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2023年9月,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邀请了“八一勋章”获得者、二十大代表、时
代楷模、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等走上讲台。
他们都是为我国强国复兴做出杰出
贡献的人,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团委组织八年级各班开展了以“追‘星’”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请你参与。
下面是八(1)班两位同学准备的发言稿,请帮忙完成问题。
张同学:军人是国家的钢铁长城,他们以炽(______)热的家国情怀为基石,铸就
起无坚不摧的屏障。
在守卫祖国的这条路上,他们悄(______)然前行,虽bá山涉
水、历尽艰辛,但始终锐不可dāng,不言放弃。
你看,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
他们战斗的足迹。
在抢险救援一线,______;在反恐维稳一线,______;在撤侨护航
一线,______……
重前行,迎刃冲锋。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1.给语段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炽热______ ②悄然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bá______ dāng______
3.将下面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枕戈待旦冲锋在前,迎着子弹决胜疆场;
②他们将险情挡在身后,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③他们把危险揽入怀中,将最安全的道路留给返乡同胞;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①②③
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班级开展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问题。
【甲】
春草池①
(宋)杨蟠
寂寂缘②岩畔,相期无数人。
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
[注]①春草池: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后人称此处为梦草堂、春草池。
②缘:向上爬,攀援。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
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置喧也。
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
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俱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宁④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
(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 [注]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
②境界:场景与边界。
③楹:柱子。
④宁:难道。
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
8.阅读甲诗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甲诗“寂寂缘岩畔”一句,写出了春草池一带环境的①________。
小文:是的。
然而当年这里还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你看②“________”一句,可见春草池曾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
9.借助乙文画线句,说说甲诗“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表达的情感?
10.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分析谢灵运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北京四合院
①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
它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
②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的面貌。
③什么是四合院呢?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房屋所围合的院落就叫四合院。
按照四合院的规制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更高规制的还有五进院。
简单地说,一进院就是一个口字形,二进院是一个日字形,三进院就是目字形,以此类推。
标准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
建造按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
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还是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是四合院的规制,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合。
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设计很讲究。
大门都不开在正中,除了是受当时思想的影响外,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⑤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
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还会设有一面影壁,这也使得外来人无法看清院内情况。
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心理和伦理传统。
⑥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
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强的宅门,“富”与“贵”一目了然。
有品级的宅门有王府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
在《大清会典》中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
级别次之的广梁大门,用于七品以上的官员府邸,一般是在房屋中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
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把大门推到了最外面的檐柱上或在檐柱上砌墙,门前没有空间。
四合院宅门的装饰只要不僭越,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
如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
这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精神理念。
⑦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一家四世同堂,互不干扰,各自有独立空间,生活其乐融融。
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
顺着墙根自生自长的几棵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
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
”可见,四合院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11.阅读第②—⑦段,根据北京四合院的特点补充横线处内容。
北京四合院具有①________、规制多样、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环境宜居的特点。
12.结合第⑤段中的加粗词语,请你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3.阅读选文第⑦段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说明四合院环境宜居的特点的?
14.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宅门图片及特点,判断下列宅门主人的身份。
①亲王:________ ②官员:________ ③富商:________
在班级组织的“读美文·感真情”读写活动中,老师将《说“好”的父亲》一文推荐给大家,请你完成文后任务。
说“好”的父亲
梧闽
①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说起话,大都是和颜悦色的:“好、好、好……”有一次,母亲正忙祖祭,叫父亲去洗全家的衣服,他也说“好”,干了这种农村大男人极少干的活。
对于我而言,父亲口中极少有“不”的口气,以致那极少的说过“不”的情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②那天下午,我兴冲冲从学校下课飞一般窜回了家。
正在烧火煮饭的母亲问道:“今天这么早就回来呢?”我不置回答而问:“爸爸回来了吗?”母亲探出头,看了看西下的太阳,“说不定也该到了……”父亲参加“农业学大寨”程溪湖后水库“兵
我俩的小平头,向母亲汇报说:“多赚了三百多分的工分……”并随即从包裹中取出了两样“宝贝”,打开一看,全都是煮好的“菜”,一包是油炸刺鱼,另一包是油炒菠莱。
这在少油味的年代,皆是我兄弟俩第一次见到的佳肴。
摆桌开饭时,不到一刻钟,这两道美味马上被我兄弟这两只“馋猫”迅速消灭了。
桌面碗中只剩下零星的残
渣。
母亲瞧了责怪说:“你爸还没吃饭呢!”其实,工地上天天有的也不是这种菜,
食时,父亲只吃了白米饭,舍不得动分到手的那两道菜……这是父亲的工友后来无意中讲出来的故事!
