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木雕文物和千年手抄字赏析-2019年文档
略谈西夏文化中的绘画与雕塑艺术

略谈西夏文化中的绘画与雕塑艺术作者:尹江伟来源:《西部学刊》2015年第10期摘要:西夏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其绘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壁画、卷轴画、木刻版画和木板画及岩画,绘画风格比较独特,显示其技艺水平的高超。
雕塑包括泥塑、石雕及木雕和竹雕,泥塑造型逼真,活灵活现,具有生活气息;雕刻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展现出西夏文化艺术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绘画;壁画;木刻版画;雕塑;石雕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中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而每个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艺术。
建立大夏国的党项民族虽说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勇武剽悍,但他们在定居尤其是建立国家后也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在仁宗仁孝时期更是达到了极致。
在政府的推崇下,西夏的文艺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不仅大量吸收其他诸如汉族、吐蕃、回鹘等民族的艺术,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由于各民族艺术的大量汇聚、糅合,使得西夏的艺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
其艺术创作角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其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做一些探讨:一、绘画绘画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夏绘画历史悠久。
史载当年李继迁因不满其兄李继捧向宋朝献地而率领族人逃奔地斤泽时,就曾拿出祖先拓跋思忠的画像,叫戎人观看,结果“戎人感泣”,①追随者越来越多。
李继迁出示祖先画像,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绘画技艺。
随着西夏国家的建立,其艺术成就更是突飞猛进,绘画作品达到很高的水平,留下了诸多艺术精品。
1.壁画西夏的壁画主要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银川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等。
在这些石窟中尤以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的石窟壁画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且最具特点,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西夏绘画水平和特色。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居多。
西夏“寒山拾得”鎏金铜像解析

摘 要:寒山、拾得为唐代诗人,亦是禅门达者,随着二人诗歌及其思想内涵的传播与影响,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自五代逐步兴起。
宁夏博物馆藏有两尊西夏时期寒山、拾得鎏金铜造像,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寒山拾得铜像,也是我国传统雕塑中不可多得的世俗人物青铜造像。
从这两尊铜像可见,西夏时期造像能力及工艺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结合西夏出土禅宗文献材料,亦可说明寒山拾得形象及其所承载的禅宗美学思想在西夏的盛行。
关键词:西夏;寒山;拾得;铜造像宁夏博物馆现藏寒山与拾得两身鎏金铜像(图1),此两身铜像于1986年在宁夏银川市新华东街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造像三尊,韦驮、护世天王武士造像两尊。
专家通过地层检测,判定这批文物为西夏时期所造。
①寒山像高54厘米,宽26厘米,侧宽21.5厘米。
该造像赤脚立于六角须弥台上,短发凌乱,面部饱满,蓄有短须,呈大笑状;身着交领长袍,系腰带,左肩斜挎一囊袋,绳结串联5只葫芦;双臂上抬,右手持笔,已断,左手持一经卷。
拾得像高56厘米,宽25厘米,侧宽21厘米,与寒山造型相似,赤足立于六角须弥台上,发长及肩,大笑;身着袈裟斜挎一囊袋,系有5只葫芦;右手上举呈握状,左手下垂持一笤帚。
此两尊铜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属西夏青铜造像中之精品,且诠释了“寒山捧卷,拾得执帚”②之经典形象。
一、寒山拾得之生平概况寒山与拾得是唐代著名诗人,对于寒山拾得生卒考证现已有不少相关文献,基本上可判定其为唐中晚期人物。
③“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④从《仙传拾遗》记载中可见时人不知寒山为何人,只知其隐居于山崖,好为作诗,对于具体的生平推测则多是从他的诗词中寻得。
