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备战高考化学镁及其化合物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备战高考化学镁及其化合物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一、镁及其化合物
1.某同学用某化合物X(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②中还观测到生成黑色固体和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的溶液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种黏合剂。
请回答:
(1)X的化学式是____,步骤①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2)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答案】Mg2Si Mg2Si +4H+=SiH4↑+2Mg2+ SiH4 +2KMnO4=2MnO2↓+Na2SiO3+H2↑+H2O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与过量烧碱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灼烧后得到白色固体的为MgO,4.0g白色固体可得X中0.1molMg原子,无色气体A与高锰酸钾可生成黏合剂硅酸钾溶液,可知无色气体A具有还原性且含有Si元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根据化合物X 7.20g计算得到Mg原子与Si原子个数之比为2:1,则X的化学式为
Mg2Si,在盐酸作用下会生成硅烷气体与氯化镁,故其离子方程式为:Mg2Si
+4H+=SiH4↑+2Mg2+,故答案为:Mg2Si;Mg2Si +4H+=SiH4↑+2Mg2+;
(2)在强氧化剂高锰酸钠的作用下,硅烷被氧化为硅酸钠与氢气,同时生成黑色固体二氧化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与元素守恒可得,其化学方程式为:SiH4
+2KMnO4=2MnO2↓+K2SiO3+H2↑+H2O。
2.X、Y、Z、W 是常见的几种元素,其相关信息如表:
元素相关信息
X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比次外层少 1 个电子
Y食盐中添加少量 Y 的一种化合物预防 Y 元素缺乏
Z Z 与钾的一种合金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
W W 的一种核素质量数为 24,中子数为 12
(1)元素 X 在海水中含量非常高,海水中含 X 元素的主要化合物是_____。
工业上制取 X 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设计实验证明某水溶液中存在 Y 单质_____。
(3)Z 的元素符号为_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
(4)W 与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反应的产物化学式为_____。
【答案】NaCl 2NaCl+2H2O Cl2↑+H2↑+2NaOH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有I2 Na Mg3N2
【解析】
【分析】
X、Y、Z、W是常见的几种元素,X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比次外层少1个电子,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7,X为Cl;食盐中添加少量Y的一种化合物预防Y元素缺乏,Y 为I;Z与钾的一种合金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Z为Na;W的一种核素质量数为24,中子数为12,W的质子数为12,W为Mg,以此来解答。
【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Cl、Y为I、Z为Na、W为Mg。
(1)元素X在海水中含量非常高,海水中含X元素的主要化合物是NaCl,工业上制取X 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H2↑+2NaOH。
(2)设计实验证明某水溶液中存在Y单质的方法为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有I2;
(3)Z的元素符号为Na,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氮气,则W与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反应的产物化学式为Mg3N2。
3.某固体试样A是由一定量的Al、Mg均匀组成的混合物,为验证混合物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m g试样A,全部溶于0.5L 2mol·L-1稀硫酸溶液中,放出11.2 L气体(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同时生成溶液B;
②另取m g试样A,加入2mol·L-1的NaOH溶液,当加到100mL时,气体不再生成;
③往溶液B中加入2mol/L NaOH,至沉淀不再发生变化。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B中是否含有H+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2)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能表示过程③产生的沉淀质量W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V的关系是_____;
(4)m g试样A中含Mg的质量为________g;
(5)林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浓硫酸与铝发生钝化,但与Mg能剧烈反应生成SO2,如果忽略钝化的反应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浓硫酸与固体试样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来确定混合物A中镁的质量分数。
郭同学认为林同学的方案可行,但考虑到如果反应结束后硫酸未保持“浓”的状态,测定结果会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其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 2Al+2OH-+2H2O=2AlO2-+3H2↑ D 4.8 偏大浓硫酸变稀后会与铝反应,使生成的气体偏多,镁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偏大
【解析】
【分析】
