不早说破。〔同上〕
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 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 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 毅时自然发强刚毅。〔同上〕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语录上?〕
三、王守仁“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说
陆九渊认为,人虽然固有“本心〞,但会因“蔽 〞而失。他说:
愚不肖者不及焉,那么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 者智者过之,那么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 与赵监?〕
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失之耳。 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与 舒西美?〕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 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 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一、陆王心学的形成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存斋。抚 州金溪〔今属江西〕 人。因曾在江西贵溪 象山聚徒讲学,学者 称象山先生。陆九渊 的著述由其子编成? 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而形成心学,并以朱熹理 学批评者的面目出现。
明代朱子学名家吴与弼的弟子陈献章提出“君子 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 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白沙子全 集?〕,建立了以“心〞为出发点的心学体系, 开明代心学之先河。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 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 如此。〔?语录下?〕
〔二〕陆九渊“心即理〞说与 朱熹“性即理〞的区别
异的。朱熹说:
心以性为体,心将性做馅子模样。盖心之所以具 是理者,以有性故也。〔?朱子语类?卷五〕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王守仁在晚年曾提出著名的“四句教〞。其每弟 子钱德洪王畿对理解此四句教有意见分歧。为 此,王守仁与钱德洪、王畿会于天泉桥。王守 仁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 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根源上
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 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 一起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 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 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 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 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那么中人上下皆可引 入于道。……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
心统摄性情,非笼统与性情为一物而不分别也。 〔同上〕
陆九渊说:
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假 设必欲说时,那么在天者为性,在人者 为 心 , …… 其 实 不 须 如 此 〞〔? 语 录 下?〕。
造人之本心〞 〔?年谱?〕,因而强调“尊德性 〞在先。陆九渊说:
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语录上?〕 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发奋植立。假
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
南宋之明代的“陆王心学〞是由陆九渊奠 定根底的。陆九渊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他 提出了以“心〞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 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这就 是“心即理〞。
〔一〕陆九渊“心即理〞 命题的根本内涵
在?陆九渊集?里,我们可以看到陆九渊对这个命 题多层次展开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言论有: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 “心〞为本的哲学
在宋明理学的开展过程中,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 学,始于南宋时的陆九渊,形成于明代的王守 仁。虽然王守仁的学说与陆九渊有着一定的差 异,但他们都以“心〞为本体,学术界统称为 陆王心学,该学派的形成不仅有社会思想的大 气候,而且与程朱理学也存在某种相互刺激的 关系。因此,我们探讨陆王心学不能孤立地进 展,而应该联系程朱理学一起加以考察。
设田地不净洁,那么发奋植立不得。……然田 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假设读书,那么是假 寇兵,资盗粮。〔?语录下?〕
与此同时,陆九渊十分强调自我的作用。他认为, “本心〞是“天之所以与我者〞,“我固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因此,他说:
人之于耳,要听即听,不要听那么否。于目亦然。 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同上〕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 非此理。〔?语录上?〕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杂说?〕
陆九渊常常将“心〞,称为“本心〞,它可以追 溯于孟子的“四端〞之说:
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 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年 谱?〕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与李宰?〕
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 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 初说他这是精力缺乏,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 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 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传 习录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王守仁在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生活环境极 其恶劣,又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据?年谱?记载, 他37岁时,“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 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假设有人语之者,不觉 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 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忆说?。〞〔?年 谱?,?王守仁全集?〕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