“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少年寒山居于咸京一带,有着“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游猎”生活。
“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从此描述中可见寒山曾经经历科考,但年至三十仍无结果,后“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宁夏出土西夏塔龛千佛图唐卡构图及内容解析

宁夏出土西夏塔龛千佛图唐卡构图及内容解析作者:马文婷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摘要:文章对宁夏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出土的两幅西夏塔龛千佛图唐卡的构图及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唐卡主体内容的身份及两幅唐卡之间的相互关联。
西夏唐卡的发掘与研究真实地佐证了西夏时期佛教文化对整个西夏王朝的深远影响,具有极高的史学、佛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西夏 ;唐卡;构图1 发掘背景宁夏博物馆馆藏的两幅西夏塔龛千佛图唐卡,是1963年在抢修清理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下河滩处两座塌陷的喇嘛塔时发现的。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银川市南60千米青铜峡水库西岸,1987—198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考古部门对一百零八塔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与维修。
塔内出土了一批文物,经考古专家鉴定,断定为西夏和元早期文物,也为该塔群的始建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
两幅西夏塔龛千佛图唐卡的画面内容、色彩及装裱形式与宁夏地区其他几座西夏古塔出土的西夏唐卡较为相似[2][3],且在唐卡背面发现了朱红色的西夏文字。
因年代久远字迹脱落不全,已无法清楚地解析其记录内容,但根据以上信息可以肯定这两幅唐卡的确为西夏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构图与布局唐卡,藏语译音,意为展开的画,是指工笔彩绘于彩缎织物上的卷轴画。
唐卡一般构图紧密,色彩绚丽,极具民族特色。
西夏文化在引进藏传佛教的同时,也将这一文化形式渗入其中,它对佛教文化在西夏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幅西夏唐卡均为绢质唐卡,由于年代久远,质地脆化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基底织物断裂、露底、彩绘脱落现象,不易辨识。
两幅唐卡中有一幅残损较为严重(简称1号唐卡),另一幅相对完好(简称2号唐卡)。
所幸两幅唐卡从构图到布局完全一致,只是主体内容略有差异,下文选择较为完好的一幅进行重点介绍。
两幅唐卡通高108厘米,画心长65厘米,宽37厘米。
2号唐卡画面以中央主尊佛像与其两侧胁侍菩萨为主,其外以棋格式布局绘有200余尊坐佛及供养天女造像。
非遗木雕观后感

非遗木雕观后感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一次非遗木雕展览,对此我深感惊叹。
展览中展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无论是其千姿百态的造型还是精湛的雕刻技艺,都让我为之惊叹不已。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木雕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有唯美精致的花鸟图案,还有浑然天成的山水景观。
这些作品给人一种超然的美感,仿佛将自然界的万物都凝聚到了其中。
无论是龙凤、狮鹿等古代传统元素,还是现代创新设计的各种形态,都展现了木雕艺术的魅力。
木雕作品的雕刻技艺也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栩栩如生。
比如一件栩栩如生的鲤鱼作品,鱼鳞的纹理和鱼鳍的层次感都被雕刻得非常逼真,仿佛随时可以游动起来。
又比如一件木雕雕刻的山水画,山势的起伏和树木的繁茂都被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让人如临其境,感觉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参观非遗木雕展览还让我了解到了木雕艺人的辛勤努力。
他们需要对木材的纹理和特性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具备高超的雕刻技巧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每一件木雕作品背后都蕴含着艺人们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木雕艺术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参观非遗木雕展览对我个人的启发也是巨大的。
它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无论是一棵树木的纹理,还是一个雕塑品的造型,都蕴含着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非遗木雕展览更是提醒我,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参观非遗木雕展览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对木雕作品的观看,我们懂得了木雕艺术的美妙之处,也感受到了艺人们的辛勤付出。