③有一年春天,梅雨下得特别频繁,偶尔太阳一出来,赤脚上学的我,脚丫便被泥土中的“土气”呛得痒痒地痛,忍不住的我吵着向父亲要一双许多同学炫耀的雨
夜,母亲推醒我说:“你不是要雨鞋吗?”我以为在做梦,旁边的父亲摸了摸我的头说:“现在跟我去卖自留地的萝卜头,明早带你去对鞋号。
”我一听,眼睛就不再迷糊了……沿着弯弯的山路,父亲在前面驮拉着菜车,我在后头抓住车扛推……伴随着四大架菜重压下“吱、吱、吱”发响的小板车声,我们来到了漳州市尾牛圩集市。
“鬼精”一般的菜贩子,不时骝哒过来,不看架上架边又白又大的萝卜,偏偏从菜架中抽出几支又小又有斑点的小萝卜向我父亲砍价,每百市斤从3块半砍底到2块整,眼看太阳就出来了,还得上工的父亲就不再说“不”了,过秤后收到难得的8块7角现金,吃罢花去2角的锅边糊,父亲便带着我来到公社供销社的柜台前买鞋。
一双雨鞋又拿走了父亲怀里的6块钱……回到村口,看到高兴自得的我还稳坐在小板车上不停地喊:“驾、驾、驾!”,母亲责怪了:“看你这小毛头,你父亲浇了二个月的
④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亲,还有母亲总算把我和弟弟俩送进了中学,又捧到了中专大学,让我俩从此跳出了农门,来到了城镇……有一天,一位邻居居然打来电话,说是我父亲病了,已经有好几天不见他上山了……我急匆匆赴回家一看,原来,几天前,父亲上山拓荒种麻竹时,不小心被留在地上的旧刺头刺穿了右脚盘,血流了一大堆。
是他自己砍了一根龙眼树丫拄拐着回家的。
后来再也爬不起来了,他怕影响我上班工作,预先就不让我母亲打电话,还随便吩咐母亲到田头埭尾抓了一种叫“紫花地丁”的青草,掏烂后敷上了事。
我问父亲:“痛不痛?”父亲故作镇静:“不痛、不痛,这种草药敷上,再过几天就好了……”接着,不让我住家过夜就开始催促我尽快返城上班了。
父亲的“不痛”,明摆着是不肯让我费心花钱送他去医院治疗……父亲一辈子从未住院过,有时感冒、拉肚子啦,总是自己“土法上马”,弄些草药“吃了就好”。
甚至极少向本村的赤脚医生问诊讨药。
直到他七十二岁那年冬
天,不幸突染了“肺积水”疾病。
昏迷中的父亲被堂兄强行送进附近的漳州市立医院就诊挂号。
当我赶到医院时,屁股还未坐热,醒来的父亲就吵着要出院了,还甩了一句狠话:“天没留百岁人,你不同意,我自己也要跑回去!”再三对住院说“不”,终究还是因倔犟的父亲说“不”,而让我背上了另外的一个“不”,这就是“不孝”的骂名!
