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虫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黑胶虫概况: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
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
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
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
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
①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
②“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
③“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
2、目前对“黑胶虫”的定论:有2种解释:
第一,黑胶虫为生物。
它是小于细菌的生物,直径小于0.1μm,大多国外血清中多见,可能是国外牛血清中含有的某种原虫。
只要它是生物,那么在培养基中一定会对细胞有影响。
第二,黑胶虫不是生物。
国内的血清中,通常灭活之后都会有絮状沉淀出现,而黑胶虫出现时,所使用的血清被反复冻融过多次。
所以推测,所谓的“黑胶虫”其实就是血清中的某些蛋白成分的物质,经过灭活之后丧失活性,在培养基中,镜检见到的运动其实是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
随着细胞消耗培养基,这些物质越来越多,最后细胞所用的营养消耗完,细胞容易死亡。
3、对于“黑胶虫”的处理方法:
首先,血清买回来灭活前冻融应逐级冻融,即按照-20℃——4℃完全融化后,再置入水浴中,与室温一起升高到56度,这样的目的是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血清中的营养物质丧失活性。
第二,血清灭活后分装保存。
按照每次用血清的量分装,尽量减少血清冻融的次数。
分装时注意无菌。
第三,细胞培养时血清浓度稍大一些。
通常细胞培养血清浓度为10%-15%,但如果血清冻融次数过多,那营养物质丧失活性,按15%的浓度配制事实上达不到15%的营养成分,故培养基配置时一般用18%-20%的血清。
这种黑胶虫,在国外称其为- 纳米细菌,现将我看到的一些资料转述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纳米细菌的发现
芬兰的一个科学家Ciftcioglu et al 在其细胞培养过程中, 发现在胎牛血清中存在一种直径50-500 nm的微粒; 这种颗粒物对伽玛射线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针对包括支原体在内的所有已知微生物的特异性检测实验均为阴性; 这种颗粒物在血琼脂培养基以及支原体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通常的细菌染色方法难以着色. 因此, Kajander判定这是一种新的微生物, 根据其体型微小并且栖息在血液中的特点, 将其命名为Nanobacterium sanguineum, 简称Nanobacteria, 中文译名纳米细菌, 并将菌种保存于德国微生物存储中心(DSM No: 5819-5821, the German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Braunschweig, Germany).
2 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纳米细菌——哺乳动物体内最小的细菌细胞培养时所使用的血清通常采用过滤法达到无菌的目的, 通常采用直径0.1 μm的滤膜过滤除菌. Kajander研究发现, 0.1 μm 的滤膜过滤并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清中的纳米细菌, 但是血清经过0.05 μm的滤膜过滤
则能有效清除纳米细菌污染. 细胞培养条件下的纳米细菌经过0.2 μm的滤膜过滤后约有3%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滤膜, 而在加压过滤的情况下, 约有50%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0.2 μm的滤膜. 刚刚经过过滤的纳米细菌在相差显微镜下无法发现, 但在不含血清添加剂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 即可以用相差显微镜观测到.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纳米细菌的平均直径为200 nm, 而子代纳米细菌的最小直径仅50 nm. 传统的观点认为, 只有当细胞直径在不低于140 nm时, 才能维持其最基本的新陈代谢. Kajander认为, 纳米细菌可能是地球形成早期、在原始大气条件下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因此不能用衡量已经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生命形式的观点去衡量这种古老的生命形式, 并且推测, 纳米细菌遭受不良因素的侵害后可以形成许多的体形微小的碎片, 并将其释放到环境中, 每一个碎片都可能携带部分遗传信息, 在特定条件下, 这些"基本"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 当足够数量的"基本"颗粒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时, 则可以形成新的纳米细菌.