同时,它也唤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珍视。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非遗木雕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和精彩。
塞上江南,西夏故地——宁夏博物馆馆藏16件珍宝

塞上江南,西夏故地——宁夏博物馆馆藏16件珍宝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地势南高北低,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巍巍贺兰山、红色六盘山以及滔滔黄河水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造就了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
宁夏博物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1.战国虎噬驴透雕青铜牌饰这件牌饰长13.7厘米、宽8.2厘米,同墓共出土两件。
这件青铜透雕牌饰是一种游牧民族服饰上的带,将草原动物弱肉强食的场面,通过艺术手法反映出来。
牌饰巧妙结合虎和驴的体形、神态,设计充满了雄浑的野性美,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197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杨郎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这件牌饰工艺简练,雕刻精巧,反映出当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丰富的青铜文化,为研究宁夏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
2.战国错银铜镦错金银是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一种新工艺。
一件错金银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铸器、錾槽、镶嵌、磨锉四道复杂的工序。
这种工艺经历了二千余年,至今仍为制造各种珍贵金属工艺品所沿用。
此器高6.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细腰圆筒形,上端有銎,可装入戈、戟的木柲,在其外表及底部,用细小的银片和银丝镶嵌,构成布局完整的卷云纹及曲线图案,然后磨平。
由于铸成镦的青铜和嵌入的银片、银丝两种金属的光泽不同,器物上的图案银光灿灿、绚丽多姿,格外夺目。
196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头营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这件错银铜镦全身整幅图案构成规整的卷云纹和曲线纹,线条流畅简洁,图案迤逦多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罕工艺品。
3.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此器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于宁夏彭阳县汉代古城出土。
这件错金银铜羊本身是一件居家实用品——席镇。
魏晋以前,古人一直是席地而坐,为了防止蒲竹编织的席子来回滑动和卷角,便发明了席镇。
木活字印刷:穿越千年 墨香犹存

木活字印刷: 穿越千年 墨香犹存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千人组成的方阵用汉字演绎了各种“和”字,向世界展现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那一幕惊艳了世界,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门濒临灭绝的技艺。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世传奇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被称为“文明之母”。
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古人在生活中墨拓石刻和使用印章受到启发而发明的。
最早的雕版印刷出现在隋末唐初。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其科学实用,使印刷书籍的速度加快,成为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曾为世界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毕昇的发明一直没有相应的印本佐证,胶泥活字及其汉字印本并未见大范围流传。
以致有人对毕昇的发明提出异议,活字印刷术发明权之争几乎成为中韩、中欧之间的学术公案。
1990年,盗墓分子炸毁了宁夏一座存有大量文物的方塔,考古专家意外地从废墟中发现了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和记录参加活字印刷书籍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的文献资料。
后经专家鉴定,这部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活字版印本之一,这一发现直接改写了木活字发明和使用的历史,以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
