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
值最大化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陶华坤
释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侣居士的统称,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导。
佛教文化主张修来世,多做善事是为了来世多积功德,佛教大方向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1.“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本来,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王国,他的父亲是国王净饭王。
净饭王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文武双全的君王,好接自己的班。
但事与愿违,随着悉达多的成长,不认同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反而萌发出家修行的念头。
净饭王坚决反对悉达多出家修行,并马上为儿子安排一桩婚事,好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然而,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悉达多最终骑着一匹马成功逃出皇城。
逃出皇城后,悉达多就削发剃度,成了出家人。
在尼连禅河,悉达多遇见一颗菩提树,他便在树下打坐冥想。
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想修行,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证道成佛。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被佛教徒神化,佛教徒把释迦牟尼说成是因为降魔而成佛。
另外,相传释迦牟尼还神通广大、地位崇高,其传授佛法时就连天帝也得在座。
而中国神话中的“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
众生要知道“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世界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受快乐的心。
释迦摩尼本是一位王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养尊处优,从小享受荣华富贵长大。
但是他的命运并不顺利,十分坎坷,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怀佛陀起,净饭王就对这位未来的王子寄予莫大希望,想尽一切办法要把佛陀培养成他的继承人,做刹帝利,开疆扩土,征战沙场,成为未来的国王。
可是命运却恰恰相反,佛陀从小慈悲、善良、具有菩萨心肠,不杀生,见到动物被人射杀,他就会想办法阻挠,想
办法给动物救治。
这种大慈悲心是与生俱来的。
2.宗教的神归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了解了佛陀的经历,就是寻找“佛法的缘起”。
佛法的缘起是什么?是为了寻找解脱之法,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是为了解答生命的问题。
佛法能解决儒家、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儒家、道家能解决佛法解决不了的问题。
成佛之路就是觉悟之路。
“觉悟”二字拆开解释:看见我的“心”。
“心”是什么?佛家说的“心”为觉性。
能觉能知的本性就是心。
“心”在哪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任何一处,却又处处都在,所以说“心物一如”。
“心”是什么?就像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三问至今也没有人研究明白。
“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智慧的因,大智慧那是和烦恼困惑斗争的结果。
这就是辩证法,矛盾论。
心不是人独有的,是万物共有的,万物在心中,心在万物中。
王阳明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真正心是觉性,是空性,是和万物一体,只能靠觉悟和证悟,也就是只能靠禅定去悟,别无他法。
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佛家立足生命之本,以求觉悟、解脱、开智慧,来解决“生老病死、烦恼”等问题。
学佛家,我们会解脱烦恼,开发智慧,证悟生命之本,了脱生老病死,求得解脱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佛家的奉献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佛家之明心,可安顿人心;领略古今中外之大智慧,锤炼思维,锻造悟性,提升洞察力。
3.佛法说的“心”绝不是我们理解的肉体之心,脑内意识之心。
完善自我认知。
佛法要义,明心见性。
禅学经典:修心开智。
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净的,活泼的。
通过对禅的修炼,使人的心态升华到万物归零,以静制动,从容处事。
当今社会喧嚣、浮躁,人之欲望无限,欲而不得,则怨愤日生,痛苦日盛,心灵疲惫,苦度人生。
顿悟佛法,识破禅机,参悟佛家经典,禅修身心,自在洒脱,至善至乐。
佛法无边无际,见心即见佛,得真谛者,大彻大悟,来去自由。
修行,让内心求得清净,天下皆为大境界;宇宙之间,万物充满朝气,心也将有所归依!
禅语曰:“善心若水”。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心”是什么?控制住心就能把握好命运。
“佛心即我心”。
这颗心不是我们错误理解中的意识心,是本性、是自性。
心脏和大脑在中医学统称“心”,这个大脑、心脏是意识心。
佛教里的“心”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是现代话的“意识”。
心是行为之本。
我们众生往往心随境转,看上去是物质决定意识。
因为我们对外部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因缘才导致被境所转。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心就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人生结果。