镁和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铝只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镁不溶于强碱,结合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的方程式分析解答。
【详解】
(1)0.5L2mol·L-1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5L×2mol/L=1.0mol,最终放出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1.2L÷22.4L/mol=0.5mol,根据氢原子守恒可知硫酸过量,所以溶液B中含有H+;
(2)另取m g试样A,加入2mol·L-1的NaOH溶液,当加到100mL时,气体不再生成,该过程中只有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2-+3H2↑;
(3)由于溶液中B中含有硫酸、硫酸镁和硫酸铝,因此往溶液B中加入2mol/L NaOH,至沉淀不再发生变化时首先发生中和反应,然后氢氧根沉淀镁离子和铝离子,最后氢氧化钠溶解氢氧化铝,则能表示过程③产生的沉淀质量W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V的关系是图像D,答案选D;
(4)与铝反应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2mol/L×0.1L=0.2mol,根据方程式可知
2Al+2OH-+2H2O=2AlO2-+3H2↑生成氢气是0.3mol,由于相同质量的铝与稀硫酸反应也产生0.3mol氢气,则镁生成的氢气是0.5mol-0.3mol=0.2mol,所以根据方程式Mg+2H+=Mg2++H2↑可知镁的质量是0.2mol×24g/mol=4.8g;
(5)由于浓硫酸变稀后会与铝反应,使生成的气体偏多,从而导致镁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偏大。
4.用C、Mg和Al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填写下列空白。
(1)气体X为_________,固体Z为_____________。
(2)滤液Y中除H+外,还含有的阳离子为_________与__________;其中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滤液N中除Na2SO4和NaOH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该物
质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固体M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 C Al 3+Mg 2+ Mg + H2SO4== MgSO4 + H2↑Na[Al(OH) 4] Al 3+ + 4OH—== [Al(OH) 4]—Mg 2++ 2OH—== Mg(OH) 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镁、铝相关知识。
C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故固体Z为C,Mg、Al为活泼金属,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H2,并生成相应的盐,故气体X为H2,滤液Y中溶质为
H2SO4、MgSO4、Al2(SO4)3;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生成可溶性的Na[Al(OH) 4]和Na2SO4以及难溶物Mg(OH)2,由此分析作答。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气体X为H2;固体Z为C;
(2)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Y中还含有的阳离子为Mg2+、Al3+;其中镁和稀硫酸的反应的方程式为:Mg + H2SO4== MgSO4 + H2↑;
(3)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N中还含有的溶质为Na[Al(OH) 4];生成Na[Al(OH) 4]的离子方程式为:Al 3+ + 4OH-== [Al(OH) 4] -;
(4)固体M为Mg(OH)2,生成Mg(OH)2的离子方程式为:Mg 2++ 2OH-== Mg(OH) 2↓
5.置换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为黄绿色气体,单质乙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2)若过量的单质甲与化合物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Fe2O3Al2O3+2Fe。
该反应可用于焊接铁轨,要除去反应后混合物中剩余的铝粉与生成的Al2O3所用的试剂是:;
(3)若单质甲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化合物B是一种磁性黑色晶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单质乙是黑色非金属固体单质,化合物B是一种优质的耐高温材料,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
工业上制取硅单质所用的化合物A是,A非常细,导光能力很强,可用作。
【答案】(1)2I-+ Cl2 = I2+ 2Cl-
(2)NaOH溶液
(3)3Fe + 4H2O(g)Fe3O4+ 4H2
(4)2Mg+CO 2
2MgO+C (5)SiO 2 光导纤维
【解析】
【分析】 置换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中都有单质和化合物,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因而有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
【详解】
(1)黄绿色气体甲为氯气,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单质乙为碘,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 -+ Cl 2 = I 2+ 2Cl -;
(2)Al 、Al 2O 3都能溶于强碱溶液,而Fe 、Fe 2O 3不溶。
要除去反应后混合物中剩余的铝粉与生成的Al 2O 3可使用NaOH 溶液;
(3)常见的金属单质有钠、铝、铁、铜等,磁性黑色晶体B 为Fe 3O 4,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 + 4H 2O (g )
Fe 3O 4+ 4H 2 ; (4)黑色非金属固体单质为焦炭,耐高温材料有MgO 、Al 2O 3等高熔点物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 2
2MgO+C 。
(5)工业上制取硅单质通常用焦炭和石英砂高温反应,则化合物A 是SiO 2,因其导光能力
很强,可用作光导纤维。
6.