始于北宋,兴盛于西夏的活字印刷,成为西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填补了中国活字及其印刷版本的空白,受到了国内外文物界、印刷界、语言文字界以及西夏文化研究领域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
宁夏不少西夏学研究专家指出,在中国发现的古文献印刷品中,西夏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是宁夏古代文化建设的亮点。
所以专家学者们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对西夏活字印刷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发明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通过研究传承西夏活字印刷技艺,让中国传统印刷文化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手工木雕艺术品赏析

中国传统手工木雕艺术品赏析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这样的技法并没有在工业化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消失,那精雕细琢的美,那独一无二的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
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木雕工艺品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清代木雕工艺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
福建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著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
甘肃武威出土西夏木板画研究述评

一、出土概况
目前为止, 武威境内共发现 7 座西夏墓葬, 基本都在城区西郊公园附近, 在这 7 座西夏墓葬中, 1 座为土坑墓。5 座墓中出土了木板画, 有 6 座是小型砖室墓葬, 且都是砖室墓, 出土木板画数量总 计 35 幅。下面将木板画出土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 1977 年武威城区原西郊林场( 今西郊公园 ) 发现三座西夏时期刘氏家族墓, 出土了木缘塔、 木 桌、 木椅、 木壶、 木板画以及瓷器等西夏珍贵文物 。 此次出土的木板画共 31 块, 其中葬于西夏天庆 3 号墓出土 2 块。木板画是用当地所产 七年( 1200 年) 西路经略司都案刘德仁的 2 号墓出土 29 块, 的杨木制作而成, 小而精致。最大的长 28 厘米, 宽 10. 5 厘米; 最小的长 9. 5 厘米, 宽 4. 5 厘米, 厚 仅1 ~ 2 厘米。这些木板画除少数剥蚀难以判断其内容以外 , 可以辨认的有老者一幅、 随侍四幅、 武 士六幅、 童子二幅、 五男侍一幅、 五女侍一幅、 老仆一幅、 老婢一幅、 驭马人一幅、 屈腰人一幅、 太阳一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甘肃省武威市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 , 在城区西郊公园及其附近先后 , 。 多次发现西夏时期的小型砖室墓葬 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西夏文物 其中出土的一批木板画尤为独 特, 是西夏绘画艺术的珍品, 在西夏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 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 武威出 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考古学和西夏学等诸领域学者关注 , 许多学者纷纷撰文, 从丧葬习俗、 宗教信仰、 绘画艺术、 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西夏社会历史 。 武威西夏木板画的发现, 为揭开西 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 。
西夏“寒山拾得”鎏金铜像解析

(夏
右
)《
拾寒
得山
像拾
宁 夏 博 物 馆 藏
得 》 鎏 金 铜 像
(
左
)
86
史论经纬
03 2019 北方美术
民间对二者的生世传说亦有不同,有称拾得为寒山所 拾,也有称寒山拾得本为兄弟,失散多年于国清寺重逢等 等诸多版本。寒山拾得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生世传奇, 二者情谊投合又始终相伴,遂逐渐取代万回和尚被称作“和 合神”,在清雍正年间,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称谓得 到了官方认可,继而在民间的传播与信仰更加盛行。
一、寒山拾得之生平概况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著名诗人,对于寒山拾得生卒考证 现已有不少相关文献,基本上可判定其为唐中晚期人物。 ③“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 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 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 三百余首。”④从《仙传拾遗》记载中可见时人不知寒山为 何人,只知其隐居于山崖,好为作诗,对于具体的生平推 测则多是从他的诗词中寻得。“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 少年寒山居于咸京一带,有着“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的“游猎”生活。“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书判