⑤到如今,我也有了儿子,成了为人之父。
人到中年,外面似乎还有许多忙不完的事,更有许多必须直接面对的烦恼。
回家啦,亦有不少繁杂的琐事,刚要端起饭碗,儿子纠缠来了,有时自个儿的爱心和耐性装扮不出来时,“不”字刚想说出嘴,抬头仰望挂在墙上相框中微笑的父亲,马上变成了:“好,好,好!”,是父亲给了我慈祥和勇气,不仅要对儿子说“好”,而且要当好一个有时对自己说“不”的好父亲!
15.默读文章,根据文意在横线空缺处填写内容。
文章回忆了父亲“那极少的说过
‘不’的情景”:
(1)说“不吃”,留给我们吃。
(2)说“不累”,_____。
(3)说“不痛”、说“不住院”,_____。
16.请你结合语境,品读画横线语句,以“细致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感人”为开头,写一段“关于父亲形象”的赏析性文字,与同学们分享。
(不少于80字)
17.读了文章,有同学认为:文章的题目应改成“说‘不’的父亲”。
你同意吗?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8.比较阅读上文最后一段和下面《背影》的选段,两个语段都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在这一点上,请你谈谈两段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帷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二、单选题
19.以下是班级其他同学发言稿中的句子,其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火势蔓延,消防官兵们迅速开展了救援工作。
B.下午的班会上,我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故事,来介绍我心中最美的军事“明星”。
C.茅盾笔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了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哨兵。
D.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周亚夫这个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军纪严明的“真将军”。
20.李同学参观“文化学者”版块后,整理出部分相关的文章内容和文学常识,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李白的《钱塘湖春行》和王绩的《野望》都是“七律”,每两句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散文,形散神聚。
《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昆明的雨》则以一种“想念”的情思来串起众多的景、物和事。
C.新闻,常见的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通常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D.山水小品文,多描绘山川风物之灵秀。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三、默写题
21.赵同学想在自己的发言稿中引用以下古诗文,请你帮忙补齐空缺。
古往今来,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风流人物,他们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看!跨越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曹操的(1)“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中(《龟虽寿》),我们感受他老而弥坚、渴望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李贺的(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中(《雁门太守行》),感受到他誓死报国的忠心;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与朱元思书》),感受到他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情趣;从杜甫的(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春望》),则看到他移情于物,借花鸟感时伤世之情。
如果不读历史,不读文学,谁曾想?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纵情山水的朱敦儒在国破家亡时,吟出一句(5)“______________”(《相见欢》),来乞求西风让自己的泪水吹到战争前线,让人无限感慨。
谁曾想?生活在战火纷飞中的孟子,能有(6)
“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孟子》)这样坚定的价值观,为后世的“大丈夫”拟定了评判标准。
所以,回望历史,让我们崇拜的人比比皆是,你会选择谁当你的偶像呢?
四、综合性学习
22.第二部分活动•探究。
(1)科技爱好小组正在整理有关新时代我国科技成就的材料,他们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了下面2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1)成功对接!中国航天创造世界纪录。
(2)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对接。
(2)小星同学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做了梳理,请根据①②③处的信息,补出相应的内容。
23.口语交际。
下课后,语文王老师对小星说:“后天,我们要在班内开展读书分享活动,麻烦你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交给请假的小红同学,请她及时准备主持稿。
”
第二天,小星见到小红,对小红说:“______________。
”
六、写作题
24.作文。
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让鲁迅动容,他曾评价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临别时,父亲月台买橘的背影,让朱自清动容,每每想起这个场
景都让他泪目;西北高原不平凡的白杨树,让茅盾动容,直抒对白杨树(广大抗日军民)精神意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请以“让我动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①chì;②qiǎo。
解析:本题考查注音。
①“炽热”的“炽”读作“chì”。
②“悄然”的“悄”读作“qiǎo”。
2.答案:跋;当。
解析:本题考查写字。
“bá山涉水”的“bá”写作“跋”。
“锐不可dāng”的“dāng”写作“当”。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排序。
根据“抢险救援”和“险情”对应,故②在第一位;根据“反恐”和“冲锋”对应,故①在第二位;根据“撤侨护航”和“返乡同胞”对应,故③在第三位。
故排序为②①③。
故选B。
4.答案:在句末加“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
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精神”。
5.答案:A.隔绝,断绝;B.空闲;C.坠落;D.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义。
A.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驶。
句意为: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嚣。
绝:隔绝,断绝。