将3.9g 的镁铝合金粉末放于过量的盐酸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4.48L 。
请计算:
(1)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2)合金中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1)30.77% (2)n(Mg) ∶n(Al) =1∶2
【解析】
设合金中镁的物质的量为x ,铝的物质的量为y ,则:
Mg + 2HCl ====MgCl 2 + H 2↑
1 22.4
x 22.4x
2Al +6HCl =====2AlCl 3 +3 H 2↑
2 3⨯22.4
y 33.6y
24x + 27y=3.9
22.4x+ 33.6y=4.48
解得x=0.05mol ,y=0.1mol ;
(1)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0.0524100%3.9
⨯⨯=30.77%; (2))n(Mg) ∶n(Al) =0.05mol : 0.1mol =1∶2。
7.工业上通常利用SiO 2和碳反应来制取硅,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工业上
还可以利用镁制取硅,反应为2Mg+SiO2=2MgO+Si,同时会发生副反应:2Mg + Si=Mg2Si。
如图是进行Mg与SiO2反应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O2和H2O(g)的存在对该实验有较大影响,实验中应通入气体X作为保护气,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
A.石灰石B.锌粒C.纯碱
(2)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一段时间X气体,再加热反应物,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当反应引发后,移走酒精灯,反应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待冷却至常温时,往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闪亮的火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副产物Mg2Si遇盐酸迅速反应生成SiH4(硅烷)气体,然后SiH4自燃。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两个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答案】SiO2 + 2C Si + 2CO↑ b 防止加热条件下H2与空气混合爆炸 Mg与Si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Mg2Si+4HCl= 2MgCl2+SiH4↑ SiH4+2O2 = SiO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碳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和CO,据此书写方程式;
Mg为活泼金属,在空气中点燃可以和O2、CO2、H2O反应,在工业中利用镁制取硅:需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中应通入气体X作为保护气,X由稀硫酸制得,根据题干(1)信息可知,用锌和稀硫酸制得的氢气排空装置中的空气,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反应开始前应该先通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X为氢气,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 + 2C Si + 2CO↑。
(1)Mg可以与CO2、N2发生化学反应,Mg与氢气不能发生反应,因此可用氢气作为保护气;选用的药品为稀硫酸和锌粒,再用浓硫酸干燥,答案选b;
(2)装置中有空气,若不用氢气排空装置中的空气,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反应开始前应该先通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Mg与SiO2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当反应引发后,移走酒精灯,反应能继续进行,这说明Mg与Si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3)Mg2Si遇盐酸迅速反应生成SiH4(硅烷),其反应的方程式为:Mg2Si+4HCl=2MgCl2+SiH4↑,SiH4常温下是一种不稳定、易自燃的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SiH4+2O2 =SiO2↓+2H2O,所以往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闪亮的火星。
8.铝镁合金已成为飞机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它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下列两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填写下列空白。
[方案一]
〖实验方案〗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取5.4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溶于V mL 2.0 mol/L NaOH溶液中。
为使其反应完全,则NaOH溶液的体积V ≥ ______________。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
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
〖实验方案〗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在通常状况(约20℃,1.01105Pa)的体积。
〖问题讨论〗(3)同学们拟选用图一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①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______)(_______)接(______)()接()(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分液漏斗可旋转的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中。
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束时,在读取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你认为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
(有几个选几个)。
A.等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
B.上下移动量筒F,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C.上下移动量筒G,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4)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后,同学们经讨论认为以下两点会引起较大误差: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
于是他们设计了图二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