2.2 纳米细菌缓慢的增殖周期
微生物学家通常是通过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培养, 进而了解该种微生物的特性. 然而, 并非每种微生物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我们并不清楚, 其生存环境以及是否与其他微生物存在共生关系我们并不十分了解. 纳米细菌就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微生物, 其新陈代谢率极为缓慢, 仅为普通细菌的1/10 000. 研究发现, 纳米细菌主要利用环境中的氨基酸而不是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以及精氨酸均可被其利用. 在37 ℃有50-10 mL/L的二氧化碳及900-950 mL/L的空气存在的潮湿环境下, 并且在含有100 mL/L胎牛血清和适量谷氨酰胺的pH值7.4的细胞培养基中, 纳米细菌能够缓慢生长, 平均倍增时间为3 d,而在无血清的细胞培养基中, 其增殖速度变慢, 细菌倍增时间可延长至5-6 d, 在添加适量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一种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或N3(纳米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的条件下, 其增殖速度加快, 倍增时间可缩短至0.6-1 d. 在有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存在的条件下, 纳米细菌甚至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并形成直径l mm大小的细菌集落.
2.3 纳米细菌独特的生物矿化现象
当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被转移至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时(DMEM或RPMI-1640), 在1 a之内就可以观察到纳米细菌出现贴壁现象, 在1 wk之内, 就可以在纳米细菌的周围形成几微米厚的生物被膜(biofilm), 并且紧紧贴附于培养瓶底部, 而纳米细菌栖息其中(这与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的形态明显不同), 此时其大小接近于一个酵母细胞, 2-3 wk以后, 由于生物被膜的增厚, 其直径已近似于一个红细胞的大小. 用EDX法对这种生物被膜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 显示其钙磷的峰值与羟基磷灰石极其相似, 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傅立叶转换红外频谱(fourier transform IR spectroscopy, FTIR)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碳酸羟基磷灰石(carbonate hydroxyapatite), 而且,不论在有无血清作为添加剂的情况下, 都可以见到这种被羟基磷灰石包绕的纳米细菌, 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在处于分裂期的纳米细菌中见到. 纳米细菌并不产生尿激酶和碱性磷酸酶, 并且即便经过长达数周的培养, 其培养基的pH值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一直稳定在7.4左右, 这表明在纳米细菌细胞膜表面所生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是源自于生物大分子的, 即生物矿化现象, 而并非是由于pH值改变所导致的简单的物理结晶现象.纳米细菌利用培养体系中的钙、磷合成羟基磷灰石作为其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 这种生物矿化过程受到生长环境中某些因素的调控, 从而使其呈现不同的外观, 如羟基磷灰石形、细菌被膜形、沙粒形、结石形和类似肿瘤的外形. (这也许就是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其是一些磷酸盐类的无机物的部分原因吧!)。
在含有新鲜血清的培养基中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程度较轻微, 这是由于血清中含有强效羟基磷灰石合成抑制因子, 骨钙素(osteocalcin) 和胎球蛋白(fetuin), 由于这些抑制蛋白的存在, 所以在有血清存在的情况下, 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当血清浓度降低时, 纳米
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增强, 在不含血清的培养体系中, 生物矿化现象剧烈而迅速. 尽管改良的Loeffler固体培养基中含有750 mL/L血清成分, 但血清蛋白成分在灭菌过程中受到破坏, 所以在此培养基中的纳米细菌的矿化作用并不受抑制, 在此培养基中生长的纳米细菌其菌落直径可达1-5 mm. 另外, 当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存在时, 纳米细菌的生物现象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由于矿化生物被膜的保护作用以及极其缓慢的新陈代谢率, 使纳米细菌能够耐受各种不利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损伤因素以及多种抗生素的打击.