关键词:西夏;寒山;拾得;铜造像
宁夏博物馆现藏寒山与拾得两身鎏金铜像(图 1),此 两身铜像于 1986 年在宁夏银川市新华东街出土,同时出土 的还有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造像三尊,韦驮、护世天 王武士造像两尊。专家通过地层检测,判定这批文物为西 夏时期所造。①寒山像高 54 厘米,宽 26 厘米,侧宽 21.5 厘 米。该造像赤脚立于六角须弥台上,短发凌乱,面部饱满, 蓄有短须,呈大笑状;身着交领长袍,系腰带,左肩斜挎 一囊袋,绳结串联 5 只葫芦;双臂上抬,右手持笔,已断, 左手持一经卷。拾得像高 56 厘米,宽 25 厘米,侧宽 21 厘 米,与寒山造型相似,赤足立于六角须弥台上,发长及肩, 大笑;身着袈裟斜挎一囊袋,系有 5 只葫芦;右手上举呈 握状,左手下垂持一笤帚。此两尊铜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属西夏青铜造像中之精品,且诠释了“寒山捧卷,拾得执帚”② 之经典形象。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三)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三)佛家供物——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北宋(960~1127年)尺寸:高25.1、腹径10、足径6.7厘米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河北定州博物馆藏净瓶为佛教徒使用器物。
仿佛塔造型,腹部饰仰覆莲瓣纹,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口,其造型非常少见。
此瓶制作精细,釉质莹润。
净瓶属于佛教僧侣出行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供饮水或净手之器,后也成为佛前供奉之物。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之后兴起的一大白瓷窑系。
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
如玉之作——官窑葵瓣式青瓷碗宋(960~1279年)尺寸:口径18.2、底径5.4、高5.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碗如花瓣,口沿与腹部随花瓣而起伏,这是北宋以来较常见的式样,圈足较小但不失稳重。
釉色月白,开片。
官窑是继汝窑后专设的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的瓷窑,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尚未找到,南宋修内司、郊坛官窑已在今杭州乌龟山、老虎洞分别找到窑址。
官窑产品追求玉质感,釉面润泽。
因为宫廷垄断,产品存世极少。
宫中陈设之珍——官窑贯耳青瓷瓶南宋(1127~1279年)尺寸:高23、口径8.3×6.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后,先后在修内司和郊坛下设官窑,以供朝廷所需,分别称为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
两个窑址分别在今杭州市凤凰山下的老虎洞和乌龟山找到。
器型多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这件南宋官窑贯耳瓶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
端庄典雅,胎薄体轻,釉质肥厚光润如玉,开片如“蟹爪纹”。
口沿及棱角处因釉较薄而露出胎色。
南宋官窑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弄花盆玩——钧窑海棠式花盆宋(960~1279年)尺寸:高14.7、口径24.5、足径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胎体厚重坚硬,底部有两孔。
这种考究的花盆由官窑为宫中专门制作,可见当时重“盆玩”之乐。
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呈玫瑰紫色,釉层厚润,上有如同蚯蚓走过的泥纹。
【推荐】木雕作品赏析作文-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木雕作品赏析作文木雕是雕刻于木质上的艺术品,为中国传统雕塑之一。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
另一件木雕鱼长11厘米、高3.5厘米,很象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
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产生立体圆雕工艺。
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有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
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