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_________mL。
(用含V1、V2的式子表达)
【答案】2Al+2NaOH+2H2O=2NaAlO2+3H2↑ 97mL 偏高 E D G 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 ACD 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V1-V2
【解析】
方案一:⑴.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⑵.含镁为3%时,金属铝的含量最高,5.4g合金中铝的质量为5.4g×(1−3%)=5.4×97% g,则: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54g 2mol
5.4g×97% g V×10−3L×2.0mol/L
得54g:(5.4g×97% g)=2mol:(V×10−3L×2.0mol/L),解得V=97,NaOH溶液的体积⩾97mL;镁上会附着偏铝酸钠等物质,若未洗涤固体,会导致测定镁的质量偏大,镁的质量分数偏高;故答案为97mL;偏高;
方案二:⑶.①.合金与稀硫酸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利用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故连接顺序为:(A)接(E)、(D)接(G);
故答案为E、D、G;
②.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导致硫酸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故答案为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③.反应放热导致氢气的温度偏高,故应冷却后再进行读取氢气的体积,读取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氢气的体积;
故答案选ACD;
⑷.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故答案为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
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两次读取的体积数值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上升,读数减小,所以测定氢气的体积为V1−V2,故答案为V1−V2。
9.Ⅰ.某化合物M(仅含三种短周期元素)是一种储氢材料。
为探究M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已知:化合物A仅含两种元素;气体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请回答:(1)化合物M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带在足量气体B中燃烧可生成化合物M和一种单质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II.无机盐X仅由三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38,原子个数比为1︰1︰4。
将23.8gX与水共热,生成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单质A和某强酸的酸式盐溶液B,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在溶液B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46.6g白色沉淀。
请推测并回答:(4)单质A有很强的氧化性,可用于净化空气,饮用水消毒等。
A中组成元素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6)实验室可通过低温电解B溶液制备X。
该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7)X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可用于脱硝、脱硫。
在碱性条件下,X氧化NO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8)X溶液与铜反应时先慢后快。
某同学认为除反应放热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u2+对后续反应起催化作用,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少量铜粉置于试管中,先加入少量CuSO4溶液,再加入X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若加入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快,说明Cu2+起了催化作用,反之Cu2+不起作用。
写出X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判断该同学设计的验证方法合理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Mg、N、H Mg3N2 + 6H2O == 3Mg(OH)2↓+ 2NH3↑
Mg+2NH3点燃
Mg(NH2)2+H2↑ Na2S2O8 2NaHSO4
电解
Na2S2O8+H2↑ 3S2O82-
+2NO+8OH-=6SO42-+2NO3-+4H2O Na2S2O8+Cu=Na2SO4+CuSO4该同学的验证方法不合理,因为加入CuSO4溶液,反应速率快也可能是SO42-起催化作用
【解析】
【分析】
I.气体B(4.48L)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为NH3,其物质的量为
4.48L÷22.4L/mol=0.2mol,某物质M (仅含三种元素)是一种储氢材料,M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生成固体A和氨气,镁带在足量气体B中燃烧可生成化合物M,证明M中含有N、H、Mg元素,A只含两种元素,A和水反应生成氨气和白色沉淀C,固体A和水反应生成氨气物质的量为0.1mol,白色沉淀C为氢氧化镁沉淀,则A为Mg3N2,物质的量为
0.05mol,由元素守恒可知Mg元素物质的量0.15mol,M中含氮元素为
0.2mol+0.1mol=0.3mol,所含氢元素物质的量为(8.4g-0.3mol×14g/mol-
0.15mol×24g/mol)÷1g/mol=0.6mol,M中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n(Mg):n(N):n(H)=0.15:0.3:0.6=1:2:4,可知M化学式为Mg(NH2)2,以此来解答。
II.无机盐X仅由三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38,23.8gX的物质的量为
0.1mol,X与水共热生成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单质A和某强酸的酸式盐溶液B,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B中含有Na元素,则X含有Na元素,在溶液B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46.6g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BaSO4,其物质的量为0.2mol,根据S原子守恒可知X 中含有2个S原子,B为NaHSO4,X中三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1:4,该无机盐X可以表示为(NaSX4)2,则X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6,X为O元素,故A为O3,X为
Na2S2O8.
