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 -【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
走进新课程已有四年了, 课程改革给我们师生和学校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教师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和更新, 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课堂上呈现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师生合作的氛围日趋浓厚。
现就本人的亲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成绩
1、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了
“语文就是生活”,这早有定论,但把生活当作语文却是新的教材资源观。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把语文当作维纳斯,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意境,启迪学生发现美,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邀游:语文是朦胧的美,如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语文是精神的家园,如荡气回肠的乐曲;语文是艺术的殿堂,如意蕴悠长的诗韵……如此语文,怎能不令人流连前几天的省级优质课上,崔红老师所上的《竹林深处人家》一课就充分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
崔老师首先让学生展示收集来的竹子器皿,自己手拿斗笠,以她优美的肢体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进而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知竹林的幽深秀丽,回顾课文。
这种方法既关注了初一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对于内容的把握,崔老师把学生当作发现美的主体,几个人为一组,通过讨论体会景美,情美,进而把
握文章的意境美。
学生真切的体会,贴切的理解,还有生动的表达,无一不是本文教学目标的体现。
这种尊重学生,鼓励创新的理念比我们枯燥的分析讲解、精辟的讲解无论是显形的还是隐性的效果都要好的多,学生也快乐得多。
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还语文学习以发现美、欣赏美、挖掘美、感悟美、表现美的真正功效,打开了语文教学的美妙之门。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我们的教学不是去压缩它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拓展它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语文教学的效益才会渐渐达到最大化。
2、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更浓了。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并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得到重新确认。
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人文沉积的“物”,如《赵州桥》;人文色彩的“事”如《斑羚飞渡》人格魅力的“人”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哲学启蒙的“理”如《秋水》。
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还要积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
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理念。
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
新课程改革以前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字、词、句、段、修、逻、文、篇、章,环环紧扣,语文知识充斥课堂。
殊不知过去我们所精心整理,难以割舍的这些语法、文法经典只是思维的外壳,没有了思维这个灵魂,语言无异于没有了思想的行尸走肉,从而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根本目的———交流思想。
中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人文思想的人要比把他们培养成文字的人、语言的人更紧迫得多,重要得多。
汉语是学生的母语,是在思想交流中规范成熟,还是在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中规范成熟,恐怕是一个不争便明的问题。
有了生活,有了思想,语言就如同找到了活水源头,怎么会不渠清如许呢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除了认识汉字,学习语法、文法之外更应该是感受人文思想,健全人格。
有了丰富、正确的思想,才能抒写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明显注重了人文思想的启迪和熏陶。
如马立辉老师所上的《小巷深处》一课,教者打破了传统的回顾课文的方式,通常我们都是让学生速读课文或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而马老师是从课文中抽出几个句子,故意改动了几个关键的词,并以抄录有误为由让学生帮助老师找出并改正过来。
老师请学生帮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要找出错误的地方,学生必须快速跳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文上来,关注点立刻聚焦到几个词语上。
另外,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容易,不存在对与错,只是快慢的问题,要想争得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得快,而快就
得高度集中,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既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又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另外,马老师导课时的对联,心形和竹棒图案与文字组合的板书,这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
3、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了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也是生活的语文。
因此,语文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教材只是例子和凭借,生活才是学习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马老师在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一分问卷调查,里面有这样的问题:“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母亲最喜欢的颜色最爱吃的水果”等等,通过这种问卷的形式,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由文本迁移到了生活,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激活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又感染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亲情意识,实现了语文到生活的回归。
另外,大屏幕出现的几幅画面,在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的烘托下,让人倍感亲切,慈爱,温馨,同时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仿佛就至身于其中,学生欣赏着,感动着,早已融入了教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了,而完全忘记了是在学习课文,实际上学生就是在体验生活。
如果说马老师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的话,那么刘丹老师则是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同样是教授《小巷深处》一文,刘老师在分析完课文中母女的感情后,刘老师让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很自然的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
作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刘老师也为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教者的参与实现了文本与生活的最佳链接,把原本浓重的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一设计由“教师强加的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
当时不要说学生,就是在场听课的老师眼里都充溢着泪花。
与其说是老师在讲课还不如说是老师引领学生一步步的体验情感,感受情感,并使之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心灵感悟的过程。
两位老师的教学切入点不同,环节设计也不同,但我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成功之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
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否则,如果脱离了生活,就语文而谈语文,语文教学仍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敞亮的明天。
这种人文精神的启迪,人文思想的培养,才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课程改革中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改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阵痛,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也有很多困惑。
现就本人体会谈几点困惑:
1、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问题
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课堂变的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在热闹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节课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而常规的字、词、造句、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从学生的作文和答题情况看,错字,病句,语序错乱现象比比皆是。
从阅读方面看,目前主要存在两大弱点,其一,阅读时抓不住重点,对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不懂;其二,即使抓住要点也不会高度概括,语言积累不够或运用语言的能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学生的口语表达较好,书面表达尚存在不足,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
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仍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在方法上改进,但语文基本功决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2、关于学生读书的问题
古人一向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列举哪位名人,都不是足不出户的书呆子,而我们的学生呢
每天两点一线,不是上课就是补课,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使,视下课为放风,视毕业为出狱,简直成了面壁而泣的可怜虫,又怎么能“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呢曾看过一篇文章,文中介绍说古代状元每人十年间要精读熟背《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共四十余万字,此外还要看是原文几倍的注释及其他经典史书,令人叹为观止。
课程标准也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已被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所替代。
相形之下,我们的学生除了读百十来篇的课文,还有什么底蕴呢如此贫瘠的文化土壤又怎么能期待硕果累累呢
3、关于学生思考的问题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幽默:一名学生向教授汇报他一天的学习情况:“上午听了一场学术报告下午去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又参加了一次讨论”他本以为会得到教授的赞许,可教授却说:“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是啊,思考在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又何尝容过学生思考呢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的重要领域。
然而很多时候,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只注重问题的价值和准确而忽略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是为了进度,或是害怕冷场,有时候,老师等不得学生思考,只有一两个优秀的学生举手后,就开始讲解。
这样,每次都是几个反应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也就习惯了等听别人的答案,而懒于去思考。
这样下去,课堂
将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只是大多数人的看台。
如果把课堂教学当成一池宁静的湖水,教师的提问就是一粒投入水中的石子。
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都能在教学中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但是,投出的“石子”激起的“浪波”能否散开是否深入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老师不要在第一颗“石子”引起的涟漪还没完全散开时,就迫不及待的投下第二颗“石子”。
只要是有价值的“石子”,老师何不花时间等等,因为短暂的等待,换来的是美丽涟漪的层层泛开:更多学生主动而又恰当的回答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多发散的成分,可以减少老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举出更多的论据,提出更多的问题,增加回答的多样性,增加同学间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多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自由的发挥,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创新的天性得以开发,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面对新课程改革,老师们的最大困惑就是怎样上课。
经常听老师们议论:教了这么多年书,到现在反而不知道该教什么了。
综合语文教学,有人总结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有两种:一是有教之境,一是无教之境。
前者如钱梦龙、宁鸿彬老师,他们教学中有模,有套路;后者如于漪、魏书生老师,他们因人设教,因文设教,峰回路转,满目春光。
当然,我们更重要的不是什么模式,而应以教材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纽带,以习惯和能力养成为终极目的的课堂教学总思路来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具体
处理每一节课时以“讲在精髓,学进骨髓,击破一点,带动全篇”为原则,使每堂课发挥出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