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十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江苏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严谨的造型和细腻丰富的层次影响海内外,所雕作品如龙舟、楼图、笔筒,如意以及地屏插牌尤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木雕中的精品。
现在的古玩市场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宗教造像,建筑木构件上的木雕装饰,家具的雕刻等等。
尤其是清代,木雕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木雕工艺品作坊还从民间走向官办,并相继形成浙江东阳、乐清、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台湾鹿港、大溪、三义,广东湖州、汕头,山东曲阜、云南剑川、江苏、湖北、上海、四川等许多地方色彩鲜明的民间木雕流派。
中国民间木雕赏析

东 阳 雕 刻 行 业 的 工 人 和 设 计 人
, 层 次 分 明 、 细 腻 精 微 , 逼 真 传
多 样 , 尤 其 雕 刻 的 花 卉 、 飞 禽 、
写 实 的 手 法 进 行 构 图 设 计 , 制 作
统 浮 雕 工 艺 形 式 基 础 上 的 一 个 创
以 追 溯 到 唐 代 。 木 雕 屏 风 、 挂 屏
尤其是清代,木雕工艺技术达到了高峰,月二 相继形成浙江东阳、乐清,福建福州、莆田、泉 州,广东潮州、汕头,山东曲阜,云南剑川,安 徽徽州,江苏苏州,湖北,上海,四川等许多地 方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
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 福建莆田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 著名,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名雕”。
[
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用 樟木雕刻, 上漆贴金, 特点是金碧 辉煌,工艺 秀美,以浮 雕、通花透 雕和立体通 雕为表现形 式,透雕经 络通畅,层 次丰富,刻 工细腻,立 体感强。金 漆木雕工艺 流传至今, 其当代作品 多次获国际 大奖。
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创 作主题也拓展到生活风俗、神话故事和吉祥花卉 等题材上,并在建筑、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 泛使用。
民间木雕艺术
的风格特征及 发展历程
中国木雕历 史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 会时期就出 现木雕工艺 品的雏形, 河姆渡文化 遗址发现的 朱漆木碗、 木雕角,就 是实证。
到了战国时期,木 雕工艺已从商代黄 花梨手串用于制陶 工艺中拍板的简单 刻纹和雕花椁板的 阴刻,发展到产生 了立体的圆雕工艺。
秦汉时期的木雕 工艺又有了较大的 发展和提高,如汉 墓出土的动物木雕 有猴、虎、龙等, 造型生动逼真;人 物有木俑,形态质 朴浑厚。
故宫馆藏木雕赏析

故宫馆藏木雕赏析故宫馆藏木雕赏析白檀木雕人物镜支,清晚期,高30cm,长30cm,宽24cm。
清宫旧藏此物为广东制作,长方形,分上下两部分:镜支盖上的一端连接一面玻璃镜,将盖开启,可将玻璃镜倾斜支在镜支顶部;镜支下部设一抽屉,用以盛放梳具、胭脂、香粉等化妆用品。
镜支附有银镀金蝙蝠扣及把手。
镜支通体采用浅浮雕和深浮雕工艺雕刻出楼阁、亭台、庭院、花鸟、树木等景致及人物、飞禽。
在众多人物中有老叟对弈、文人雅士相会、歌女怀抱琵琶、孩童戏耍等场景。
此外还有表现当地戏曲中武打的场面,数匹骏马跟随着主人或飞奔,或直立,或待发,武士们站姿各异,威风凛凛。
工匠雕刻技术娴熟,运刀如笔,有些部位雕刻多达五个层次,有效地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
人物形态栩栩如生,景色布局错落有致,充分展现出清代晚期广东木雕工艺的精湛水平。
这是清晚期广东地方献给清宫的贡品,供后妃日常梳妆之用。
天然木雕如意,长20cm。
清宫旧藏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减冗枝,成如意式。
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线如脉络贯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胜似人工镂空。
如意首、尾扁圆宽厚,其上密布细小的吭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灵芝菌丝,与较为光滑修长的柄身恰成映衬,精巧处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与根雕近似,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类。
这件天然木如意不仅保留了大量耐人寻味的天然特色,而且营造出玲珑的俯视与侧视不同的整体曲线效果,无疑是此类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佳作。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cm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
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
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