【详解】
Ⅰ. (1)由上述分析可知,M中含元素为Mg、N、H,
故答案为:Mg、N、H;
(2)化合物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3N2 +6H2O═3Mg(OH)2↓+2NH3↑,
故答案为:Mg3N2 +6H2O═3Mg(OH)2↓+2NH3↑;
(3)镁带在足量气体B中燃烧可生成化合物M和一种单质气体,气体为氢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2NH3═Mg(NH2)2+H2↑,
故答案为:Mg+2NH3═Mg(NH2)2+H2↑。
II.(4)单质A为O3,组成元素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5)X的化学式为:Na2S2O8,故答案为:Na2S2O8;
(6)实验室可通过低温电解NaHSO4溶液制备Na2S2O8,电解方程式为:
2NaHSO4Na2S2O8+H2↑;
(7)X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可用于脱硝、脱硫.在碱性条件下,Na2S2O8氧化NO的离子方程式为:3S2O82-+2NO+8OH-=6SO42-+2NO3-+4H2O,
故答案为:3S2O82-+2NO+8OH-=6SO42-+2NO3-+4H2O;
(8)Na2S2O8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S2O8+Cu=Na2SO4+CuSO4,该同学的验证方法不合理,因为加入CuSO4溶液,反应速率快也可能是SO42-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Na2S2O8+Cu=Na2SO4+CuSO4;该同学的验证方法不合理,因为加入CuSO4溶液,反应速率快也可能是SO42-起催化作用。
10.将镁、铝的混合物共0.2mol,溶于200mL 4mol·L﹣1的盐酸溶液中,然后再滴加
2mol·L﹣1的NaOH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m 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当V1=160mL时,则金属粉末中n(Al)=___________mol
(2)0~V1段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欲使Mg2+、Al3+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V(NaOH)=_____________mL。
(4)沉淀质量m 减小的阶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08 H++OH-=H2O 400 Al(OH)3+OH-=AlO2-+2H2O
【解析】
当V1=160mL时,此时溶液溶质是氯化镁、氯化铝和氯化钠的混合物,由钠离子守恒可以得到:n(NaCl)=n(Na+)=n(NaOH)=0.16×2=0.32mol,200mL 4mol·L﹣1的盐酸溶液中含有氯化氢的量为0.2×4=0.8 mol;已知镁、铝的混合物共0.2mol,设混合物中含有氯化镁xmol、氯化铝ymol,根据镁原子、铝原子守恒:x+y=0.2,根据氯离子守恒:2x+3 y=0.8-0.32,解之得:x=0.12 mol,y=0.08 mol;所以金属粉末中,n(Mg)=0.12 mol, n(Al)= 0.08 mol;
(1)当V1=160mL时,则金属粉末中n(Al)= 0.08mol;正确答案:0.08。
(2)0~V1段发生的反应,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没有沉淀生成,说明盐酸过量,滴入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正确答案:H++OH-
=H2O。
(3)当溶液中Mg2+、Al3+刚好沉淀完全时,此时溶液只为氯化钠溶液,根据氯离子和钠离子守恒有:n(NaCl)=n(Na+)=n(HCl)=4×0.2=0.8 mol,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V(NaOH)=
0.8/2=0.4L=400mL, 正确答案:400。
(4)沉淀最大值时为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两种沉淀之和,继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铝沉淀能够溶在强碱中变为偏铝酸钠溶液,而氢氧化镁沉淀不溶于强碱;离子方程式:
Al(OH)3+OH-=AlO2-+2H2O;正确答案:Al(OH)3+OH-=AlO2-+2H2O。
点睛:根据图像所信息分析,0~V1段是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量的盐酸过程;V1~V2段是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镁离子和铝离子过程,且沉淀达到最大值;从最大值沉淀到沉淀部分溶解,为氢氧化铝溶于强碱过程,最后剩余的为不溶于强碱的氢氧化镁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