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下表是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20℃时,KC1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40℃时,5g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D.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知20℃时,KNO3溶解度小于KC1的溶解度,A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在20~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有相同的部分,即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B正确;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40g氯化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10g水中最多溶解4g氯化钾,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g/14g ×100%=28.6%,C错误;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即该温度下45.8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2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9.16g,即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D正确。
故选C。
考点:溶解度
3.20℃时,往10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D.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A不正确;
B、硝酸钾部分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不正确;
C、硝酸钾部分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20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溶液的质量小于120g,故D不正确。
故选C。
4.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
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C
【解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
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
80g 2020
g g
+
=
100g x ,x=50g,故A错误;B. 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0
10050
g
g g
+
×100%=33.3%,故B错
误;C. 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错误。
点睛∶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 .20℃时,在00g 水中加入20g 甲可得到饱和溶液
C .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
D .若要将组成在M 点的乙溶液转变为N 点的乙溶液,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升温至50℃
【答案】C
【解析】A .由溶解度曲线知,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正确;B .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20g ,20℃时,在00g 水中加入20g 甲可得到饱和溶液,正确;C .同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最浓,20℃时乙的溶解度是30g ,所以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30130g g
×100%<30%,故错误;D .根据若要将组成在M 点的乙溶液转变为N 点的溶液,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升温至50℃,故正确;故选C 。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2℃时,甲溶液的溶解度最大,丙的溶解度最小
C .将t 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 .将t 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有可能会得到它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A 、由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上面,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下面,溶解度最小,故正确;
C 、t 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
D 、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t 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能会达到饱和,故正确。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7.下表是KCl 和KNO 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 20 30 40 50
KCl34.037.040.042.6
溶解度/g
KNO331.645.863.985.5
A.35℃时,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40℃时, 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D.50℃时,185.5g 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53.9gKNO3 晶体
【答案】B
【解析】
A、根据30℃时,KCl溶解度是37.0g,KNO3的溶解度是45.8g,40℃时,KCl溶解度是
40.0g,KNO3的溶解度是63.9g进行分析;
B、根据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C、根据图表中数据考虑进行分析;
D、根据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A、30℃时,KCl溶解度是37.0g,KNO3的溶解度是45.8g,40℃时,KCl溶解度是40.0g,KNO3的溶解度是63.9g可知,35℃时,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故A正确;
B、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6%,故B错误;
C、在20~30℃之间,氯化钾从34g增加到37g,硝酸钾从31.6g增加到45.8g,所以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故C正确;
D、50℃时, KNO3的溶解度是85.5g,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故50℃时,185.5g 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53.9gKNO3 晶体。
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及对影响溶解度大小因素的掌握。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 g克水中溶解甲最多能形成65克溶液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B
【解析】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指名温度,无法比较溶解的大小;B. t1℃时,甲的溶解度等于30g,50 g克水中溶解甲最多能溶解的溶质为15g,形成等于65克溶液;C. 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得到的仍是饱和溶液;D. 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
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9.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 .将℃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液质量不变
C.℃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b
D.将℃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加水都可变为不饱和溶液,故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B、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故溶液质量变小,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物质b的溶解度要更大,故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正确,D,根据溶解度曲线,t1℃时, a、b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选B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0.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1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25g:100g=1:4,故A正确;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所以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丙没有析出,但析出的甲和乙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12.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13.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4.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固体研碎可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B.将t1℃ 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D.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晶体析出情况;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详解】
A、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将固体研碎不能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不一定为30g,选项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故C选项说法错误;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确的是
A.t1℃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a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D.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B. 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小,a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确定,选项错误;
C. 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选项错误;
D. 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析出晶体得饱和溶液,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
16.烧杯中盛有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溶液全部倒出后,用蒸馏水洗涤2次,每次用20 mL蒸馏水,若烧杯内每次残留0.5 mL溶液,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NaCl溶液的(NaCl溶液的密度均按1 g/cm3计算)
A.1/81 B.1/400 C.1/820 D.1/1681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NaCl溶液的密度均按1g/cm3计算,0.5mL氯化钠溶液即0.5g;20mL蒸馏水的质量为20g
假设原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
经过第一次洗涤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0.5g a
0.5g20g
⨯
+
×100%=
a
41
;
再进行第二次洗涤,洗涤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a
0.5g
41
0.5g20g
⨯
+
×100%=
a
1681
;
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NaCl溶液的1/1681;故选D。
17.如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甲、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C.t3℃时,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变为M点的溶液
D.将t3℃时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答案】C
【解析】A. t2℃时,甲、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B.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错误;C. t3℃时,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甲溶液是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D. 将t3℃时的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错误。
故选C。
点睛: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是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是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溶剂的质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溶解度增大时,溶质质量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时的溶解度。
18.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
D.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所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不正确;
C、t1℃时,乙物质的质量分数为20%,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故C正确;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较小,所以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用降温结晶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用蒸发结晶法。
19.在20℃时,刘冰同学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NaCl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图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0 g
D.图③和图④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②中继续加热氯化钠后,继续溶解,故说明②中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由图④可知,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前已经向100g的水中加入了40g的氯化钠,故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C、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中已经加入40g的氯化钠,故溶解了36g,故错误;
D、③和④中都达到了变化状态,故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故选C。
20.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