这种绕腰络腋、横巾右袒、下体着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现和偏重衣纹雕刻的键陀罗式艺术风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
西夏灵州历史文化的再现——西夏玉器DM

西夏灵州历史文化的再现——西夏玉器DM 西夏灵州历史文化的再现——西夏玉器2008-9-18 11:33:16玉质西夏文腰牌玉质鸷鸺玉质兽面牌饰挂件迦陵频伽西夏有玉器,从文献上来看,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考古发掘中却没有发现有西夏玉器出土,因此,西夏玉器的面貌一直笼罩在云雾之中。
笔者苦苦追寻了多年,2002年年初,终于在银川古玩市场上见到了一件刻有西夏文字的小玉件,后来有幸又见到了几件,分述如下:西夏文腰牌该腰牌为和田白玉制造,高5.2厘米,宽3.2厘米,重34.6克,椭圆形,上部有圆孔,圆孔的顶部已残。
腰牌的顶部造型为祥云,沿着器物的边缘刻有云纹线条,简洁明快。
腰牌的正、反两面各刻有4个西夏文字,正面的西夏文汉译为“防守待命”,背面是持有者的名字。
8个文字刻写得线条流畅,字体古拙。
玉牌的背面有绺。
在西夏,腰牌是较常见的器物,已发现数十枚,但都是铜质的,至于玉质腰牌,这是唯一的一件。
迦陵频伽我所见到的一件玉质迦陵频伽,高14.2厘米,宽8.1厘米,厚1.7厘米。
其玉为黄玉,通体透明、圆润。
“迦陵频伽”一词见于佛经,它是佛教中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神鸟,世俗中称其为“报音鸟”。
据说,此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高原上,是雪山精灵,身披七彩羽毛。
它在孵化时,未出壳就能啼鸣,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萦绕;出壳成鸟后,更是鸣啼嘹亮,其声音能穿越三界,感动万物。
芸芸众生听到它的声音,可以摆脱苦难、烦恼、疾病,得到自在、安宁、康泰,故佛经中又称其为“美音鸟”或“妙音鸟”。
迦陵频伽的形象最早是以纹饰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中,名称则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中。
到了唐代,迦陵频伽的形象多用于壁画和金银器的装饰上。
宋、辽、金、西夏都信佛,所以,迦陵频伽常常作为装饰图案使用。
宋代建筑古籍《营造方式》一书中,就有用迦陵频伽作为建筑物屋脊的记载。
宋王陵的巩县陵园中有迦陵频伽的头部残件,而西夏王陵中所见到的各式各样、多种色彩的迦陵频伽,则是较完整的建筑装饰。
西夏石雕欣赏

西夏石雕欣赏男像石碑座(图1)1976年在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夏陵区8号陵(现改为6号)东碑亭遗址中出土。
近似正方体,长65厘米、宽67.7厘米、高57厘米。
白砂石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粗短,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罩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背部平直,双腿屈跪。
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3行,计15字。
第1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2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3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
背部阴刻汉文1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
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碑座11件,但刻有文字的仅此1件。
雕像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
女像石碑座(图2)1975年在西夏陵区2号陵(现改为7号)碑亭遗址中出土。
共4件,出土时在碑亭遗址地面上排为一行。
近似正方体,长63厘米、宽59.8厘米、高57厘米。
白砂石圆雕女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粗短,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双乳下垂,手腕带双环,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半握双拳,支撑于膝。
表现了负重妇女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气概。
石雕人头像(图3)1977年在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现改为177号)墓室中出土。
白砂石质,残高31厘米、面宽17厘米。
圆雕男性文官形象,长方形脸,深目高鼻,八字胡须,双唇微张,嘴角略收,面带微笑,神态自若。
大石马(图4)1977年在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现改为177号)墓室中出土。
白砂石,长133厘米、高70厘米、重355千克。
原有彩绘,出土时都已脱落,只在唇部残留少许粉彩。
体形硕大,比例匀称。
马头稍垂,马鬃整齐地散披在脖子上,生动地再现了西夏马的形象。
分鬃小石马(图5)1973年西夏陵区116号陪葬墓(现改为78号)墓室中出土。
白砂石,长38厘米、高24厘米。