2.4纳米细菌的检测方法由于纳米细菌在标准微生物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并且即便是在最适宜其生长的细胞培养环境中, 纳米细菌的生长也极为缓慢, 其新陈代谢率仅为普通细菌的万分之一, 这使得许多基于检测细菌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学方法无法检测纳米细菌的存在. 由于纳米细菌难以用传统的火焰法和乙醇法固定, 并且大多数染料无法穿透其细胞壁, 而且不能用普通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因此常规的细菌学染色法并不能检测到纳米细菌的存在. 通过Kajander et al 的研究, 发现70℃干烤10 min, 可以将其有效固定; 另外, 用茜素红S、刚果红以及硝酸银染料可以使纳米细菌着色; 而培养状态下的纳米细菌可以在放大400倍的相差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其生长情况; 用DNA荧光染料(Dapi或Hoechst) 按普通细菌DNA染色的条件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均不成功, 而当按照线粒体DNA以及病毒DNA染色条件, 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时, 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特征性的荧光; 用纳米细菌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也可以清晰地显示纳米细菌的存在;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经过负染的纳米细菌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80-350 nm大小、单独或聚集成簇的纳米细菌以及其表面的生物被膜(biofilm)结构; 而用透射电镜对纳米细菌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其内部结构。
1988年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进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原核微生物,能通过100nm的滤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将此种微生物命名为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微生物学特性
纳米细菌是革兰阴性菌,呈球状或球杆状,细胞壁厚,无荚膜与鞭毛结构,约20-200,可通过0.1-0.4μm的滤菌膜,体积极小,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其它的高分辨率显微镜(如原子显微镜)可发现。
纳米细菌在pH7.4和生理性钙磷浓度中能形成羟磷灰石碳酸盐结晶,产生坚硬的钙化外壳覆盖于菌体周围,在高温、强酸等条件下仍能存活。
纳米细菌不能用普通微生物培养液培养,但能用细胞培养基培养。
纳米是长度单位
纳米细菌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细胞生物,比支原体还要小.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称,基于DNA繁殖模式的生物最小直径要在200纳米以上,所以纳米细菌并非生物。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健康人类血清中的纳米细菌以复合碳酸钙为成分,不包含DNA或RNA的痕迹,应该不是以生物方式生成的。
之前研究也有类似看法,但没有给出纳米细菌的化学构成。
此次则提出了一个纳米细菌生长的化学模型,根据这一假说,人们能通过改变碳酸钙沉淀所需的基质,去控制纳米细菌生长的速度和形状。
科学家还发现,羟磷灰石只在特定状态下,比如与抑制晶体生长蛋白质混合时,才聚集在纳米细菌周围,说明羟磷灰石并非纳米细菌生长所必需。
(PNAS 2008 105: 5549-5554; published online on April 2, 2008, 10.1073/pnas.0711744105 )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
摘要:预防和避免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黑胶虫(也称黑焦虫)是近几年来几乎出现在每个细胞培养实验室。
但是现在无法对黑胶虫的确认和鉴别,导致学术界说法不一,笔者收集了关于黑胶虫的资料,对黑胶虫进行类系统描述,对黑胶虫出现的情况对细胞培养的影
响以及黑胶虫污染后的有效处理进行介绍。
(Grade 2005, Bio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bstract Pollution prevention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cell culture, black dots (also called black particles) almost appeared in every cell culture laboratory in past few years .But now no one able to confirm and identify what the black dots is. This lead to appear different academic arguments.The author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lack dots to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black spots which similar to the systemic description,and Introduce when aand where the black dots come out. At the same time give some advice to deal with the black dots.
