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广水一中等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湖北省广水一中等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语文高三上期末
联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材料概括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无景有马,因景失马
耳聆
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近世曾经有过使用动物以“求真”,例如端阳演《白蛇传》,真蛇出现于舞台;七夕演《牛郎织女》,水牛被牵着登场;真蛇的凶相破坏了白娘子的形象,水牛则在台上似因惊恐而驱之艰难,由几个人助拉才得下场,台上尴尬万状,台下笑声一片。
真马曾否牵上舞台“入戏”?好像没有人试过。
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
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
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
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选自2010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以鞭代马”的好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无法之法”?
2.文章结尾处说“一旦用景”反倒“‘求真’得假”。
从文中看,“假”表现在哪些
地方?请简要概括。
3.“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包括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三种。
再开发的对象是指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有关城市生活环境要素的质量全面恶化的地区。
这些要素已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使其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生活的要求。
因而,必须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并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合理的使用方案。
整治改善的对象是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可通过维修、改建、部分拆除、调整布局等方式来满足新的城市要求。
保护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的历史地区,维持其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
保护是社会结构变化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更新”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放眼世界,诸多著名的城市,在传统的工业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文化为导向来复兴老工业区,让城市迭代更新。
那些老工业建筑,那些废弃的厂房,转变为文化和知识街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剧院、影院、音乐厅等等,聚集在一起,在今天已是殊为可贵的文化地标。
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轨迹只要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必然会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当然,文化不能仅仅重视资本的增值,而不重视人,尤其是文化人的价值。
对文化人的尊重和重视,关键是要有宽厚宽容的文化精神。
文化人的艺术创造、学术探索、技术革新、制度创新,都是宝贵的,即使失败,我们也要有一种宽待试错、宽容失败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态度。
(摘编自徐迅雷《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
材料三:
城市旧住宅区文化的重要性
(摘编自戴奕《城市旧住宅区改造中的文化构建策略初探》)
材料四: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
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
(摘编自丘濂《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城市更新”的一项是()
A.上海新天地的建设使上海的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里弄文化得到传承。
B.王府井大街作为北京传统名街,经过改造后逐步成为城市商业休闲综合所。
C.-经林业部批准,上海在市郊开发建立包括12座山在内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D.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现如今改造成了颇具艺术气息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更新有三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区域的特点来选择或综合使用几种方式。
B.以文化为导向进行城市更新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必然能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C.建设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用宽厚宽容的文化精神来尊重文化人,重视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D.与纯粹古建不同,名人故居原基址复建仍有意义,因而华润置业拆除梁林故居可解释为一种保护行为。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在城市更新中该如何处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
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
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
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
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
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
“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
”她说。
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
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
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
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
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
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
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
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
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
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
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
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
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3.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
..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①
刘克庄②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刘克庄: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曾是铸造兵器之地,而今寻断镞遗枪都不可得,首句把人带入沉重孤绝的历史感中。
B.西风萧瑟,古意悲凉,“满原头”凸显出一片苍茫之境,使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了。
C.作者追慕和冶城有关的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D.第三联回到现实,诗人借所见“高塔”、所闻“暮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愁情。
E. 作者登临冶城,思接千载,怀古伤今,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2.诗人为什么“度度来时怕上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2)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3)今夜鄜州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
(4)太乙近天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8)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7.《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
80字以内。
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一一朱自清
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
爱德蒙·伯克
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
一一奥古斯丁
上述材料唤醒了你怎样的体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1.好处:①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②运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③可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①演员围绕景片转给人发疯之感;②用景限制了对驰马的想象;③用景使人因景失马(或“无法想象到马”)
3.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②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要有艺术美感。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好处是什么,然后找出关于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分析作者的主观态度。
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可以看出它的好处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并且运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从文中第四段“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可以看出它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和第二段“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第三段“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可以看出说它是“无法之法”的原因是“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能力。
认真审题,找出题目涉及的相关位置,然后进行认真筛选。
本题问结尾处“假”的体现,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读懂文意,找出“用景”与“假”相关的内容。
从文中最后一段“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可以看出演员围绕景片转给人发疯之感。
从文中最后一段“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可以看出是因为用景限制了观众对驰马的想象。
从文中最后一段“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可以看出用景使人因景失马。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本题要求找出“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首先要找到关于“景”和“马”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其体现的艺术原则。
从文中“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与“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
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中可以看出,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不可能把真正的牛和马拉到台上,但是要具体骑马上马的情状,显得有生命力,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从文中“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可以看出在戏曲演出过程中,用景限制观众想象的空间;“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可以看出舞台用布景而演员原地打转,给观众感觉像是发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表演要有艺术美感。
2、1.C
2.A
3.①注重历史建筑等文物的保护,增加城市文化底蕴
②以文化为导向来复兴老工业区,让城市迭代更新。
③重视文化人的价值,为城市带来革命和创新
④制定文化构建及保护策略,延续旧住宅区的文化功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中,C项,根据第1段“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可知,“在市郊开发建立”不属于城市更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