圆雕,马头稍垂,马鬃分三缕散披在脖子上,雕刻技法娴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木雕文物和千年手抄字赏析
银川拜寺沟口屹立着两座8角13层密檐式砖塔。
1986年在西边塔刹座室,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西夏文物。
其中几件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文物,实属难得留存至今且制作精美、颇有特色的西夏文物。
一、彩绘木雕上乐金刚像
这尊木雕金刚像坐落在椭圆形莲花座上,莲座高2 .8cm,宽11 cm。
金刚雕像通高15 cm ,宽10. 5 cm。
金刚头像雕呈四面状,为东南西北方向,并分别用蓝、红、白、黄四色绘面,头戴五骷髅冠,鼻直口小,面带笑容。
正面像呈三目头微下垂。
金刚全身共有十二只臂膀,两只主臂拥抱明妃。
其余手臂都呈放射状在金刚身体两侧。
金刚正面伸出的右臂略弯曲,右手紧握金刚杵,左臀也同样状,左手持金刚铃。
金刚身体左右侧伸开的手臂,上边的右手握有金刚圈,左手抓宝瓶等法器,除个别手掌失落外,大部都很完整。
金刚腰身部位装饰有骷髅项圈、环状腕钏、胯间下挂两串骷髅。
金刚右腿稍斜伸直,左腿屈膝呈弓步。
右脚踏一白色仰面魔,左脚踏灰色伏魔,两魔都表现出挣扎状。
金刚怀抱的明妃,面部及全身均呈红色,头戴骷髅冠,有三目,鼻直口上倘,五官确用墨线勾勒,头仰起面向上与金刚下垂的口相对,两口几呈吻状,表情丰富。
明妃全身裸状,左腿与金刚右腿紧并立,右腿弯曲环绕在金刚腰间。
左臂紧搂抱金刚脖颈,右臂高举
手握白色勾刀。
在金刚的身后雕有大象形状,象头向左侧,长鼻下卷,大象全部绘成白色。
通观金刚像,是由一整块木头圆雕而成,不仅艺术造型构思奇特,而且镂空雕刻手法别致,肢体连接恰到好处。
用刀纯熟且彩绘色泽艳丽。
木雕双连身,造像体形比例适中,既表现了金刚的威猛雄健,又表现了明妃的俏俊妩媚和多姿,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想像力,是目前所仅见的西夏佛教雕刻艺术的瑰宝。
二、彩绘描金木供桌
据考证是为放置祭祀供品之用。
桌面为长方形,长62cm,宽43cm,桌高35 cm,整个木供桌均以红色为主要色调,其中桌面还用金粉细线绘出牡丹花卉图案,桌面板厚3 cm,紧连着用四条韦凹槽的宽木条围在四边,使桌面下面增加厚度和桌腿连接的强度。
正面两桌腿上剔出凹形装饰槽与桌腿间的护挡板和木框条,均采用45度阁角榫连接,这样不仅结构紧密,强度提高,而且观之美观。
还使挡板正面艺术地分为3层和8个部分,中间挡板上部分制作成3个正方形框,框内用木板镂空雕刻出团状折枝牡丹花形;中部分是两个长方形框,并依框形镂空雕出折枝牡丹花卉和枝头花蕾;下层挡板则呈齿张状牙板,还用黑色为底色,用红色双线夹以金色彩绘出如意祥云头纹饰。
桌腿外侧两边的装饰性板,透雕出如意祥云和卷草纹饰,并用金色细细绘出牡丹均绘有金色和红色的装饰色。
纵观整个木恭桌,造型别致大方,镂空雕花工艺精湛,设色
艳丽而凝重。
既有藏传佛教的色彩,既更具有西夏的特点,两者都很巧妙艺术地结合为一体。
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蹉跎,木供桌仍不干裂、变质、彩绘不掉色,可见西夏工匠的技艺已达很高的造诣。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家具制作的情况,同时也是现今已发现出土宋、元时期的木桌等文物,从完整程度,工艺水平,造型彩绘等都是最好的。
三、千年手抄字
从贺兰山拜寺沟方塔中出土的大量西夏文和汉字文献中,虽多以木活字印刷本及雕版印品为主,但手写西夏文也占有一定的数量。
这些千年文字,也往往是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考证最重要的依据。
西夏文字特点本身是继承了汉文字的偏旁部首,多用撇捺等笔划而加以创造,成为西夏封建王朝所特有的。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西夏文”,由于西夏文字的笔画繁多,书写有比较大的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少笔掉画。
因为西夏文献多为印刷本。
可从拜寺口方塔中出土的文物中,有手写楷书西夏文,虽数量不多,但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文手写的特点和从中所记述的历史及内容。
出土的手写楷书西夏文,完整的不多,多为残页,这也是由于年代久远,能保存至今以供后人研究,实属不易。
这类手写书体,虽与楷书相同,但从残页看每字棱角方峻分明,落笔收笔多属露锋,但在笔画运用中仍保持中锋,在收笔转折处多又巧妙地
掺用侧锋,故虽犄角雄出而笔划坚实严整,其内紧外方的新颖形象,使之整篇文字观之爽利洒脱,且在豪健泼辣中含有浑劲敦厚的意味。
其结构、章法布局均有显著的特征。
结构:结字笔画分收得体,严正布满四方,字体虽稍呈斜势,仍以偏方为主,笔画间隔均匀,重心聚中而稍偏上,有庄重稳健之势,无松散下坠之态。
用笔:潇洒利落,笔势雄奇,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笔画收放自如,意态方整峻厚。
章法:布局规整,纵横成行,排列致密紧凑,肃穆庄重。
通篇文观之,其落笔收笔虽为露锋,但行笔圆劲柔和,富有弹性,结体、行次都潇洒自由,不拘一格,有活泼飘逸之姿。
行竖之间并不太注重对称齐整,是属于从隶书转变为楷书的过程。
笔画、结构紧凑。
书体的部分点画形状已脱隶意,已具楷书体式,但部分笔划仍保留着浓重的隶书笔法和唐楷的气韵。
由此可以看出,西夏时期的书写特点,结合了汉民族书法的行笔走势,又保持自己的书法特点,结体自由洒脱,用笔拙扑雄健且朴实无华,使人们在欣赏品味中既可见章法上虽大体横竖成行,但每字的笔画、大小、长短、错落有致,各随其态。
又能从中领略到中原汉文化和西夏党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其中西夏文字的内涵和历史的变迁,纸张工艺的制作等提供了极佳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