前言
污染是细胞培养的大敌。
预防和避免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开始就要十分重视,防止污染,否则会前功尽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细胞培养中常见的生物污染类型有7种,分别是细菌污染、支原体污染、原虫污染、黑胶虫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以及非细胞污染。
他们在细胞培养中污染的特点如下:
1、细菌:细菌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变黄,对细胞生长影响明显。
2、支原体:黑色的,好象多为多形,培养液一般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原体感染,国内血清很多都没有做支原体阴性检测,而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而且它不能用过滤的办法除去。
支原体感染细胞以后,细胞病变不很明显,只是慢慢死去。
3、黑胶虫: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培养液也是不浑的,一般不会太影响,细胞还是可以用的。
常常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观测到的运动物无明显增多,且培养液颜色、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可在同一批号的血清养的细胞中发现类似现象。
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除更换血清外无须特殊处理。
4、真菌:一般培养液清亮,不变色,镜下有丝状物,有些真菌开始很像死细胞碎片,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块很清楚,象珊瑚状,不象细胞碎片分不清,慢慢的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
真菌生长的比较慢,不象细菌那么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有它的存在细胞就被污染了,也很难救活了。
5、原虫:培养液可轻微浑浊,显微镜下那些细小的点状物数量非常多,轻微活动,细胞虽然可以生长但繁殖速度却明显减慢,而且细胞状态不好,边缘不清楚,细胞不透亮。
他们与细胞可共生但会与细胞争夺营养。
这种共生是非常普遍的,但他们的数量小,细胞站优势所以不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长,只有当他们到达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6、病毒:组织细胞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除去潜在的病毒,就会产生病毒污染。
目前,从原代猴肾细胞的培养中已发现不少于20种血清性病毒。
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但生产疫苗是不安全的。
因此,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
7、非同种细胞污染:即是细胞交叉污染,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的器材和溶液没有严格分开,往往会使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细胞都被HeLa细胞所污染,致使许多实验宣告无效。
非细胞培养物所造成的化学成分的污染也偶有发生,大多是由于细胞培养所需物品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带入一些有毒化学物质所致。
在上述的八种污染物中,黑胶虫是现代细胞培养中讨论比较多的,但大多数文献未对其进行描述或一带而过,就像上面关于描述黑胶虫的情况是不完整,还有很多不明的情况。
对其身份有多种猜测,到现在都没有权威地对黑胶虫进行分类学上的归类。
黑胶虫到底是不是一种生物,如果是那黑胶虫会是何种生物,如果不是,那黑胶虫会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都悬在
奋斗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学者们的心中。
一、关于黑胶虫的描述
1、分类上的描述
对于黑胶虫的分类,学术界没有明确给予说法。
关于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大部分人认为黑胶虫污染是微生物感染。
在一些文章论述上把黑胶虫归为生物污染类型,但是没把它归为确定的生物分类类型,只是把黑胶虫独立为一种未知生物。
而根据中国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但是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下去,最终也没有有力证明黑胶虫是属于原虫。
也有一些学者不认为所谓的黑胶虫污染是一种生物污染,而认为是细胞碎片类物质,是在细胞培养时,细胞衰亡破裂产生的;也有在文献中报道说是玻璃瓶中类似氧化硅的物质,那个文献很少人找得到;还有报道黒胶虫是一种纳米级的细菌。
2、形态上的描述
形态上类似与杆状细菌,但长度比细菌长,直径约在0.5~1微米,不染色观察为黑色;胶虫成熟后呈线状,而且形态是椭圆形。
3、运动形式
在400X倒置显微镜小,有典型的布朗运动(不规则的原地小距离抖动),即很多细胞培养者看到的,像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
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
但是在物理学上来说,颗粒足够小,在液体中也是做布朗运动的,这不足以说明黑胶虫的布朗运动就证明它是生物。
4、生理上的描述
(1)抗性