B.无暇顾及:没有时间来欣赏注意。
句意为:常常在政务闲暇到江心寺游玩。
暇:空闲。
C.“夕日”即夕阳,夕阳慢慢落下。
“欲颓”中的“颓”应该是“坠落”的意思。
D.句意:十分爱好山水,这应该是他在公务闲暇时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尝:曾经。
故选:③。
6.答案: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为:放下书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就有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怎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
断句为: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7.答案: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怎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入,耸入;流,溪流。
句意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中重点词语有:宁,怎么;销,消失。
句意为:怎
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
8.答案:①幽静;②相期无数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寂寂缘岩畔的意思“春草悄悄爬上岩石”,可知春草池一带环境的幽静;根据“相期无数人”可知,当年这里非常热闹、繁华,非常令人向往。
9.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谢灵运的仰慕,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
“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意思是:不知道自谢灵运之后,春草池边草有多少个春天。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谢灵运的仰慕,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10.答案:“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以及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可见谢灵运是个才华横溢的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出了陶弘景为能与谢灵运比肩而自得,侧面写出谢灵运是一位热爱自然的林泉雅士。
谢灵运每政暇即游江心寺,以远尘俗而绝嚣喧,足见其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丙文结尾句直抒胸臆赞美谢灵运禀性旷达。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评价。
结合[甲]诗注释①“春草池: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后人称此处为梦草堂、春草池。
”可知,谢灵运才思敏捷。
才华横溢,诗文创作信手拈来;结合[乙]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对于能够与谢公共同欣赏到这山川的美景而感到自得,可知他与谢公是知音,都是热爱山水自然的林泉雅士;结合[丙]文“康乐公谢灵运出刺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器喧也“谢公禀性旷达”可知,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闲暇到江心寺游玩。
看江心寺的环境的情形,宛如处在江水之中,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嚣。
足见谢灵运为人心性旷达,为人孤傲高洁,追求心境的淡泊和悠远沉静,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答案:①历史悠久;②大门位置讲究;③布局遵从礼制;④细节考究。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根据第⑤段“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布局遵从礼制的特点;根据第⑥段“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可知,北京四合院具有细节考究的特点。
12.答案:“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四合院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会没有一面影壁,但也有不设影壁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特点分析。
“通常”有“一般来说、惯常”之意,是指绝大部分情况是这样,还有特殊情况,起修饰限制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四合院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会设有一面影壁,在特殊情况下,有不设影壁的时候,“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答案:本段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四合院比作分区明确、连接巧妙的盒子,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四合院内生活互不干扰、其乐融融的特点;接着引用老舍作品中对四合院庭院的描述,真实具体地展现出四合院的生活气息,共同说明了四合院宜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第⑦段“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盒子”可知,此句将“四合院”比作“盒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四合院四面房屋彼此独立的特点,适合几代人居住,生活安乐;第⑦段“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
顺着墙根自生自长的几棵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可知,此句引用了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中对四合院的描述,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在四合院中种树栽花,有生活的情调,四合院是宜居的,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14.答案:①乙;②甲;③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可知乙是亲王府;结合“级别次之的广梁大门,用于七品以上的官员府邸,一般是在房屋中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可知甲是官员府;结合“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把大门推到了最外面的檐柱上或在檐柱上砌墙,门前没有空间”可知丙是富商府。
15.答案:说“不累”,看着我高兴他感到高兴。
说“不痛”、说“不住院”,怕我耽误工作、怕我费心花钱,认为自己不需要住院。
解析:
16.答案:示例:细致的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感人。
和颜悦色的神态尽显父亲温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