抗细菌和抗霉菌的药物对黑胶虫均无效,可以保守的判定黑胶虫不属于细菌。
(2)环境抗逆性
将培养器材150度烘烤8小时,可以消除,这个黑胶虫高压灭菌泡酸都不死。
可见黑胶虫可以耐高温高压,而且还有点嗜酸,如果证实它是生物的话,那它很有可能是极端微生物,一种古菌。
(3)营养条件
“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可见“黑胶虫”是一种异养生物。
二、对黑胶虫的各种猜测及相应的处理
1、非生物类
(1)细胞碎片类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由于细胞代谢、物质交换、周边环境变化,尤其是在从37度培养箱中拿出来观察的过程中,由于液体培养基的比热较大,液内温度高于外界温度,造成冷热交换、小范围内形成液体流动加剧,当然这些小岁末就会被搅动起来形成似乎“游动”的感觉;随着细胞培养的继续,部分细胞开始衰亡,细胞膜结构破裂,破裂之后的细胞内容物泄露到培养液中。
尤其是溶酶体的破坏,连续性地造成其他细胞和细胞器的损伤,如果换液不很勤,又会出现进一步破坏和残渣的出现;再者,“黑焦虫”问题是很多细胞培养者已经发现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其监测和排除的试剂和手段,这首先是由于所谓“黑焦虫”病原体根本难以收集和捕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黑焦虫”问题的难以确定性;再说任何一种外来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中都会有生命活动的反应和表现,而不是简单地运动那样的外观性表现。
举一个例子:如果“黑焦虫”的运动状况已经到了用显微镜已经可以观察出的程度,其营养代谢和能量需求也就可想而知。
这样,培养液中的影响消耗、酸碱含量程度等都要发生明显变化。
比如说:迅速的、大含量的沉淀,pH值的迅速下降,细胞大量破碎死亡、
引发其它类型微生物侵染等等。
而这些状况,在所谓的“黑焦虫”感染中,是很难观察到的。
同时“黑焦虫”的出现而影响细胞状态似乎得不到有力的证据。
倒是细胞状态下降的时候,“黑焦虫”明显增多了。
很有可能是细胞状态下降时,细胞衰亡产生的细胞碎片。
所以黑胶虫属于细胞碎片是比较可能和合理的。
(2)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黑胶虫其实不是一种生物,是无机物,其本质是玻璃培养瓶里的硅颗粒。
可影响细胞生长,细胞状态好时,不明显。
细胞状态较差,数量少时才容易看到,最好的办法是用一次性培养瓶,可消除黑胶虫影响。
(3)血清聚合物产物
gibco公司的血清说明,此物为血清聚合产物,而不是微生物。
2、生物类
(1)支原体
有人曾认为黑胶可能是支原体污染,因为相对比较权威的网站文章指出,黑胶虫可以通过滤膜,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而恰巧口腔支原体为人体口腔中之正常菌丛,所以实验室之操作人员的污染亦可能为支原体的污染源。
但有人为此做了实验证明黑胶虫不会是支原体,原因如下:光镜下可见, 因为体积不对,支原体在普通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多种染色后可见,甚至hoechst即能将它染色,一般来说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
所以,黑胶虫是一种支原体的可能性比较小。
(2)真菌
有很多人发现类似黑胶虫的,但最后确定是真菌,二性霉素B对其有效。
那说明黑胶虫不存在只是细胞培养中的真菌感染,还是说明黑胶虫污染属于真菌类污染物。
如果黑胶虫是一种真菌,那么由此引起的污染是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即使它很特殊。
但是这不能排除那些认为“黑胶虫”是真菌的细胞者,看到的只是一般真菌感染。
由于细胞被感染了,要进行拯救处理,不像理论上那么简单,稍有不注意都是很容易导致培养失败,所以黑胶虫是一种真菌也是不太可能。
(3)寄生类原虫
黑胶虫属于寄生类的原虫,而不是细菌、支原体,也不是什么补体、细胞碎片或蛋白沉淀。
有人在400倍以上的高倍镜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胶虫有两种不同形态,一种较大,运动较慢,泛红光;另一种较小,运动较快,红中带绿,个小的围着个大的分布,很可能是公的围着雌的。
这种生物也并非离开细胞就不能存活,也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单纯培养过污染胶虫的血清4周,直到满视野都是黑煤渣般的胶虫。
给人的感觉是胶虫和细胞一样有丛集性,如果胶虫密度低则生长缓慢,如果手懒,拖了几天没换液,待胶虫生长到一定浓度后便会飞速分生,细胞受感染的程度也大,这时除了培养基中可见外,细胞表面通常也象长满了粉刺,所以有人认为细胞旁分泌的某些因子可以抑制胶虫的生长。
据说,中国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由此黑胶虫属于原虫的有比较大的可能性。
三、关于黑胶虫出现的几种情况
1、“黑胶虫”的出现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就是在细胞生长状态不良时,黑胶虫容易出现。
“黑胶虫”生长与细胞的生长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细胞状态好时小黑点会相应的减少;反之则增加,似乎有细胞竞争生长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它的出现似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刚用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小黑点一般不出现,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
细胞进过多次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